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出生在欧洲封建旧体制时代,当时的音乐家完全是个服务者身份,类似于佣人受雇于贵族或者教会。当然还有哪些类似于“游吟诗人”的角色,他们居无定所、四处流浪,在酒吧餐厅助演,他们的音乐或许有惊鸿一瞥的高光时刻,但注定不会留下只言片语,因为在留声机、广播这些媒介发明之前,音乐无疑是“现场消费”。
所以,贵族们按照自己的实力来供养乐团,就如同雇多少佣人为他们服务是一个性质。实力雄厚的贵族手下的乐团人数多一些;不那么有钱的贵族自然会量力而行。海顿爸爸的boss 艾斯德哈吉手下的乐团弦乐手就仅仅是15人,当然这比他面对的人生第一支乐队,慕尼黑叔叔家的管弦乐团:弦乐手只有七人还是强多了。
到了王侯一级,一般会拥有自己的剧院,来消费“最豪奢”的音乐作品:歌剧,所以最少要拥有弦乐组二十人左右的“大型”乐团了。当然乐手们身份很低,跟门童、厨师一样的佣人,甚至他们还不如理发师——因为当时,会编假发的理发师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群人。
贝多芬的少年时代可以说是亲眼鉴证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他三十岁那年,世界进入十九世纪。风云激荡的时局还在继续,社会制度和人文思想在激烈的变化着。少年贝多芬是波恩宫廷管弦乐团的一员,自然也是仆人身份,21岁来到维也纳,从此他终于不必在像仆人那样侍主度日了。维也纳的社会、文化环境比波恩要进步一些,作为钢琴家是个颇受欢迎的身份,通过到贵族私宅里去演“堂会”,教贵族千金小姐、伯爵夫人们学钢琴都是可以维持生计的。不过,当时的贝多芬还是梦想着有稳定收入的,所以他也动了去给拿破仑弟弟做宫廷乐师长的念头。有心的维也纳贵族们挽留他,决定发给他年薪,受此恩惠的贝多芬这才没有再次成为他人的侍从,而是留在维也纳享有“固定收入”了。
(图中二维码为本期节目BGM曲单第二首“Piano Sonata No. 2 In A, Op. 2 No. 2 - Rondo - Grazioso ”所在专辑)
此外,在海顿、莫扎特的时代没有出现的事情,贝多芬赶上了,那就是会有丰厚报酬的“题献”工作。美其名曰,就是把自己的创作题献给某个贵族或者富裕的朋友,而被题献的人往往会回赠一份丰厚的报酬以表感谢。所以,贝多芬在当时的贵族社会,比起莫扎特、海顿来讲要幸运些,他不再是“仆人”,更准确的说他应该算“门客”吧……
你想穿越回贝多芬的时代吗?
如果有穿越这样的机会,能使你回到贝多芬时代的维也纳,听我的!千万别去,因为不出三天你就会后悔的。支撑起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切基础设施都没有:照明靠蜡烛、水是需要自己用铁皮桶从深井中自己打,然后自己再挑到所住的屋内。如果不幸,你赶上一个四五层的房间,自然会很麻烦。所以当时的房租价格是跟楼层成反比的——楼层越高越便宜。没有下水系统,晚间的排泄物都只能搁在屋内,女佣们没有谁会为你拎到楼下,而是直接从窗口往街上倒,街道清洁工再将它们冲到街边侧溝里,到半夜再把猪放出来把它们吃掉。这种卫生条件下,瘟疫滋生是很常见的事。所以婴儿的夭折率是很高的,能长大成人足矣证明自身的体质是多么的棒。
(图中二维码为本期节目BGM曲单第三首“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5 in F, Op.24 - Spring - 2. Adagio molto”所在专辑)
贵族的交通工具是马车,穷人基本只能靠走了。维也纳被城墙围绕着,进出城都要通过关隘排查。其实大多数人一辈子哪都不去,只在半径不足一公里(800米有余)的圆形围城内生活。城内还有宫廷,供王公贵族们居住。从一头缓缓踱步走向另一头用不了二十分钟,这样的生活空间,对于大多数平民来说已经足够了。
平民很穷,几乎没有娱乐活动。剧院是宫廷和上层人士的专属,电视、广播和音乐更是天方夜谭。所以平民的娱乐只有散步——边唱边跳、边吃边喝,酒醉之后去睡觉。供平民光顾的便宜酒馆和饭馆此时已经出现了,里面有要价不高的乐师为平民们演奏音乐。酒因为没有防腐剂而不能长久保存,开瓶之后如果不在短时间内喝掉就会变质。当新的酒桶进货时,酒馆老板会在门牌上挂上树枝,表示新货已到,快来品尝。
贝多芬具有博爱的理想,不过听他音乐的却不是这些小市民,而是那些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了解完这些,你还愿意回到那个时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