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皖新闻】;
董铺和大房郢两大水库,是合肥人的大水缸,它们是合肥城市供水的唯一水源地。然而,由于今年春季合肥降雨依旧偏少,城市供水形势依然严峻。
大皖新闻记者从合肥市水务局了解到,为保障合肥市城市供水不受影响,自去年9月开始启动的“江水西引”城市供水应急补水工程至今仍在运转。截至2023年4月9日,已持续运行200天,超2019年100来天 ,黄疃站累计提引长江水达2.23亿立方米,均创历史纪录。
合肥城市供水三分之一来自长江
“江水从驻马河口引入,途经172公里,八级泵站提水,抬升38米,相当于13层楼那么高,最后抵达大房郢水库。” 合肥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9月21日开始合肥启动了“江水西引”城市供水应急补水工程,通过位于和县的省驷马山引江工程乌江枢纽提引长江水,经驷马山引江水道和滁河一、二、三级站及黄疃站提水进入滁河干渠,再通过滁河干渠上的管湾、众兴、双墩三座泵站提水,从滁河干渠大官塘泄洪闸进入大房郢水库,由连通管与董铺水库实现互联互通,用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
合肥市水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实施“江水西引”,每天有60至70万立方米的长江水经过172公里的“长途跋涉”和38米的“逐级抬高”,逆流而上注入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约占每日城市供水总量的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合肥市民所使用的其实是来自长江的水。
其实早在2019年,董铺、大房郢水库就已经“喝”过一次长江水。为了缓解干旱引起的城市供水紧张,当年10月20日,合肥市第一次实施“江水西引”城市供水应急补水,并持续了100多天。“去年以来合肥旱情严重,降水一直偏少,常年给董铺、大房郢水库补水的淠河灌区上游的白莲崖、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四大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工作人员介绍,为保障合肥城市供水安全,“西借江水”尤为重要。 据了解,这是合肥有史以来第二次通过西引长江水的方式来保障城市用水安全。
“江水西引”或将持续下去
据介绍,2022年是合肥市遭遇近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合肥市水务局历史首次通过引江济淮菜巢线实施“引江济巢”,历史上第二次启动“江水西引”城市应急补水,有力保障了合肥市城乡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航运安全。
“2022年汛期合肥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叠加长江超低水位、淠史杭灌区水库低水位,旱情严重程度超2019年,仅次于1978年。”合肥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罕见的特大干旱,千方百计实施了“五方调水”,自东自南分别实施“江水西引” “引江济巢”引提长江水,自北自中提引巢湖水、瓦埠湖水,自西从大别山水库引水,全市累计提引外水22.74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通过多源补给,巢湖水位始终保持在8.5米左右,有力保障了合肥市城乡供水安全。
“今年1-3月以来,全市平均降雨量102.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成。” 该负责人表示,尽管4月3日以来发生较强降雨,河湖库塘蓄水有所增加,但是当前大别山水库群蓄水仍严重不足,较去年同期偏少5成;全市水库塘坝蓄水仍然不足,仅占兴利库容39.6%。总体来看,本次降雨未改变水库塘坝蓄水不足的现状,合肥市城乡供水和春灌供水形势依旧严峻。 “因此,如果后期合肥没有有效降雨,‘江水西引’工程还将持续运行下去。”
持续运行200天,提引长江水2.23亿立方米,无论是运行时长还是提引长江水量,本次“江水西引”都创造了历史记录。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江水西引”全线稳定运行,300余名水务人一直坚守城市供水补水一线,加大对补水渠道、提水泵站的巡检频次和力度,确保了补水渠道畅通无阻及提水泵站稳定运行。
未来形成“两源一备”供水格局
合肥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合肥市城市供水为“一源一备”,饮用水主要依靠淠河总干渠经滁河干渠向董铺和大房郢两大水库补水,水源主要来自于大别山区水库群;“江水西引”即长江来水经由滁河干渠多级提水至两大水库属于“备用”的应急补水工程。“如果出现极端干旱情况,启用巢湖水这种预案也是有所准备的。”
“未来,引江济淮二期合肥水源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合肥的第二大主水源,和现有的大别山水库群一起,形成‘两源一备’的城市供水格局。” 该负责人表示。据介绍,合肥水源工程拟从江淮沟通段与淠河总干渠渡槽交口的东北角采用箱涵取水,经泵站提水,采用箱涵输水至淠河总干渠,向滁河干渠(合肥供水)进行补水,其建设内容为新建小庙提水站,含进、出口箱涵等。合肥水源工程规划输水总流量60立方米/秒,承担引江济淮向合肥市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众兴水库和淠河总干渠供水区范围的补水任务,并相机补充灌区水量和退还灌区被挤占的河道生态用水。
记者了解到,当前合肥水库塘坝蓄水很少,春灌供水形势依旧严峻。为此,合肥已经提前启动春灌保水,通过“蓄、引、提、调”并举做好蓄水准备。 合肥市将持续保持对旱情的监测预警,科学会商研判,动态分析旱情和供水形势,及时启动干旱防御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全力做好准备,科学调配水源,积极开展抗旱服务,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