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渔歌:塔河县冷水鱼产业的破冰之路

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塔河县,因寒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为孕育冷水鱼的天然乐土。这里18万余亩水域广袤无垠,200多条大小河流如脉络纵横,黑龙江、呼玛河、盘古河穿境而过,泡泽星罗棋布,为冷水鱼产业的崛起铺就了得天独厚的基石。近年来,塔河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深挖冷水鱼资源潜力,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2021年,获评“2017~2019年度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跻身“第一批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之列,今年又荣获“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

精准摸排 筑牢产业根基

塔河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承担着全县畜牧渔业生产、质量安全、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等职能。近年来,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全县高端肉牛发展,首次在高寒地区实现和牛犊牛繁育改良,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服务中心又充分挖掘地域寒冷的优势,着重开发冷水鱼养殖。2024年初春,一场全面摸排行动在塔河县展开。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联合十八站林业局及各乡镇对县域养殖情况进行地毯式清查。在1300亩实际利用养殖水面中,明确划分出583亩池塘和717亩天然泡泽,并深入分析以鲤鱼、鲫鱼为主的传统养殖及粗放过水式养殖模式。筛选出池底平整、水源丰沛、适宜越冬的优质水域作为重点养殖区,结合本地气候水质,精心挑选适配冷水鱼品种,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图片

工作人员查看濒危珍稀冷水鱼繁育情况。(图片由塔河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提供)

多元驱动 激发产业活力

作为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基地的塔河冷水鱼放流站是大兴安岭水产行业的标杆,占地104011平方米,设施功能完备。通过优化繁育养殖结构,打造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2022年,成为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2024年,荣获“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称号。放流站积极开展哲罗鲑、细鳞鲑等珍稀冷水鱼培育试验,培育鱼苗一部分用于增殖放流,养护水域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已放流哲罗鲑、大马哈等名特优品种118万尾;另一部分提供给养殖户,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2024年9月,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将放流站升级为中国最北端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引入前沿技术,提升塔河冷水鱼的全国影响力。

科技先行 创新养殖模式

大兴安岭茂源渔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核心示范基地,近100亩的养殖鱼塘具备强大的苗种培育和商品鱼生产能力。2024年,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积极推动网箱养殖示范项目,指导该公司设置40个网箱,成功培育名特优品种,激发周边养殖户创新养殖模式的热情,降低成本、提高成活率和收入。同时,协助其争取到227万元国家政策补贴,助力示范基地升级。此外,在春秋鱼苗关键期及封冰期前,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组织针对性技术培训,向养殖户传授养殖技术、疾病防治和管理要点,提升养殖户的技术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养殖品种从单一经济鱼类向哲罗鲑、细鳞鲑等名特优品种拓展,优化了品种结构。网箱养殖、保温越冬等新型养殖方式革新传统粗放模式,网箱养殖解决了起鱼难题,保温越冬实现冬季随时起鱼,提升养殖收益,推动产业向精细化、高效化迈进。

塑造品牌 引领产业发展

回顾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塔河县冷水鱼产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品牌塑造方面,深挖冷水鱼生长环境独特、品质优良的优势,加大品牌建设,以品牌引领产业。在良种引进方面,持续引入和培育优良品种,优化结构,满足市场多样需求。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推动产学研融合,培养专业人才,打造示范养殖基地。在生态养护层面,坚持生态优先,通过增殖放流等措施,实现产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展望未来,塔河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将持续深耕林下和水域养殖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让这一寒地特色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在寒地水乡再创新篇。

来源:最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