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攀登者》之前,先跟TFO户外学点攀登干货

阿中阿中你勇敢飞,

中华儿女永相随。

也致敬当年的先辈们,

是你们让今日如你所愿。

你们当时的艰辛和努力

从未被历史遗忘。

然后,

你们以为TFO户外要说艰辛了吗?

不,TFO户外要开始说历史故事了。

50年代,

中国与毗邻的尼泊尔,

讨论交界处——喜马拉雅山脉的归属。

虽然珠峰最高峰位于中国境内,

但中国秉持公平原则

认为珠峰可以一国一半。

弱国无外交。

明知珠峰北部

被探险家评为“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

尼泊尔人却借机发难:

中国人都没登上过珠峰,

凭什么一人一半?

紧急时刻,

为国登顶,寸土不让。

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

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

成功在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证明了“顶峰在中国”。

1975年,

于珠峰“第二阶梯”架设“中国梯”,

并成功勘测出属于珠峰的“中国高度”,

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中国的每一寸领土,

都闪耀着英雄的荣光!

每一寸领土,都不容分割!

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认真的对待。

荣耀是一方面,

借着《攀登者》这股东风,

TFO户外还想让大家了解更多的户外知识。

从“头”开始

预告片中可以看到,

攀登者们登顶时,

当时大家用的是毛线帽+羽绒服帽子

脸上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所以他们登顶时,

脸部冻的都在抽搐。

其实

这是明显的冻伤肺的前奏,

先辈们当时真的是靠毅力在支撑。

而我们现在,

是可以减少这种失误的。

知识普及:

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就会随之下降0.6度。因此,海拔为8848米的珠峰温度应该会比同纬度的海平面低了53度。珠峰顶部的纬度在北纬28度。即使在5月至10月的登山高峰期,珠峰山顶的平均温度约为-26 ℃。

(2018年5月16日,番茄泽龙夫妇登顶珠峰)

去爬高峰,

尤其是珠峰这样的险峰,

所谓一切从“头”开始,

头一定要护好,

一定要像我们的番茄泽龙夫妇一样,

抓绒帽+可调配头盔+面罩配套使用。

为什么?

把漏风毛线帽换成抓绒帽,

能更好的锁住热度,

再加上可调配头盔,

就是头部抗风抗寒的双重保险。

再加上多功能围脖,套上面罩,

就是三重保障,

既能很好的在高原地区防晒,

还能有效减少寒气的吸入含量,

极大减少肺部冻伤的可能性。

扒拉衣服

说下他们的衣服。

因为不能扒开看,

TFO户外就说一个大概。

这种简陋的复古冲锋衣,

现在训练时都不建议了,

更何况攀爬珠峰。

适合攀爬的冲锋衣一定要

袖口有魔术贴,衣口有抽绳

不漏一丝风进衣口。

(2018年5月16日,番茄泽龙夫妇登顶珠峰)

羽绒服和冲锋衣,

以前肯定是越厚越好,

现在你可以远离这种观点了。

推荐这款轻薄羽绒服,

颜色靓丽,

让你更显眼,

也能让你更轻薄保暖。

穿插一条老驴推荐的经验:

家长们应该都知道,家里面的小孩子在大汗淋漓后冷风一吹,很容易感冒,大人也是一样。穿一件保暖内衣在里面,就好像在里面装了一个透气的暖手炉,温度在里面,但是汗已经透气出来了,干干爽爽的一直保护你。即使不去珠峰,去爬个小山也很合适。

谈谈外挂

在登山的过程中,

大家的绳子是绑在一起的,

有一个很惊险的画面是有人的包摇晃了一下,

差点导致全员危险。

划下重点,海拔3700m高原以上,坡度每增加5°,适宜负重减少约7kg。

一个人的背包不稳,

平时只是腰累的遭罪。

但险峰,风大,一个team时,

一个不稳固的背包,

就像一颗坏的钉子,

随时有可能要了一个team的生命。

该如何让包保持身体平衡?

首先要学会正确装包,

合理的安排重量。

尽量保持较重的物品靠近你的背部,

重心保持在两肩之间。

走在普通的山路

可以让较重的物品放在背包的上层

这样有助于集中力量在你的臀部上面,

省力。

走在崎岖难行的探险式路上

要用相反的策略,

把较重的物品放在背包主舱中部

使重量分摊到肩部和背部,

使重心降低,

较易保持平衡。

(2018年5月16日,番茄泽龙夫妇登顶珠峰)

还要注意,

拉紧所有的压缩带固定物品

都能防止背包晃动。

最后,

如果你参加的是团队活动,

觉得背包内的物品还是不平衡,

终极办法,

不要逞强,

合理地将重量分配给其他团员

用团队的力量一起胜利到最后。

户外探险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运动,

但也是一项对装备有专业要求的运动。

因为在户外活动的时候会遭遇各种情况,

越安全、专业的装备,

生命就越多一重保障和安全。

最后,

征服顶峰的感觉很好,

但“珠峰污染”真心不好,

呼吁大家

,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拿,

除了时间什么都不要偷,

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

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垃圾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