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郑永安
培养具有“红色基因、蓝色梦想”使命担当的创新型人才,每年均有50%左右的毕业生主动奔赴重点行业、领域的单位院所,投身航空航天报国的伟大事业
南航深度参与国家几乎所有重要航空型号的预研、攻关和试验研究,助力研制C919及“嫦娥”“天问”“神舟”“问天”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凌军辉 陈席元
因航空而兴,伴航空而长,依航空而强。诞生于抗美援朝烽火之中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下称南航),是新中国创办的首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开展无人机研制的单位之一。
从1952年专科起点、1956年改制建院,到1978年成为全国重点高校、1996年进入“211工程”建设序列,再到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3个学科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南航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南航踔厉70年,完成四次重大跨越,培养了17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校友中涌现出24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技和管理专家。
从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到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再到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南航以一型又一型开创性无人机型号为国家装备事业添砖加瓦。
自1958年研究无人机技术以来,南航已逐步形成从高速到低速、从定翼到旋翼、从高空到低空、从金属材料到复合材料的系列无人机型号研制能力,成为国内无人机研究重要阵地。
适逢建校70周年,《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郑永安。他表示,南航将扎根中国大地,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国家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夯实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三全育人”体系,进一步擦亮航空、航天、民航“三航”特色,奋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党育英才 为国铸重器
《瞭望》: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南航怎样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方式?
郑永安:近年来,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以价值塑造为引领,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打造系列优质“金课”思政课程体系,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岩领衔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徐川老师领衔的“顶天立地谈信仰”、何畏老师领衔的“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理解中国”等课程多年来广受学生好评。“川流不息”思政团队发挥示范效应,带动一批优秀青年思政教师脱颖而出。
我们在全国率先推出校友总师、院士、重大科研团队系列思政公开课,邀请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院士,AG600总设计师黄领才,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忠贵等30余位杰出校友,讲授南航人的报国故事。
我们注重榜样思政育人,连续13年推选“感动南航”年度人物,鼓励师生向著名核科学家陈达院士,“人民科学家”、我校航天学院院长叶培建院士,“八一勋章”获得者、“英雄试飞员”李中华校友等学习。我校组织编演原创校园话剧《旋翼人生——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全国巡演30多场次,倡议举办首届全国航空航天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论坛,纪念“航空先驱”张阿舟百年诞辰,用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激励青年学生。
南航还连续20年开展“与企业面对面”实践活动,构建重点行业实践育人体系,涵养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现在,每年均有50%左右的毕业生主动奔赴重点行业、领域的单位院所,投身航空航天报国的伟大事业。
《瞭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航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有哪些特点?
郑永安:南航紧紧围绕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一流大学定位,始终以重点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瞄准重点科技前沿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和先进装备研制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开展全链条有组织科研,走出了一条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强校之路。
学校全面开展飞行器应用集成和关键技术攻关,为先进飞行器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提供重要支撑,深度参与了我国几乎所有重要航空型号的预研、攻关和试验研究,自主研制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成功发射,助力研制C919及“嫦娥”“天问”“神舟”“问天”等国之重器。
聚焦“四个面向”,学校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了国际创新港+校地研究院+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机构多层次合作体系,近五年服务地方单位千余家,合作经费10多亿元。新建校企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60余家,与航空工业、航天科技等十余家企业战略合作,在通用航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成功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信标项目的青年科研团队(2020年4月30日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
红色基因 蓝色梦想
《瞭望》:南航成立发展历史不长,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丰硕。怎么看南航走过的70年?
郑永安:上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建设航空工业迫在眉睫:一是要迅速发展航空工厂,保证飞机在前线连续参战;二是要迅速建立航空学校,培养大量技术干部。在这一背景下,1952年10月,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应运而生,首批脱下军装的973名南航学子喊出“过去为祖国战斗,今天为祖国学习”的高昂口号。从那时起,“航空报国”的红色基因、“志在长空”的蓝色梦想就融入到南航人的精神血脉中。
一代代南航人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为共和国贡献了第一架自主研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直升机“延安二号”等若干个“第一”,为中国航空航天民航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各类重大战略需求数百项,获得“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研制的某型无人机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
70年来,南航完成了从一所教学型大学、到教学研究型大学、再到研究型大学、直到今年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跨越。概括说来,主要实现两大阶段性目标:一是建成全国重点大学,从1952年建校到1978年发展成为全国重点高校,并于1981年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历时30年;二是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全国重点高校到2012年建成研究型大学,再到2022年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历时40年。
再回首,我们深刻感受到,南航每一步重大发展,都得益于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调整,都源自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都肇始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崇高追求,内化凝聚为一代代南航人航空报国、道济天下的爱国精神,唯实创新、智周万物的科学精神,团结俭朴、矢志一流的创业精神。
进入新时代,南航聚焦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新目标,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成功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为南航继续书写团结奋进、知重负重、不断超越的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擦亮“三航”特色 争创世界一流
《瞭望》:围绕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南航将如何重点发力?
郑永安:我们引导办学资源随人走、人随学科走、学科随着学校总体布局走,要求全校办“三航”,所有学院、学科都要在“三航”领域谋发展,而不只是航空、航天、民航三个学院。我们还要求以信息、网络技术赋能“三航”传统学科,同时根据世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和国家需求,超前布局、调整设立一批与“三航”关系紧密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同时淘汰一些不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学科专业。
我们坚持“走出南航的围墙思考发展,跳出南京城谋划未来”。我们认为,要支撑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原有的16个学院、17个一级学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新设一批学院、新增一些学科、新建一批专业。今年学校新增2个学科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增幅居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第一、全国高校前列,学科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三十年不落后”的天目湖校区在江苏省溧阳市拔地而起,也必将为南航“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强劲的支撑。
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提出“要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旗帜鲜明地为所有给南航赢得荣誉和作出贡献者鼓掌加油,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只关心自我成长、不关心学生成才,只考虑个人利益、不关心甚至损害学校利益的现象,让南航正气充盈。”学校推出“长空学者”计划,加强“三航”高层次人才引育,实施“准长聘”和“AB轨”人事制度、重大科研平台储备库制度、校院两级管理学院试点改革,加快构建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我们坚持正确处理好两对关系,赢取发展主动。一是学校与行业的关系。既要紧密联系行业、依托行业,为行业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还要超越行业、引领行业,以更加超前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变革。二是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设“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学科群,聚力“做优航空、做强航天、做大民航”,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我们致力于传承中国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产生世界影响,培养具有“红色基因、蓝色梦想”使命担当的创新型人才。学校将全面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基础性工作,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育教学、培养一流人才,深耕学术研究、产出一流成果,有效支撑“一流工科、卓越理科、精品文科、特色交叉”高标准学科布局,为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