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5日印度民族领袖甘地从狱中获释。
这里要说说印度的种姓问题。
萨沙看过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说的是女教师将一群自暴自弃的贫民孩子教好的故事。
这伙贫民孩子本来调皮暴戾,尤其男孩子一旦被人鄙视就会打架。
一次, 在两个孩子打架的时候,一个肤色很白的孩子骂道:调皮鬼,贱民!
大家注意贱民这个词,说明至少在印度的八九十年代,社会上还是有一些种姓意识。
而名义上,1947年8月15日印度从大英帝国中独立出来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被正式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但在实际的社会运作与生活上,种姓意识虽然颇为淡化,但仍然存在歧视。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有着复杂的宗教和历史传统。
最高层的是婆罗门,有着宗教上的重要意义,主要从事祭祀的职务。
第二层是刹帝利,他们是军人和国家的官员,是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第三层是吠舍,他们是印度的平民,从事各种普通工作,比如农民、畜牧者和商人
第四层是首陀罗,他们主要是做农民、奴仆、工匠。
最下层是贱民,他们主要是罪犯、战俘或是跨种姓婚姻者组成。贱民地位低下,只能从事诸如清洁工、抬尸人等最低贱的工作。
印度这套种姓制度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大概公元前2000年,北方入侵的雅利安人用了很长时间,征服了印度原住民达罗毗茶人。
达罗毗茶人曾经是很牛的!
古印度文明、伊朗最早的国家苏萨都是达罗毗荼人建立的。
他们创造了很辉煌的文明,可惜武力太弱,不是骑马作战的雅利安人对手。
就像希特勒说的那样:如果一种文明没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来保护,那么这种文明是脆弱的,迟早会被野蛮所征服。
最终,达罗毗荼人被雅利安人彻底击败、征服。
不过,达罗毗茶人数量很多,人数占当时印度人口一半左右。
雅利安人自然不可能彻底将他们杀光,况且还需要他们做具体的工作。
于是,雅利安人自己演变为婆罗门、刹帝利,掌握了国家主要的权力。
而雅利安人也是等级分明的部落,大部分普通雅利安人老百姓成为吠舍,也就是印度平民。
被征服者达罗毗茶人,就成为了农民、工匠、仆人的首陀罗。
要知道,这是古代,当时全世界还普遍存在奴隶制度,印度这种制度也没什么稀奇。
首陀罗虽地位不高,其中还有大量仆人,同奴隶是完全不同的,有一定的权力。
即便是首陀罗中地位最低的仆人,也是拿工资的佣人而已,不存在严格人身依附关系。他可以为这个主人服务,也可以选择别的主人。
至于贱民,其实是维护种姓制度的产物。一旦种姓之间出现跨种姓的结婚,就可能导致这个制度崩溃。
所以,跨种姓结婚的后代,就很容易成为贱民,以恐吓大家不要做这种事。
我国的彝族长期是奴隶制度,他们也有着严格阶层划分。其中,彝族贵族男人如果和女奴隶发生性关系,就必须交出巨额罚款给部落,作为惩罚。而彝族女人如果和男奴隶发生性关系,则会被处死。
这其实同印度的种姓制度,大同小异。
不过,印度种姓制度并不仅仅是现实而已,还有宗教因素。
印度教认为:众生平等,大家的灵魂都是一样高贵的。但高种姓之人的肉体是纯洁的,而低种姓之人的肉体被污染了。
所以,低种姓的人必须在此生好好做人,安于自己的阶级,来生就可以成为高种姓。
只要你这辈子勤勤恳恳,吃很多苦,供养婆罗门神的使者,就能积累足够的功德,下辈子就可以投胎到高种姓人家,换一具纯洁的肉体。
印度人对此都深信不疑,况且首陀罗和贱民历史上多次造反也失败了,不是强悍的雅利安人对手。
武力反抗无法成功,加上宗教的催眠,种姓制度就在印度扎根。
自然,印度种姓制度也有很多的变通,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在很多印度土邦中,刹帝利阶层已经消失,或者由吠舍担任官吏,或者干脆是穆斯林土邦国王和他的一群手下。
在莫卧儿王朝这种穆斯林统治时代,婆罗门的祭司地位也越来越低。
在英国人殖民印度以后,种姓制度逐步开始淡化。
比如著名的圣雄甘地,虽然有人认为他是婆罗门阶层,实际上他不过是吠舍而已。
自然,虽然是吠舍阶层,他的父亲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当时的土邦首相,地位很高。
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是吠舍阶层,是被高种姓阶层所歧视的。
所谓的甘地,在印地语中就是食品商人的意思。
今天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相当淡化。
印度历史上很多领导人,按照种姓看来都是无法接受的。
印度总理前拉吉夫·甘地,他的母亲甘地夫人是婆罗门,但父亲费罗兹竟然是波斯拜火教徒。
根据印度教传统,拉吉夫·甘地应该属于贱民,然而他还是成为印度总理。
今天的印度总理莫迪,也是吠舍家庭。
而他所在的古吉拉特邦并没有首陀罗,吠舍就是最低等的种姓。然而,莫迪一样可以担任总理。
今天种姓在印度已经很淡化,完全消亡也是不可能的。
萨沙去过世界上几十个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存在歧视。而在古代,更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歧视性制度。
以中国为例,元代的四等人制度,其实同种姓制度没什么区别。最高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蒙古人的官吏色目人,第三等是比较早被征服且抵抗不强烈的北方汉人,第四等则是抵抗到最后的南方汉人。
好在蒙古人才100年就被汉人赶回大漠,如果让他们持续执政上千年,恐怕这种制度也会深入人心,成为印度那种根深蒂固的种姓。
在印度,种姓也可以直接理解为“肤色”。首陀罗和贱民主要是土著达罗毗茶人,肤色较黑,一目了然。
相反,吠舍、刹帝利、婆罗门则肤色较白。
尤其是婆罗门严格在族内通婚,在古代即便是男人也很少娶低种姓的女人,肤色比较白皙。
印度一些婆罗门女孩,就肤色来说甚至白于欧洲的白人。
萨沙在印度街上看到的本地人,大部分皮肤都较黑,比我们中国人要黑的多。
尤其是女人,皮肤比我身边几个保养很好的中国大姐,要黑不少。
但是,我在一些大商场看到的少数印度女孩,皮肤就很白,不亚于欧洲西班牙、葡萄牙人。
当地印度小哥告诉我,她们都是婆罗门,肤色很白。
而刹帝利、吠舍由于存在现实的问题,也就是族内的女人较少,男人也会向下通婚,虽有肤色相对较黑,也是很容易分辨的。
因为肤色可以区别种姓,今天的印度多少还是有种姓的歧视的。
只是法律上没有依据,社会舆论上也反对种姓,歧视只是留在人的心中罢了。
其实,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就是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