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定风波》是后世无数文人墨客追寻的精神境界,也是现代艺术大师吴一峰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12月15日,“芒鞋万点——吴一峰的河山行证”展览在成都市美术馆开幕,展览借“芒鞋万点”的主题,展现了吴一峰如徐霞客一般,历四川,登五岳,探幽索险,搜觅奇峰,成就一代“大走客”的形象。
展览现场
“用徐霞客的方式过一生”
深情回望吴一峰笔墨画道
吴一峰(1907年6月-1998年1月),自号大走客。1921年,年仅14岁的他立下了效仿徐霞客壮举,为六十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作图补的志向,并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展开了他浙游、蜀游、滇游、黔游的行程。走出书斋,走向自然,吴一峰以竹杖芒鞋的布衣之身,游历四方,与河山为伍,以实证为言。
吴一峰
展览以吴一峰和徐霞客“穿越”时空的精神交汇为线索,通过序章“用徐霞客的方式过一生”开启,围绕“走出书斋”“旅行河山”“入卷求实”三个章节,构建和梳理吴一峰一生的河山行证。吴一峰践行的是古代文人胸有河山再行躬亲的传统,于山川地理的考察中求真,在古今交融的体悟里弄墨,他将画艺熔炼成画道,用笔墨来寄托一个关于山川和行证的梦。
“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在徐霞客写就《徐霞客游记》的近四百年后,这场以“芒鞋万点——吴一峰的河山行证”为题的展览,展现出后人对“以行证理”“知行合一”的科学精神的致敬与追求。透过这些作品及文献去邂逅老先生的艺术生涯,触摸时代变迁的脉动,是对吴一峰先生笔墨画道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大师们所作出卓越贡献的崇高致意。
成都市美术馆一位馆员告诉记者,除了他们的馆藏之外,展览还得到了吴一峰家属、浙江省平湖市吴一峰艺术馆、平湖博物馆的大力支持,最终一共汇集了80件作品和手稿及30余件套文献资料。吴一峰践行的是古代文人胸有河山再行躬亲的传统,于山川地理的考察中求真,在古今交融的体悟里弄墨,他将画艺熔炼成画道,用笔墨来寄托一个关于山川和行证的梦。
展览现场
以“巴蜀先生”系列展
溯源四川当代艺术包容性与创造力来源
据了解,此次展览是继“云山出岫——周抡园艺术文献展”“巴蜀先生——成都市美术馆馆藏四川近现代艺术大家书画精品展”之后,“巴蜀先生”馆藏系列展览推出的第三次展览。
史家不幸诗家幸。巴蜀大地历史上两次艺术发展高峰均与艺术家入蜀避难相关。第一次是唐末,出现了“举天下之唐画莫如成都之多”的局面;一次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抡园、孙竹篱、沈福文等人纷纷选择在四川安家,还有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教师等,他们与本地艺术家一起在动荡与转折的时代,经历了文化冲撞与精神重塑,作为四川乃至新中国美术事业重建的中坚,成为名副其实的“巴蜀先生”。
这位成都市美术馆馆员介绍道,要解释四川当代艺术包容性、创造力的来源,要理解一座西南盆地城市能够与世界潮流相连接的动力,都绕不开一个历史溯源,即20世纪的这一批“巴蜀先生”——他们籍贯不同、风格各异,但在年龄、时代性和创作背景上,又有很多共性:在传统山水画转型、现实主义题材的“新国画”、近代国画教育模式转变以及地域间画派交流学习等方面,通古今之变化、融东西之大成,形成一派磅礴的创新气象。“‘巴蜀先生’馆藏系列展,就是通过对上述前辈艺术家的藏品进行全面梳理,对相关文献进行扎实研究,把最新典藏研究成果完整细致地呈现给观众。”
(本文图据成都市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