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限制想象力:古代贵族衣裙拖地为何不怕弄脏

衣服脏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如果问出来想必会被别人笑话。衣服脏了当然是清洗,如果怕自己洗不好,可以拿去干洗。那么这里就出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贵族服装不论男女,都有一定长度的衣摆拖地,尤其是女性的衣裙更长。

虽然在我们的印象中,拖地的衣摆一般都是女人的专属。其实不然,古代男子也是以“袍”为贵。比如《史记》记载官员们都是:“袍已朝见也”。所以能够穿着长袍的人在秦汉时期至少属于三品以上的官员。

试想一下,若是成群结队的贵族男女在大街上走上一圈,或许大街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当然这么说肯定有些夸张,但衣摆拖地却是事实。那么古代的贵族们就不怕衣服脏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其中的奥秘。

葛布、丝织品和棉布

探讨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知道,古代贵族们穿着的衣服到底属于什么档次,有多贵重。

就拿被视为贵的“袍”来说。夏袍使用的是结实、透气且凉爽的“葛布”来制作。

尽管“葛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葛布”的制作工艺也是越来越复杂。根据《中国服饰历史》的记载,“葛布”成布需要经过漂洗、绩麻、成线等十二道制作工序。之后再经过人工纺织、设计、成衣等手工制作之后才能算成功。

制作好的葛布长袍不仅结实、精细,而且轻如蝉翼,和蚕丝制品相比丝毫不差。《诗经》中就曾描述: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因此“葛布”在秦汉时期一直都是贡品。

而冬袍的制作材料就是我们熟知的蚕丝制品。至于这种材料在秦朝有多珍贵,这里就不过多地介绍了,相信大家心里都很明白。

到了汉朝之后,“葛布”因为制作工艺太繁琐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工艺越发成熟的蚕丝制品。

到了南北朝时期,尽管当时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但也正是这次乱局让棉花得以引进到中国。所以南北朝到明朝之间的贵族长袍基本都是以棉花为材料。

不过因为当时棉花并没有全面种植,因此棉花在当时还是稀罕物,非常稀少,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直到明朝以后,棉花才开始得到全面推广,价格也从原来的1两黄金一匹,下降到了0.3两银子一匹。

可以看出,不论是最早的“葛布”还是蚕丝制品,以及后来的棉布,在古代都是非常珍贵的服装制作材料。

那么如此珍贵的衣服要经常在肮脏的地上拖来拖去,那么衣服弄脏了以后怎么办呢?

脏了怎么办?

一般的贵族并非一年到头都要穿着长袍等拖地的服装,只有到一些特定的场合才会穿,所以一般不会弄得太脏。

当然如果真的弄脏了,那么他们处理的方法也是简单粗暴,那就是直接扔掉。

若是一些有钱有势的贵族或者是皇族,他们甚至不会因为衣服脏了才扔,而是穿一次就要扔掉。

按照这些贵族们的说法,这叫做“服浣濯之衣”。是的,他们不把这种浪费的情况看作是耻辱,反而将其看作是一种炫耀财富的手段。

其实就连历史上一些非常讲究节俭的皇帝,他们的衣服也不会穿很久,比如清朝提倡节俭的道光帝来说,他就曾下令“衣非三浣不易”。也就是说,衣服必须要洗三次以上才能丢弃换新。

那为什么道光要强调洗三次才能扔。因为按照以往一些提倡节俭的皇帝来说,他们一般也就洗一两次就扔掉了。

比如北魏的孝文帝,他提倡节俭,因此衣服要洗过一次才能扔。而到了宋朝,宋太祖为了比孝文帝还要节俭,就提倡衣服要洗两次再扔。

所以道光皇帝为了体现比前面这些皇帝还要节俭,就提出洗三次的说法。

贫穷限制了想象

古代贵族的衣服如果放到现在,起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一件。而他们并不怕弄脏这些贵重的衣服,因为他们穿一次就扔了,而且扔的都是寻常人有钱都买不到的珍贵衣服。

可见,贫穷确实限制了我们的想象。

蛋如果告诉你,其实这些还不算什么,起码这些衣服还被穿过一两次才扔掉。而根据《明实录》等古籍的记载,古代贵族和皇族有许多衣服甚至都没有穿过就直接扔掉。

也正因如此,古代的贵族和整日里穿着“短衣素裙”的普通百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这些穷苦百姓永远都想不到,贵族们随便丢的一件衣服若换成普通衣服,足够他们一家人穿上几辈子的了。

参考资料:《诗经》、《中国服饰历史》、《清史稿》、《史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