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导语

景泰蓝制作技艺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1949年后,因国家采取积极的保护、扶持政策,这一古老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2006年5月20日,景泰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收录至非遗大数据平台。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富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素有“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之称。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相传景泰蓝制品最初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于是人们都称其为“奇宝烧”。因为常人没有资格拥有“奇宝烧”,所以这种艺术成为了宫廷艺术。到了明景泰年间,工艺水平到达顶峰。由于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沿用至今。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景泰蓝是我国金属工艺品中的重要品种。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在铜胎上根据所画的图案粘出相应的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融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绝技高天下,五洲景泰蓝

传说,景泰蓝的工艺是女娲娘娘托梦给老匠人的,“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说的正是关键的五步: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掐丝

掐丝是整个景泰蓝工艺中最为魔幻的程序。这如同在铜胎上画白描,复杂多变的图案,必须用专用的镊子将铜丝掰出花样,再一点点粘上去,这考究的是大师的手法,更是想象力。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点蓝

点蓝时用的釉料一般要师傅自己配好的,各色纷呈。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用一支细长勺,在釉碟里轻轻地勾出一点颜色,一点点填满铜丝间的缝隙。点蓝时要填得饱满、平坦,重轻色都靠师傅的把控,需一边填色,一边用吸水布吸干多余釉料。什么颜色要涂多少层釉料,一层都不能少,因为图案的明暗变化,色彩的深浅过渡,都在这毫厘之间凸现。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烧蓝

烧蓝时,铜胎通体红亮,又恢复到原有的色彩缤纷,犹如凤凰涅磐。每个景泰蓝都要烧结三次,一次与丝平,两次要高于丝,最后与丝找平。磨光时,师傅会用双手按着煤灰摩梭着器物,经三次将凹凸不平的釉打磨至平滑。

100多道工序,上百次的打磨,一次次的烧结镀金,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手艺精湛的艺人独立承担,清末时就有诗词赞道,“就中绝技高天下,压倒五洲景泰蓝。”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2011年,香港佳士得,一对“清乾隆御制鎏金铜胎掐丝珐琅春寿宝盒”拍出了4273.722万元的天价。自此,景泰蓝成为收藏的新宠,追逐的人们来不及学会欣赏,只以价格为标准,于是,减少几克铜丝,少做几道工序,哪怕是机器做的,能成个景泰蓝的样子就会火爆。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非遗印象丨景泰蓝制作技艺

物品不能言语,它的价值和传承,全仰仗人心的取向。600年来,景泰蓝的雍容华贵从不因岁月而磨灭,却将因人心而不古。我们有理由认为,不经思索和沉淀的捧,当是对景泰蓝工艺的杀。心系景泰蓝的林徽因先生在她离开尘世时不忘嘱咐,“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 是的,国宝,国之瑰宝,与世同辉,不应有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