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息”新模式 ll 孩子对妈妈的话心悦诚服

四年级的小威最近放学后老是先去玩,然后再回家。昨天周五更夸张,晚上快8点了才回家。早上出门上学的时候,妈妈才跟他说今天放学就直接回家哦,他也答应得好好的,而且就算晚回来也没有跟家里人说一声。结果……

当面对孩子这些出格的或不符合你期待的行为时,你是什么反应?会怎么处理的呢?

是河东狮吼式的大声批评指责?还是火山爆发式的打骂?抑或是强抑制住愤怒跟他讲道理呢?这些方法小威妈妈都尝试过,但都不奏效,心里是既气愤又疑惑:

为什么我的苦口婆心却换来孩子的不屑一顾?

为什么跟孩子讲那么多遍,他却一句话都听不进去?

为什么孩子跟别人有说有笑的,在我面前却常沉默不言?

为什么明明我表达的是对孩子的关心与着急,他反而对我疏远和憎恨?

……

其实,世界上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孩子话”的父母!

到底要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呢?So easy !用“我--信息”新模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孩子一定愿意听你的话。

“我--信息”新模式

“我—信息”新模式一共分为四步:

第一步:行为描述

客观的、不带指责的描述孩子的行为,比如他做的事或说的话;而千万不要对孩子的行为指责、评判或贴标签。

我们以小威为例,妈妈可以这样客观地描述行为:“你离开学校后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提前说或者打个电话给爸妈说一声。”而指责或评判式的描述是:“你放学不按时回家跑哪去啊?不回家也不说一声,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很过分啊……”感受一下,哪种说法会激起孩子更多的防御和抵抗情绪呢?

第二步:表达感受

孩子愿意听到父母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家长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评价孩子的个性和人品,这样的表达会让家长在孩子面前变得更加诚恳,同时也不会伤害人。家长可以用“我认为……”或“我觉得……”这样的句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接着前面,家长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妈妈会很担心和着急的,害怕你发生什么意外啊。”通过这种新的沟通技巧,父母开始真实的感受自己的内在感觉,并且向孩子传递;其实这个过程也是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直面自己内心感受的榜样。

第三步:说明影响

就是孩子的行为给你造成的影响,影响越切实、具体越好。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如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告诉他们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很重要。这些影响可以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引起的不便,也可以是使你无法做某件你想做或需要做的事;还可以是使你在身上受到的伤害、疲惫、疼痛或不舒服。

接着之前的例子你可以说:“……这几个小时里我坐立不安,到处给你的老师同学打电话找你,以至于我晚饭都没法做,所以现在8点多了,我们一家都没有晚饭吃;我原本还计划晚上回来加班把我的工作做完的,现在看来也是无法完成了。”

浙江省联合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 注意力训练师资培训 公众号:浙心理

当你向孩子发送完这三部分信息后,就告诉了他整个事件,及他的行为给你带来的困扰。这时他会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关心和接纳,还会产生一种愧疚感。愧疚感会驱使一个人从行为上做出改变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是一个既正常却又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反之,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时,往往打骂、指责、埋怨,这样会阻断孩子愧疚感的产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没脸没皮,无论你怎么说他都无所谓了;而且还会激起他的防御,产生抗拒情绪。所以,想要孩子听你的话,行为上有所改变,那就要让他正常的愧疚感得以自然流露,才会有内动力去改变。

第四步:表明期望

这个期望不仅是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更是给孩子未来的行为指明一个方向。

接着上面的例子,家长可以说:“……我希望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你要么早上提前告诉我,要么打个电话跟我说一声,告诉我你去哪了、将会几点回来。”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愿意改变,只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更好或者怎样的改变才是更合理的。因此,给孩子两个或三个相对明确的改变建议,让他自己选择,孩子会感受到尊重和掌控感。当然,对于更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不直接告诉行动的具体方法,让他自己去思考将来怎么做才更好,这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锻炼孩子思考的机会,然后再跟他一起探讨他想的方法之可行性。

“我—信息”新模式,让妈妈说话更温柔而坚定,让孩子惊讶妈妈是不是“着魔”了,怎么变了一个人,但就是喜欢“着魔的妈妈”,不喜欢大吼大叫的妈妈!

浙江省联合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 注意力训练师资培训 公众号:浙心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