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站|俄乌激战正酣,俄战舰携“重器”集结古巴意欲何为?

凤凰网原创|如果美乌进一步对俄施压,局势恶化将不会止步于此

前哨站|俄乌激战正酣,俄战舰携“重器”集结古巴意欲何为?

核心提要:

1. 6月13日,俄北方舰队“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护卫舰和“喀山”号核潜艇携“锆石”高超声速导弹驶抵古巴首都哈瓦那,该举动引发西方高度关注。该款导弹性能极为强大,以西方现有的防空手段无法做到有效拦截。除此之外,更令西方紧张的是,“锆石”导弹还可以搭载威力更大的核战斗部。

2. 自美方允许乌克兰使用美制武器打击俄境内目标后,俄军防空网遭到严重削弱。俄方此时奔赴美国近海高调炫耀高超声速武器是为证明,俄军有能力打击美国本土,且让美军防不胜防。

3. 尽管当前态势与古巴导弹危机有本质不同,俄罗斯并没有在古巴长期部署中导的意图,但当前局面也并不比上世纪60年代更乐观。目前美俄博弈局面更像是一场巨大危机发酵过程中的一环,且是一场更加现实的核危机。

文|凤凰网军事特约作者 柯镇武

近日,美俄博弈再度升级,配备“锆石”高超声速导弹的俄海军“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护卫舰和“喀山”号核潜艇驶抵古巴首都哈瓦那。俄罗斯此举有何用意?“锆石”导弹为何令西方如此紧张?“古巴危机”是否将重演?

前哨站|俄乌激战正酣,俄战舰携“重器”集结古巴意欲何为?

“磨刀霍霍”因俄乌战局显著恶化?

“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导弹护卫舰与“喀山”号巡航导弹核潜艇是俄海军最高技术水平的主力舰艇,因为它们可搭载同一款“重器”——“锆石”高超声速导弹。

图为“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导弹护卫舰

图为“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导弹护卫舰

提起“锆石”导弹,“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导弹护卫舰是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俄军舰艇。这艘护卫舰承担了“锆石”高超声速导弹的首次舰载试射任务,也是第一艘正式列装“锆石”的俄军舰艇。

图为“锆石”高超声速导弹

图为“锆石”高超声速导弹

至于“喀山”号核潜艇,其本身静音性能极佳,潜射型“锆石”导弹正是其杀手锏。拦截高超声速导弹是世界性难题,俄海军此次在美国后院“磨刀霍霍”,传递的信息非常明显:俄军有能力打击美国本土,且让美军防不胜防。

图为“喀山”号核潜艇抵达古巴

图为“喀山”号核潜艇抵达古巴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选在当下对美“示威”?这跟俄乌战场的形势密切相关,关键是“制空权”。

美国近来的一系列动作就是在帮乌克兰夺取制空权,且颇有成效,一旦得手,或将直接逆转当前俄乌冲突的整体态势。

拜登近期批准乌克兰使用美制武器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

拜登近期批准乌克兰使用美制武器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

美方的动作之一是允许乌克兰使用美制武器打击俄境内目标。在近期乌军袭击下,俄军防空网已遭到严重削弱,这是乌克兰夺取制空权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俄军防空网被削弱,至少有两项例证。

此前俄军防空力量承受的压力较小,S-300导弹时常被用于对地攻击,以弥补地面火力不足。自6月以来,俄军在哈尔科夫方向将S-300防空导弹用于对地攻击的情况已基本消失。据统计,今年3月S-300被用于对地打击共61次、4月36次、5月19次,而6月1日截至11日只进行了1次。

图为乌军发公布毁俄S-300防空系统现场

图为乌军发公布毁俄S-300防空系统现场

出现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因为部分防空火力被乌军越境打击摧毁,另一方面俄军为了避免损失扩大,很可能已将相当部分的防空火力后撤,因为S-300射程为300多公里,而美国援乌的陆军战术导弹,射程也有300公里。

其次是近期乌军摧毁了俄停泊在后方机场的苏-57战机。正常来说,这种重要机场周边,防空火力必然密集,乌军能够得手,说明俄军防空体系已经出现了不小的问题。

6月8日,一架苏-57战机在阿赫图宾斯克机场遭到乌军远程无人机袭击。

6月8日,一架苏-57战机在阿赫图宾斯克机场遭到乌军远程无人机袭击。

为了不把制空权拱手让人,俄空天军只能选择让战机升空,但就在上周,美国又援助乌克兰一套“爱国者”防空系统。当前乌境内“爱国者”数量已达到6套,俄军战机也面临巨大压力。

美国帮助乌克兰夺取制空权的思路很清晰:先利用地面远程火力破坏俄军防空网,再利用防空火力消耗俄军战机,为最后F-16战机入场铺路。

笔者预计F-16将很快加入战局。俄方消息称,北约援助乌克兰的F-16已经被部署到罗马尼亚,该国Fetesti空军基地也是乌军飞行员的主要训练地点,目前乌军已经开始测试该基地往返敖德萨的航线。

图为北约及乌克兰空域图,Fetesti空军基地(红框内)临近黑海。

图为北约及乌克兰空域图,Fetesti空军基地(红框内)临近黑海。

事实上,俄乌冲突之所以打得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关键原因就是双方都没有制空权,后勤体系都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如果制空权尘埃落定,战争将很快迎来终局。

其实不光是本次俄军赴美国近海炫耀高超声速武器,包括近期的俄战术核武器演练,也是普京针对欧洲城市的口头核威胁。

前哨站|俄乌激战正酣,俄战舰携“重器”集结古巴意欲何为?

