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杨园⑦|在这里开始奋斗历程,在这里讲好“铁路”故事

极目新闻记者 王佳文

实习生 靳成娇

大家好,我是杨园街道四美社区居民李新发,1951年出生,退休前在铁路系统工作,2000年搬迁到杨园街道四美社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我经常听周边的人跟我讲他们在杨园这片热土上奋发有为、励志进取的动人故事,我深受感染,也深受启发。作为“奋斗在杨园”宣讲团的一员,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我的故事、杨园的故事。

投身军营,在解放军这所革命大熔炉里洗礼

1969年12月,年满18岁的我离开故乡洪湖,穿上军装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队伍中。我们部队驻扎在四川省西昌地区修建成昆铁路,我们争分夺秒投入到成昆线锤石渣铺钢轨的施工任务中,确保了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正式通车。

随后,我们又转战陕西旬阳县修襄渝铁路,当时的旬阳还没有通简易公路。我们的部队战斗在险山恶水之间,担当的工程任务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除了隧道就是桥梁。我们住的是“活动房”,吃的是咸菜和馒头,干的是最重的活。我们营负责的是旬阳刘家沟隧道,全长约3000米,没有盾构机的年代,我们只能用风枪、钢钎打眼,用铁锹、翻斗车装渣土。当时的我就是风枪手之一,工作在打隧道的最前沿,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将三千多米的“卡脖子”工程凿通。

襄渝线通车前夕,我因身体原因于1973年3月复员回到家乡。

从杨园起步,脚踏实地干好铁路工作

复员回家后的当年,我被推荐来到了位于杨园的武汉铁路机械运输学校,并在杨园的武昌机务段实习,毕业后在汉口的江岸机务段从事机车乘务工作。当铁道兵,上铁路学校,干铁路工作,像我这样如此幸运之人少之又少。

到江岸机务段后,我担任的是京广线上最大坡道的运输牵引任务,在广水至信阳段是双机牵引区段,也就是说一台机车是牵引不了三四千吨货物列车的,必须是双火车头牵引。砖红火旺,水满汽足,是列车飞奔的原动力。我们上一个班从江岸到信阳要烧六七吨的煤,遇到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有时也会烧十多吨煤。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外,这项工作还要24小时连轴转,人休车不休,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安全正点,确保畅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是在这样的信念,我参加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救援物资的运输工作,保证一列列救援物资快速运到最需要的地方;我还参加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军运列车的运输,把装有大炮、坦克、解放军战士的列车送往前线,有力保障前线作战任务的需要。每当回想起这些能为畅通祖国大动脉出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我总有说不出的自豪。

杨园雅风吹,湖北铁路建设、客货铁路运输在杨园这里起航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曾在杨园这里工作。1908年,詹天佑工程师带领一群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在这里设计川汉、粤汉铁路。从此,人们习惯称这里为“洋园”,“洋园”雅名直到1960年才更名为现在的杨园。杨园这里是一块红色土地,1922年9月9日,“湘鄂铁路大罢工”在杨园的武昌机务段拉响了革命的汽笛,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湘鄂铁路大罢工”,并胜利告捷。

杨园的武北车站曾是湖北铁路客、货运集散中心,客运是与老汉口火车站对接,货运是与江岸车站对接,运营时间近40年。杨园还是铁路单位最集中的地方,车、机、工、电都集中在这里,还有铁路医院及铁路学校,另外还有铁道部的直属单位铁四院、武汉工程机械厂等。

如今,这里华丽转身成了现在的武昌四美塘文化公园,厂房、火车头、机车车辆、铁路成了市民的游玩打卡地。

杨园人杰地灵,这里有奔腾不息的长江,有鸟语花香的武昌江滩,还有四美塘公园,四美塘文化公园交相辉映,未来的杨园将与长江对岸的江汉关媲美,到那时高楼大厦目不暇接,商务店铺比比皆是,杨园必将是武汉市最宜居、休闲的好地方之一。

作为老同志,我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让我们杨园充满活力,更充满希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