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氛围?

缘 起

““””

春节小长假在即

每逢假期,不少人选择游山玩水

也有不少人决心“充电学习”——

你是否也曾一早来到图书馆/咖啡店

打开电脑,翻开书

切好歌单,心怀壮志

回家时却发现手机电量耗尽

一字未写,一页未翻?

如果是,那么你也曾是

无数“气氛组”中的一员

本期讲堂我们便来说说“学佛气氛组”

学佛气氛组

““””

“气氛组”一词原指营造氛围的人群,后逐渐引申出仪式感很足,事情却没做多少的含义,形成了“干饭气氛组”“图书馆气氛组”“健身气氛组”等等。“学佛气氛组”则多见如下情形:

01

常喊口号

决心吃素,常在朋友圈发布自己吃素的照片,以致身边亲友无不知晓。但每一次烧烤、火锅聚餐局都能见到他开荤的身影。

02

聊天八卦

与同修相约去道场共修,穿好海青,捎上念珠与经书,却在见面后唠嗑了一下午。

03

虎头蛇尾

念佛前做好充分准备:洗净双手,点燃线香,然而念佛过程中思维发散,逐渐走神:现在几点?中午吃啥?第几遍佛号了?

04

光说不动

在朋友圈积极转发各类佛学推文,想学、想变好的心是真的,最后只做到了转发也是真的。

于修学佛法而言,虽然禅宗的大德们经常劝勉我们“道在日用”“莫向外求”,指出不用去追寻繁复的形式,在“简单”的穿衣、吃饭、走路中便蕴含着大道,但这种修行对我们的根机有着极高的要求,不是所有人都能依此修行的。

因此对于大部人来说,还是需要借由祖师大德传下的“仪式”“仪轨”来帮助我们的身心专注于修行,让心暂离动荡,安静下来。

在修学过程中,借由不断重复这些仪轨,便可以让我们的心念逐渐习惯停留在这样一个清净的状态,最终达到“道在日用”的境界。

但这并不是说学佛只要注重仪式就万事大吉了。仪式只是方式、手段,并非我们最终的目的,如果不注重对内心的观照、对修学缺乏决心与动力,便会像上述“学佛气氛组”一样,即使经由“仪轨”短暂安定了身心,也很容易被烦恼、外境所干扰。

这些仪式感可以有

““””

在日常修行中,最常见可行的习惯有以下几种:

01

虔诚礼拜佛像

在寺院礼佛时,可以虔诚礼佛三拜,如因身体不适或疫情防控等特殊原因无法跪拜,也可合掌弯腰,问讯回向。

其实“拜佛”的关键不在于礼拜的次数或弯腰的弧度,而是在礼拜时能够放下自我的骄傲、对外界看法的执著,从而以一种谦和的心态重新投入生活。

02

珍重经书法宝

就像有一位最喜爱的作家要开新书签售了,好不容易购得一本,平时放置、阅读时自然也会小心翼翼,生怕弄脏折坏。

对待先贤、大德不远万里取回的经书法宝也应如此,所以我们通常把经书放在清净的高处,而非放在枕头下、不干净的桌子上、杂物堆里等等,在翻阅前会洗净双手以免弄脏,在翻阅时也会避免弄折书页。

就像喝茶前,我们都会洗净杯子,以免杯中仍存有弄脏茶水的污垢。翻阅、诵读经书前,我们也要把手洗干净,用这种仪式来提醒自己清净内心,让自己成为那只干净的茶杯,如实地去感受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获得佛法实益。

03

恭敬求法

在与法师的沟通询问时,无论是言行举止亦或是思维意念都要主动、恭敬,切勿将法师视作“算命师父、聊天茶友”从而以一种戏谑、轻松的心态去应对。

在大部分经典记载中,佛陀极少主动向弟子们宣说佛法,通常都是弟子在修行中遇到问题后,来到佛前绕佛三圈,顶礼佛足、恭敬请教,佛陀才娓娓道来。

这是因为听者如果没有做到相应的准备,也没有生起对佛法强烈的希求之心,即使把佛法“送货上门”,也听不进多少,反而会觉得佛法易得,不用珍惜。

这就好比当一个人肚子还不饿的时候,硬塞给他平时并不喜欢吃的东西,大概率会蹦出那一句“我就是饿死,也不会吃这东西”,但当感到饥饿,没有其他选择时,便会赞叹一声“真香”。

综合上述,在学佛过程中,面对种种“仪式”,既不能“一棍子打死”,觉得这些仪式都不重要,也不能仅停留在仪式的表面,而忽视内在的实质。

图片 | 晓峰、熙全、光耀、浩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