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元旦前世今生
探寻民俗现代表达
元旦,是历法中的首月首日,现指阳历的1月1日。从中国字义上理解,元,“始也”,开始的意思;旦,日字下面添一横,象征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意为“一天的开始”。元旦,是新开始的开始之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元旦”一词,我国古已有之。古代先民用干支纪年,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1912年初,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推行西洋阳历体系,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继续推行新历,但考虑到百姓生活需要,于是,他在中国推行阳历与农历两种立法体系。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至此,阳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中国古代一直是农业社会,到了“元旦”,大规模的农事活动已经结束,人们娱乐活动少,于是想出了各种与吃有关的习俗。据南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的记载,南朝时期,荆楚地区的人们在互相拜贺过元旦之后,会喝椒柏酒、桃汤、屠苏酒,吃胶牙饧、五辛盘、敷于散和却鬼丸,然后每人再生吃一个鸡蛋,以寄托人们驱邪求吉、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的美好愿望。
到了近现代,我国告别农耕社会,迎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新局面,古代的元旦习俗就渐渐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仍然以图吉利为目的的各种新民俗。主要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吉祥话。这一天,仅一句“元旦快乐”会被视为敷衍,已经不能再继续满足脑洞大开的当代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于是,各路网友纷纷开始“内卷”,一时间,大家争相在自媒体平台斗文案、立flag、写小作文,好不热闹。第二类是送好礼。借用心准备的好礼,寄托对亲朋好友身体健康、事业有成的美好期盼。
溯源传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形成更具时代意义的民俗,正在成为一种时代召唤下的集体行动。对于这一天,每个人都在期待并尝试着以各种有趣的方式,总结过去,守望未来,祈求来年天降祥瑞,万事顺遂,新年新气象。
文章丨秦 鹭
插图丨嘉 渔
编辑丨穆 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