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2日6时至3日6时平均降水4mm,抗旱面临两大拦路虎

今年以来,烟台市降雨较常年偏少,地表蓄水和地下水位持续降低,旱情进一步发展,虽然昨夜烟台普降小到中雨,但因降水分布不均匀,仅对局部地区的旱情有所缓解。

原标题:烟台2日6时-3日6时平均降水4mm,抗旱面临两大拦路虎

今年以来,烟台市降雨较常年偏少,地表蓄水和地下水位持续降低,旱情进一步发展,虽然昨夜烟台普降小到中雨,但因降水分布不均匀,仅对局部地区的旱情有所缓解。

烟台7月2日6时至3日6时平均降水4毫米,对旱情缓解效果甚微

据烟台市水文局统计,7月2日6时~3日6时,烟台全市平均降水量4.0毫米,最大点降雨量为莱州市虎头崖站17.5毫米,较大点降雨量有莱州市柞村镇盟格庄站15.5毫米、庙埠河水库站13.5毫米、临疃河水库站12.5毫米、土山站12.5毫米。

从行政分区来看,莱州市平均降水量最大,为7.6毫米,其他各县市区平均降水量分别为:芝罘区3.5毫米,莱山区3.3毫米,福山区3.3毫米,高新区3.5毫米,开发区1.8毫米,牟平区3.0毫米,昆嵛区2.0毫米,蓬莱市2.5毫米,龙口市4.1毫米,招远市5.3毫米,栖霞市2.9毫米,莱阳市3.4毫米,海阳市4.6毫米,长岛县1.3毫米。

入汛以来,全市平均降水量57.9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少52.7%,比历年同期偏少33.3%;今年以来,全市平均降水量124.6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少56.9%,比历年同期偏少38.1%。

据了解,受降水不足影响,地表蓄水持续减少。自2018年汛末,全市未发生一场大范围强降雨,主要河道未出现明显洪水过程,地表蓄水未能得到有效补充。目前,全市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2.68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蓄1.07亿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少蓄0.11亿立方米,低于汛限水位相应总库容3.39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蓄水量为1.15亿立方米(门楼水库0.45亿立方米,沐浴水库0.53亿立方米,王屋水库0.17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蓄0.58亿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少蓄0.11亿立方米,低于汛限水位相应总库容1.56亿立方米,中型水库蓄水量1.53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蓄0.49亿立方米,与历年同期蓄水量相同,低于汛限水位相应总库容1.83亿立方米。

其中金岭水库、邱山水库、平山水库、小平水库自入汛以来一直处于死水位以下,接近干涸。

据烟台市水利局统计,截至6月28日,全市作物在田面积431.74万亩,受旱面积125.18万亩(其中轻旱面积98.44万亩,重旱26.75万亩),占全面作物在田面积的29.0%,主要分布于牟平、栖霞、蓬莱、莱山、海阳、招远、莱州、龙口、昆嵛山等地区;旱地缺墒面积12.3万亩。果树种植面积332.98万亩,受旱面积166.97万亩(其中轻旱面积145.25万亩,重旱21.70万亩,枯死0.02万亩),占全市果树种植面积的50.1%,主要分布于栖霞、牟平、蓬莱、福山、龙口、海阳、招远、莱州、莱山、昆嵛山等地区。因旱导致牟平、招远、蓬莱三市(区)21个乡镇、109个村30925人、501头大牲畜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

烟台全市积极抗旱,两大问题难突破

面对当前旱情,各级水利部门不等不靠,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广泛深入组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抗旱、科学抗旱,有效降低了干旱损失。

据烟台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当前烟台抗旱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难有两个:一是抗旱水源不足。截至7月1日,全市地表蓄水量只有4.22亿立方米,作为城区主要供水水源地的门楼水库可用水量3537万立方米,龙口市王屋水库可用水量1092万立方米,莱州市5座城区供水水源地可供水量460万立方米,蓬莱市平山水库几近干涸,邱山水库、莱阳市小平水库、招远市金岭水库接近死水位。小型水库近半数低于死水位运行,农业灌溉工程因水量不足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抗旱资金缺口很大。随着旱情不断发展,受灾地区急需资金开展打井、修建水池、水窖、堰闸以及临时缺水人口解困等小型应急抗旱水源工程。

据气象部门预测,烟台市7月份降水量130毫米-160毫米,8月份降水量150毫米-180毫米,接近常年略偏少,夏季平均气温可能较常年略偏高,若近期没有大范围强降雨,旱情可能进一步加剧。

下步将着重保障供水,深挖水源潜力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于抗御可能出现的历史最严重干旱,把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作为抗旱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挖掘水源潜力,细化供水保障方案,科学实施水资源统一调配,强化抗旱服务和节水宣传,尽最大努力降低干旱带来的损失。”烟台市水文局工作人员介绍,下步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加强旱情监测,主动做好抗旱服务。进一步加强与水文、气象等部门会商,密切关注天气和土壤墒情变化,动态跟踪旱情,科学研判旱情发展趋势,及时为广大市民提供及时、可靠的旱情信息。同时,积极协调各级农业、应急等部门,及时派出技术人员和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及时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利用现有水源, 科学保墒,做好病虫灾害防治。引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结构,降低干旱损失。发动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发挥设备技术优势,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拉水、送水和灌溉机械维修等抗旱服务。

挖掘潜力,努力提高水源保障能力。继续按照远近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大投入,不断加快水系联网、区域调水以及与农业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直接相关的重点抗旱工程建设,充分挖掘本地水源潜力,不断夯实抗旱工程基础。组织相关县市区积极推进水库引水渠系和灌区末级渠系、节水设施改造,完善田间配套工程,确保水源输得出、用得上。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栖霞庵里水库、永福园地下水库等后备水源水质、水量状况开展实时监测,研究后备水源启用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后备水源调度方案和管理制度,确保紧急情况下充分发挥后备水源的关键作用。

科学调配,使有限的水源充分发挥效益。在全面摸清水量、水质、分布和工程条件的前提下,以最不利情况为出发点,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 先地表、后地下”的调配原则,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行业用水计划,统筹安排农业、工业、城市和生态用水。督促指导相关用水企业加大污水处理及回用力度,提高再生水的产出和输送能力,鼓励引导宾馆、园林、绿化、洗车等行业加大中水使用比例。积极推进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实施分质供水,替代和节约有限的淡水资源。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局域水网优化配置现有水源,实行丰缺互济,优先确保城乡生活用水、重点工矿企业用水和高效经济作物抗旱用水,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

强化水资源管理与节水宣传,努力营造节约用水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加强对工业企业用水和自备井用水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按计划用水。加大对非法打井、偷水、盗水以及不按计划用水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利用多种手段,强化节水宣传,努力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为抗旱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菁 通讯员 姜会杰 毕庶刚 徐晓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