“锆石”导弹为何令西方如此紧张?

“锆石”导弹出现在加勒比海,令美国舆论高度紧张,但也有人根据其实战表现,质疑“锆石”的真实性能。那“锆石”到底有没有能力作为俄军的一张王牌,威慑美国?

“锆石”最初专门为俄海军研发,2023年1月正式列装。从数据层面来看,它是一款极为强大的高超声速导弹,弹体长9米,弹径0.6米,战斗部300-400公斤,飞行速度达9马赫,射高28000米,射程1000公里以上。

图为西方公布的“锆石”导弹性能诸元

图为西方公布的“锆石”导弹性能诸元

高超声速赋予“锆石”无与伦比的杀伤力,能够对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艇造成致命威胁。与耳熟能详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相比,“锆石”速度是“战斧”巡航导弹的11倍,重量的2倍,命中目标时的动能为“战斧”的242倍以上,约等于2吨TNT的爆炸效果。

高超声速同时带给“锆石”一定的隐身能力。速度达到6马赫以上时,弹体前端能够形成等离子体云,使得对方雷达无法侦测到“锆石”。

“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导弹护卫舰试射“锆石”导弹

“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导弹护卫舰试射“锆石”导弹

此外,“锆石”飞行时,能够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灵活变轨,且可以遥控,这使得拦截“锆石”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但最为重要的是,“锆石”能够搭载核弹头,其当量据称能够达到20万吨TNT,而美军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当量不过1.6万吨。

如果“锆石”的确无法拦截,它作为威胁美国的手段,分量是足够的。可问题恰恰在于“锆石”的实战表现出现了多种说法。

俄方消息称3月25日袭击中,“锆石”导弹击中了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GUR)和一处机场。

俄方消息称3月25日袭击中,“锆石”导弹击中了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GUR)和一处机场。

3月25日,俄军动用“锆石”袭击了基辅市内的两个目标,俄军称两发全中,但是乌军表示两发都被成功拦截,按照乌军的说法,“锆石”在飞行末段的速度降到了4.5马赫,给“爱国者”导弹提供了拦截窗口,并随后展示了“锆石”的碎片。

客观而言,乌军说法的可信性相对较低,因为高超声速导弹之所以会出现末段降速的情况,大多是为了打击移动目标,如果飞行速度超过6马赫,产生的等离子体云,在导弹隐身的同时,也会屏蔽自身的制导装置,而基辅市内的目标显然是固定目标。

乌克兰方面展示的“锆石”导弹碎片

乌克兰方面展示的“锆石”导弹碎片

如果“锆石”真的能被如此轻易的拦截,很难解释俄方为什么会在战场形势突变之际,选择在美国人的后院展示这款装备,也很难解释,为何去年8月的美日首脑会谈,共同研发高超声速武器拦截弹会成为会谈的焦点之一。

前哨站|俄乌激战正酣,俄战舰携“重器”集结古巴意欲何为?

古巴导弹危机将重演?

舆论热衷将当前事态与古巴导弹危机进行对比,大都因为事发地易于引起联想,当然这可能正是俄方追求的效果,帮助美国人“重温噩梦”。

1962年的古巴危机令核战阴云笼罩全球

1962年的古巴危机令核战阴云笼罩全球

但当前事态与古巴导弹危机又有本质不同,俄罗斯并没有在古巴长期部署中导的意图,也没有让相关舰艇常驻古巴的意愿,因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如果真的想用“锆石”打击美国本土,俄军潜艇游弋在大西洋即可。

不过这并不代表局面比上世纪60年代乐观,目前的美俄博弈更像是一场巨大危机发酵过程中的一环,且是一场更加现实的核危机。

上次危机当中,美苏双方虽然剑拔弩张,但博弈焦点只是导弹的部署地,博弈过程中双方并没有付出巨大代价,妥协空间很大,这跟当前的局势并不相同。

6月7日,泽连斯基在法国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乌克兰无意为结束战争做出领土让步。

6月7日,泽连斯基在法国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乌克兰无意为结束战争做出领土让步。

本次俄乌冲突,美乌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领土、乌与西方关系上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美乌的核心诉求是把战线推回到开战前的位置,乌方甚至对收复克里米亚跃跃欲试。

而两年多的战争,已经让俄罗斯付出了惨重的军事和经济代价,同时地缘政治环境显著恶化,瑞典和芬兰相继加入北约,乌克兰事实上也已开始北约化,对于任何一个俄罗斯领导人而言,让步与和谈都会非常艰难。

2024年3月,瑞典正式加入北约。

2024年3月,瑞典正式加入北约。

近期美国更是修改了这场战争原有的游戏规则,允许乌克兰使用美制武器袭击俄境内目标,帮助乌克兰进一步夺取战场制空权,这对俄罗斯来说,是一种伤筋动骨的变化。

一个被逼到墙角的俄罗斯,会让世界更加安全吗?答案是否定的。上世纪90年代乌克兰放弃核武器之初,就断言俄乌战争必然爆发的国际政治学泰斗米尔斯海默在上个月明确表示,在他看来,只要俄罗斯开始输掉战争,俄军就会动用核武器。由此看来,自古巴导弹危机以来,核战阴云从未如此密布。

图为国际政治学泰斗、美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

图为国际政治学泰斗、美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

就像当下驶抵古巴的两艘俄舰,我们看到的正是一个愈发频繁展示“核肌肉”的俄罗斯。如果西方和乌克兰在战场上进一步施压俄罗斯,局势持续恶化恐不会止步于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