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夏日“冰火两重天”?当心中风悄悄找上门

夏日炎炎,空调房的清凉与室外的酷暑形成强烈反差。在一冷一热的交替中,脑血管正经受着“冰火两重天”的考验。近日,湖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接收的夏季中风患者明显增多,而背后的“隐形推手”,正是这温差带来的健康危机。

冷热交替:血管在“过山车”上的危机

人体血管如同精密的弹性管道,需要稳定环境才能正常工作。当人从酷热室外猛地进入低温空调房,或从凉爽室内突然走到高温环境中,血管就像坐上“过山车”:高温时体表血管扩张,血液涌向皮肤散热,血压相对偏低;进入低温环境后,血管迅速收缩,导致血压急剧升高。

这种血压剧烈波动对血管基础差的人尤其危险——动脉硬化、血管壁有斑块者,斑块可能破裂脱落,堵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中风;若血压骤升幅度过大,还可能直接导致脑血管破裂,造成出血性中风。此外,高温环境下出汗多,补水不及时会使血液黏稠,血栓形成风险大增,这也是中风的重要诱因。

“阴阳两邪”:中医视角下的致病逻辑

从中医角度看,夏季暑热属“阳邪”,其特性炎热升散,易消耗人体正气和津液。长时间高温环境中,人体阳气浮于体表,毛孔张开,津液随汗液大量流失,气血运行受阻。此时若突然进入空调房,“寒邪”便趁虚而入——寒为“阴邪”,性质凝滞收引,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拘急。

《黄帝内经》有言“寒则气收,炅则气泄”,一热一寒的交替会打破人体阴阳平衡:阳气无法正常温煦推动气血,脑窍得不到充分滋养,进而引发中风。加之夏季暑热易耗气伤津,人体正气相对虚弱,更易被“阴阳两邪”侵袭,增加患病风险。

夏季中风的三类高危人群

老年人:55岁后每增长10岁,中风风险翻倍;且老年人对口渴不敏感,即使脱水也可能无明显饮水欲望,更易因血液黏稠诱发风险。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患者若夏季擅自减药,血压会像“过山车”般波动;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损伤血管,血管脆性增加40%,更难承受温差压力。

特殊职业者:外卖员、保洁员等需频繁切换环境的职业人群,单日温差暴露超10次,血管长期处于“绷紧—放松”反复状态,易引发损伤。

中风预警:出现这些信号立即就医

若出现以下任一症状,可能是中风预警,需立即就医:

1.突发单侧肢体麻木;

2.视物模糊或一过性失明(1小时以内);

3.舌根发硬,说话含混不清;

4.剧烈头痛伴随喷射状呕吐;

5.频繁打哈欠(可能是脑缺氧信号)。

中西医结合:给血管撑起“保护伞”

调温避温差:建议空调设为26℃左右,室内外温差不超7℃。进出空调房前在门厅停留3分钟,给身体适应缓冲时间,减少外邪侵袭。

科学补水护阴阳:每天至少喝1500-2000毫升温开水或淡盐水,稀释血液防血栓;也可饮用绿豆汤、酸梅汤、西洋参茶等,补充津液、清热解暑、益气养阴。

适度运动强正气:清晨或傍晚做太极拳、八段锦等适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正气;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以防中暑或血压波动。

控好基础病:有基础病者需严格遵嘱服药,西药,复方丹参滴丸、牛黄降压丸等中药,活血化瘀、改善内环境。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万荣文主任医师提醒:夏季防中风关键在“固护阳气,平衡出入”。空调温度别太低,饮水中加少许海盐补电解质,出汗后用热毛巾擦身而非直吹冷风。别让一时贪凉给中风可乘之机,用科学方式守护健康。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彭韵

(编辑92)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