《猪八戒吃西瓜》《三个和尚》,纪念包蕾先生

《猪八戒吃西瓜》、《三个和尚》、《金色的海螺》……这些经典故事和动画陪伴了几代读者和观众的成长,给大家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这些作品都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包蕾先生。上述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他还撰写了大量动画片剧本,《金色的海螺》《天书奇谭》等都在其列。

研讨会现场
2018年是包蕾先生的百年诞辰,上海作协策划出版了包蕾先生的纪念文集《对包蕾先生的念想与敬意》。4月10日,包蕾先生研讨会和纪念文集发布会在上海作协举行,美影厂儿童画老画家冯健男、儿童文学作家张锦江、周晴、周锐、刘保法等人共同探讨了包蕾先生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作用及创作意义。

《三个和尚》动画
包蕾出生于1918年,1989年去世,原名倪庆秩,浙江镇海(今宁波)人,1941年肄业于复旦大学,中学时代时就曾自编自演过独幕剧、话剧,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十三队演员、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国泰影片公司编剧。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剧。1953年,包蕾领命策划创办《少年文艺》,带领更年轻的李楚城、钱景文、任大星等,把新中国“儿童文学第一刊”办得风生水起,从此引领我国少儿文学几十载,《少年文艺》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摇篮”。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创新?历史素材怎么变得鲜活起来?《猪八戒吃西瓜》到现在孩子们还是很爱看,所以我认为这是现在依然要探讨包蕾先生作品的现实意义,”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会长张锦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对包蕾先生的念想与敬意》这本纪念集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包蕾的作品。展示包蕾的主要创作成就,他是一个儿童剧作家,剧作很多,最突出的还是美术片剧本。“其实我们有很多获得了国际大奖的作品,可是读者们大多不知道,这很遗憾,”张锦江介绍,包蕾根据阮章竞童话诗改编的《金色的海螺》曾获亚洲电影节卢蒙巴奖,《三个和尚》获丹麦第四届欧登塞国际童话影展银质奖、第一届中国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他又是一个出色的童话家,与陈伯吹、贺宜、严文井、叶圣陶、张天翼、叶君健、洪汛涛、葛翠琳、金近等被喻为中国童话十家。最著名的是《猪八戒新传》、《三个和尚》。
文集的第二部分是包蕾的创作谈;第三、四部分是包蕾的生平年表与作品年表;第五部分是对包蕾创作的评论文章,其中有任溶溶、洪汛涛、贺宜、鲁兵、方卫平、方仁工等的对包蕾的评价文字。

书封
《猪八戒新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极具独特魅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时至今日依然能获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就连成年人也赞不绝口。《猪八戒新传》还出过农村版,还被译成蒙古文、维吾尔文、盲文,香港地区出过英文版,到现在还一版再版。
今年已经96岁儿童文学老作家孙毅在座谈会上动情地说:“包蕾先生的一生用作品说话,他爱祖国、爱儿童、爱儿童文学,他是我的榜样,我怀念他。”
周毅向大家分享了包蕾在创作这一作品时的故事,“包蕾在创作上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定的程式与框框,他总是根据主题、人物情节的需要,熔古今中外形式于一炉,所以他的作品能不断创新。”
周毅回忆,那时候出版社曾收到过一封读者来信“希望吴承恩同志多写一些像《西游记》这样的作品”。“当时这封信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因为要三百年前的小说家吴承恩‘同志’再写《西游记》是不可能了。别人听了一笑置之,而包蕾却以作家特有的敏感和责任感沉思冥想起来。他想小朋友是那么喜欢孙悟空和猪八戒,是不是可以用这些艺术形象来撰写一些适合现代孩子们阅读、对他们有益的故事呢?”
《猪八戒新传》里第一篇故事是《猪八戒吃西瓜》,作者是从何获得灵感的?周毅分享了包蕾创作过程中的小故事。“有一天深夜,当他写作感到困倦,肚子有点饿时,他就下意识地去摸饼干筒,可是打开一看,已空空如也,原来是邻家贪嘴的小客人,分几次替他吃完了,因为好吃,吃了还想吃,本来想留一点给伯伯的,却忍不住地吃完了。这使他十分感兴趣,于是星点般的灵感火花,在他心中燃起来了。在日常生活中,他又注意到孩子们吃完西瓜,乱扔瓜皮,有时瓜皮满天飞,他们竟打起‘瓜皮战’来了。就在‘不要乱扔果皮纸屑’的宣传画下面,就有人被西瓜皮滑得四脚朝天。就这样,一张宣传画把生活都串起来了。在构思过程中,他感到贪嘴是儿童心理的反映,也是猪八戒的缺点,他就抓住这一点,把故事编缀成了。
儿童文学作家、文集副主编任哥舒说,包蕾的作品中洋溢着孩子们自己的气息,他就像是孩子们和蔼可亲的“忘年交”玩伴。“《小金鱼拔牙》、《理发的故事》、《小熊请客》、《猪八戒吃西瓜》……包蕾先生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故事明快活泼,语言充满童趣,读着看着,往往书也翻烂了。”
“包蕾先生小时候家境富裕,但他有许多的孤独感,他希望下面的孩子们不再有他的那些孤独感,而有更多的快乐。他热情地为孩子们写作儿童文学,他的作品和少年宫的草地、阳光、彩灯、焰火、兴趣小组……一起组成了少年儿童的快乐岁月,有活力十足的气息。包蕾先生的写作从童话、儿童活报剧、木偶剧到美术电影。他的童话作品注重内容的有的放矢,是较典型的寓教于乐风格,实践着陈伯吹先生的名言,乐为孩子而奉献,把最好的一切教导给孩子们。包蕾先生的创作形成了写作者和阅读者的良好互动,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和信任,成为他那一辈儿童文学先行者中的重要一员。相比不少儿童文学作家的深刻、严谨,包蕾先生有更多的轻松随意,和与孩子亲切为友的热情,把生命的本真归还给了孩子们。”任哥舒说。
张锦江也是这册包蕾文集的主编,他编选文集的原则是以包蕾本人的著述为主,尽可能展现他的创作和理论的真实风貌,“我们都愿意静静地做聆听者,感受包蕾先生永远的心跳,他的作品具有不息的生命力,能永远传递给我们昂扬向上的精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