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做销售的老张找到我,想让我帮他看一看他的季度OKR设定的如何?他的OKR是这么写的:
O:销售业绩比去年同期翻倍增长
KR1: 新开发3家重点客户
KR2: 与3家重点客户的技术负责人建立信任关系
KR3: 季度销售毛利10万元
和老张进一步沟通后了解到,老张的公司主打高性价比产品,其产品技术要求很高。所以,在销售过程中,与客户方技术负责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尤为重要。
为了把积淀多年的高性价比产品推往更大的市场,公司今年制定了收入翻番的目标。
基于对以上情况的了解,我首先认可了老张对目标O的设定“销售业绩比去年同期翻倍增长”。这个目标与公司“实现年收入翻番的目标”相对齐,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说明老张已聚焦于公司最重要的工作上,且工作热情度很高。
而OKR执行的难度在于关键结果KR的判断、设计和实现。
老张的3个KR,从结构和要求上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否是实现目标最有效的突破路径?有一些规则还需要参考。
01 以终为始,造因得果
为O设定KR有一套归因法,这套归因法基于O与KR的关系:
要达成目标O,需要为目标O创建必要的关键结果KRs。不谈KRs而求O,O只是缺乏实现路径的愿望。关键结果KRs一起构成了达成目标O的“充分条件”,实现了关键结果KRs,那么目标O的实现也将是必然的。
老张目标里的关键词是“销售业绩的增长”,而销售业绩是在销售漏斗中沉淀产生的。老张公司的三层销售漏斗已经确定,即“线索-商机-合同”。 为了实现销售业绩的增长,就要在漏斗的上层奠定基础,并打通漏斗。
分析老张的KR就很容易发现,KR1和KR2都属于线索这一层,且内容有所重复,而商机部分则有所缺失, 需要考虑增加商机部分的关键结果KR。
02 概念统一,执行更高效
OKR的数字化,前提是组织内部语言的统一。
很多企业执行OKR不成功的最大原因是组织内部对O及KR的认识不清,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最后导致内部管控混乱。
在执行OKR前,企业首先要对全员进行培训,确保大家对OKR的理解达成共识。除了培训,在执行OKR的一个个周期中,要引导全体员工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让结构化的思考和沟通成为员工的习惯,这样,OKR才能顺畅的在企业内部执行。
其次,在设定目标O和关键结果KR时,不要混淆。
目标O是定性的、要有一定高度,旨在鼓舞人心,充分激发团队,引起共鸣。而KR的设定应当是可衡量、可验证的。是否达成,中间没有“灰色地带”。写下的KR要尽量通俗浅白,其中出现的任何概念要在组织中形成统一的认识,以减少沟通中的误解和行为上的偏差,确保关键结果KRs可衡量,且无可争议。
老张的KR里出现了几个概念,我逐一追问了老张:
什么叫新开发?
什么叫重点客户?
技术负责人的标准是什么?
如何衡量信任关系?
以上概念应在OKR设定之前在公司内部达成共识,避免OKR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歧义,影响执行效率。
03 区分OKR与KPI
制定OKR时,不能茫目拿KPI指标作为KR,KPI和OKR的设定、跟进、复盘周期跨度不同。OKR通常以周为单位做计划,跟进目标的进度也以周为单位,通常的周期是季度设定、每周跟进、月度复盘,而KPI则一般是年度设定、每月跟进、季度复盘。将长周期的KPI指标用到短周期的OKR中,可能出现数据出不来、参考性不足等不适应症。
KR的制定还要保持简单明了,简单明了的描述有利于所有人都理解其代表的含义以及如何衡量,团队成员及上司才能更好的理解和配合。
老张的KR3是“实现季度销售毛利10万”,其中销售毛利是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之差,这是一个长周期更具参考性的指标,且是一个运算的结果,而非直接数据,这无形中增加了OKR在执行中的跟踪和可视化难度。可以将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单独设定OKR,或者只选用销售收入。
OKR的概念和框架看似简单、制定容易,但很多企业落地难、常踩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公司上下对O与KR的认识不清晰、不统一,导致OKR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逐步演变成表面OKR、里子却还是KPI。
考虑或正在推行OKR的企业老大们,要加强全体员工对OKR的理解,弄清O和KR的制定规则,统一认识,引导大家逐步制定清晰、科学、准确的OKR。只有准确的OKR,才能高效指导工作,全体员工才能朝着企业的最高目标努力。基础打好了,跑起来才更通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