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上门服务费”等项目,AI可参与诊疗……国家医保局解读17批价格立项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是医疗机构提供诊疗服务的计价单元,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也包括各种检查检验费,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最近,国家医保局集中公布一系列立项指南,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立项指南的编制出台标志着规范统一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入快车道。

11月23日,国家医保局举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首场解读直播,介绍了立项指南编制概况。

红星新闻从会上获悉,国家医保局目前已编制发布17批立项指南,还有综合治疗类、妇科类、麻醉类3批已完成征求意见环节,口腔、呼吸系统类、眼科类3批正在征求意见,多批已完成初稿。

国家医保局表示,立项指南的出台实施,将对规范诊疗收费行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突出技术劳务价值产生深刻影响。

▲活动现场

加快立项指南编制力度

力争到年底覆盖大部分学科领域

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各省属地管理,地区之间价格项目的数量、内涵、颗粒度差异都很大,一些地方还按操作流程拆分价格项目,增加医疗机构计费负担,群众也看不懂,而且无法兼容新技术。对此,国家医保局推进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编制发布立项指南,以此来统一指导各地规范价格项目,目标是使价格项目“更好计价、更好执行、更好评价”。“让医院收费更清楚,让患者付费更明白”,是编制立项指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份立项指南的编制出台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往往要经过十多个版本的迭代完善。据介绍,首先,是各学科的权威专家形成专家建议稿。其次,国家医保局工作专班形成征求意见稿。再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同步制定新项目与老项目和技术规范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报审后形成试行版立项指南。

下一阶段,国家医保局表示,将继续加快立项指南编制进度,力争到2024年底编制好覆盖大部分学科领域的立项指南,基本完成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标准化规范化的顶层设计,同时指导各省在2025年第三季度前做好对接落地。国家医保局将持续指导各地试运行2-3年,修订完善后适时推出新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目录。

医院可使用AI参与诊疗行为

但现阶段不重复收费

国家医保局介绍,总体来看,新出台的立项指南呈现出几方面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项目规范,更有兼容性。整合价格项目的总体思路是对相同服务产出相关的价格项目进行“合并同类项”。有的是不同步骤的归并,有的是不同术式的合并,还有的是不同流派的规范。目前已印发的17批立项指南合计涉及271个主项目、250个加收项、88个扩展项,加起来共有收费编码609个,价格项目的颗粒度明显加大。项目合并的同时价格也会相应调整,比如新的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等项目落地时会适度上调价格,以更好体现技术劳务价值。

第二个亮点是项目上新,更有前瞻性。编制过程聚焦群众多样化就医需求,聚焦促进补齐医疗服务短板,聚焦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支持新技术新项目进入临床应用。例如,为照顾“老的”,新设“上门服务费”“家庭病床建床费”“床旁超声”“免陪护”“安宁疗护”等价格项目;为呵护“小的”,新设“早产儿护理”“新生儿护理”等价格项目,明确加收政策;为保障“病的”,新设“航空医疗转运”价格项目;为支持“新的”,新设质子放疗、重离子放疗、硼-中子俘获治疗等高端医疗装备的价格项目,这有利于加速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新的治疗选择。

第三个亮点是项目拓展,内容更丰富。新项目的内涵有所扩展,兼容性更好,为新技术留下了收费接口。例如,如何体现人工智能在临床实践中的功能价值?经调研,各方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现阶段还无法完全“平替”,如果额外单就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再向患者收费有失公平。对此,在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康复类项目中设立“人工智能辅助”扩展项,即医院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参与诊疗行为,但现阶段不重复收费。再如,对于一些应当纳入服务范围但医疗机构未能做到的,采取减收政策,近日“手机不能看医院CT就要少收费”的政策就受到网友赞同。

第四个亮点是项目清晰,更具可行性。立项指南对存量价格项目进行系统性重塑,无论是项目名称、服务产出、价格构成,还是加收项、扩展项都更加准确,边界清晰,还提供了映射关系表供地方参考。这有利于减少医务人员计费的事务性负担,“让医生不用做会计”。

“国家新版护理服务立项指南把过去拆分到很细、容易交叉重叠的价格项目,该合并的合并;把过去没有收费,护理人不理解、反响大的服务事项,该立项的立项。新项目边界清楚,内容清晰,更加适应医院实际,可以化解过去很多因为歧义产生的矛盾。”贵州医保局一名官员在会上分享护理类立项指南落实工作经验时说。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北京报道

编辑 郭宇 责编 李彬彬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