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 “向内看”:中印领跑,22 万亿美元市场藏着这些机会

你知道吗?亚洲正在悄悄改写全球金融的规则。

智通财经APP获悉,汇丰最新报告显示,“亚洲买亚洲” 这一趋势已从 2012 年的初现雏形,成长为影响深远的大潮流。到 2024 年底,亚洲地区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达 22 万亿美元,是 2012 年的 3 倍多,年均增速 11%,占区域 GDP 的比重从 44% 飙升至 76%。

这意味着,亚洲人正把更多储蓄从黄金、珠宝转向本土金融产品,背后折射出的是区域金融韧性的悄然崛起。

中印为何能领跑?政策红利是关键

在这波趋势中,中国和印度表现尤为亮眼。

印度推出的系统性投资计划(SIP)堪称 “神操作”:投资者每月定期投入固定金额到共同基金,不仅可享受每年 4.5 万卢比的税收减免,持有超过 1 年的收益还能豁免资本利得税(上限 12.5 万卢比)。低风险 + 税收优惠,让普通民众更愿意把钱放进金融市场。

中国则通过政策引导资金 “向内流”,比如 2025 年 1 月证监会新规要求国有保险公司至少 30% 的新增保费投向国内股市,同时鼓励分红和回购,让 A 股对本土资金更具吸引力。

除此之外,新加坡、泰国等也在发力:新加坡推出 50 亿新元的股市发展计划,重点支持中小盘股投资;泰国推出 “ESG 额外收益基金”,用税收优惠吸引长期资金入场。

哪些行业会被带飞?

这波 “自己人投自己” 的浪潮里,几大行业暗藏机遇:

银行:在印尼、菲律宾、印度等农村金融渗透率低的地区,银行正忙着帮老百姓把藏在首饰盒里的钱 “搬家” 到理财产品中,比如印尼的中亚银行、菲律宾的 BDO 银行都是受益者。

保险公司:中国平安、印度 HDFC 人寿等企业,正借着保险产品渗透率提升的东风快速成长。

资产管理公司:定制化养老金、储蓄产品需求激增,像印度的 HDFC 资产管理公司已抢占先机。

交易所和券商:随着本土交易活跃度上升,香港交易所、华泰证券等直接受益于流动性提升。

未来还有多大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各国的 “金融化” 进程并不均衡。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已建立成熟的保险和养老金体系,而印尼、菲律宾等市场的资产规模占 GDP 比重仍较低,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报告预测,随着智能手机和数字金融的普及,普通人动动手指就能买股票、基金,亚洲资本 “向内看” 的趋势只会加速。这不仅能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更能让区域经济在全球波动中站得更稳。

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会发现:亚洲的钱,正以更聪明的方式,撑起自己的未来。

(数据来源:汇丰全球投资研究 2025 年 8 月报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