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藏着的“世界首都”,怎么一股东北味

这座城市仍然在不断地找寻出路,尝试在草原之上重获生机。好在草原本就是一片旷野,去哪个方向都是坦途。

有的城市属于东北三省,当地人却不说东北话,比如大连;而有的人明明是内蒙古人,却有一口和辽宁一样的纯正东北口音,比如通辽。

作为一个内蒙人,通辽人却总会被误以为来自辽宁省。说起来也没有别的原因,毕竟一口纯正的辽宁东北话,很难让人相信这个人居然来自内蒙古。

通辽人,到底怎么就成了东北人与内蒙人的叠加态?

01

不在东三省,

但真的在东北

很多人其实都有一个误解,那就是“东北地区只包含东三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吉辽。

但从广义上讲,东北其实不仅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还包括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我们今天提到的通辽,也在这一范围之中。

这种区域划分其实一直有迹可循。

民国时期的东北并非现在的三省,而是“东北四省”。当时的东北除了黑吉辽以外,还有一个在抗战时期被撤销了的“热河省”,如今通辽的大部分地区就曾归属于这个省份。

△ 承德曾是热河省的省会。/ (图/pixabay)

△ 承德曾是热河省的省会。/ (图/pixabay)

作为一个东北城市,通辽自然也具备了东北的所有特点。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通辽人的东北口音可以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地道”。

别看东北话听起来差不多,但其实东北方言本身分为不同的分支。很多东北人在外甚至可以从口音中区分出来,这个老乡到底是黑龙江人还是辽宁人。

往细了说,通辽的方言就属于“哈阜片的长锦小片”,和辽宁锦州、阜新属于同一系 [1] 。通辽人在外地,也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这两个地方的人。

部分关于东北方言的研究甚至会直接从通辽本地方言入手,完全把通辽方言当做东北话的代表角色。

比如,东北的个别地方会习惯性在一些名词或者动词后面,用“的”来替换“着”,正宗的通辽话就会把“走着”说成“走的”[2]。

作为东北人,许多通辽人不仅说东北话,也吃东北菜。

通辽市内的蒙古族民众,相比于省内其他城市,在饮食结构和习惯上可能更具备东北特色。比如,在米、面的主食结构当中,通辽人吃面食的占比会比较大,这和传统观念的内蒙古饮食有一定区别[3]。

在通辽的家常菜馆里,什么特色锅包肉、地三鲜、尖椒干豆腐都十分常见,其他城市的东北人来了吃上口,绝对就是家乡的味道。

△ 地三鲜,也是通辽人的家乡味道。(图 / 图虫创意)

△ 地三鲜,也是通辽人的家乡味道。(图 / 图虫创意)

甚至有网友在通辽的大街上能看到经典的“东北盒饭”的标识,只要十几块钱就能吃上一大份热乎乎、荤素搭配的自助盒饭。

当你看到这份盒饭的时候就会明白,通辽本地的饮食不仅有着与东北菜相似的菜色,更是有着东北菜最核心的特点——“量大管饱”。

除了吃,通辽地区的文化也和大家印象中的东北文化非常相似。像通辽人很喜欢汗蒸泡澡、农村地区也喜欢东北的花棉袄……

最为重要的是,通辽人也符合大家对东北人的统一印象——豪爽、大气、热心肠。

02

散装内蒙,

碰上热络邻居

为什么通辽受东北的影响这么大,但是和自己同省的其他城市却不太相似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内蒙古本身的地理因素了。

内蒙古是中国东西跨越最大的省份,它的东西最大跨度有2400公里,南北最大跨度也有1700多公里[4]。中国国土东西跨度长达5200公里,也就是说,穿越内蒙古就约等于穿过小半个中国[5]。

相距很远的内蒙城市之间,甚至没有什么太多的共同话题。他们具有不同的地形与气候,平时见面连聊天气都聊不到一起去。

△内蒙古地形地貌丰富,比如草原、沙漠。(图 / pixabay)

△内蒙古地形地貌丰富,比如草原、沙漠。(图 / pixabay)

像在2023年,内蒙古平均温度为6.4℃,气温最低的地方就在大兴安岭的图里河,2023年最低气温可以达到-50℃,而位于内蒙西部沙漠的额济纳旗一年中最高温度却能达到近45℃[6][7][8]。确实有种“你在南方的艳阳里,我在北方的寒夜中”的感觉。

身处“散装内蒙”的通辽,却和东北的其他枢纽城市距离很近。

通辽距离沈阳的直线距离不过200多公里,而距离自家省会呼和浩特则有近1000公里。一个通辽人如果想要去呼和浩特,甚至没有直达的高铁能坐,而是需要坐上16个小时的特快列车。但若想去隔壁辽宁省的省会沈阳,只需要坐上2个小时的动车便能抵达。

通辽去沈阳之便利,甚至可以在火车站内贴上“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沈北”的标语。通辽市的高铁站都不归属于内蒙古铁路局,而是由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

△列车。(图 / pixabay)

△列车。(图 / pixabay)

通辽与东北其他城市可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相近,它们在历史上更是有诸多文化、经济上的交流。

时间回溯到这些省份还没有设立的时候,通辽已是不同文化经济区域之间的重要关口。

通辽位于西辽河流域,连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蒙古高原,是中原农耕区和北方游牧区的分界线。早在辽代,一条“草原丝绸之路”就经过了通辽[9]。

在清代,这条草原丝绸之路仍在沿用,通辽便是其中一条商路之中的重要节点。这条路上,农畜产品远销张家口,牛皮则销往东北地区[10]。通辽与东北其他区域的贸易往来,在那时就已经初具规模。

△通辽位于西辽河流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图/pixabay)

△通辽位于西辽河流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图/pixabay)

再后来,通辽在民国时期修建了打通铁路,从辽宁省锦州市的打虎山通往如今的通辽市,这是东西两大铁路干线中西大干线的南段,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段铁路[11]。通辽与东北其他城市的交通,由此变得更为便利。

后来闯关东时期,不少河北、山东移民都在抵达辽宁后,通过“打通铁路”分散开来[12]。

即便到了现代,通辽与东北地区的关联依旧紧密。

作为资源型城市,通辽拥有丰富的煤矿资源。

市内的南露天矿隶属于通辽的霍林河露天煤矿,始建于1981年6月,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设的第一座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煤矿[13]。

根据内蒙古电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的年度报告,霍林河露天煤矿的煤炭及电力主要输向吉林与辽宁,这两个大省贡献了这一露天矿近30%的营业额[14]。

通辽这名字真不是白起的,纵观两地的发展史你就会发现,它是真的很“通”辽。

03

通辽人

向更东北走去

通辽与其他地区的交流,更是丰富了它本身的文化。

此前网络上有一个热梗,认为通辽很适合做“世界首都”。因为它不仅拥有非常优秀的地理位置与安全性,还具有相当的“文化可塑性”。

通辽地处中华民族三大文明发祥地之一——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通辽被誉为是内蒙古的“文化史书”[15]。别管通辽看起来有多么“东北”,它依旧很好地保留了蒙古族本身的传统文化。

曲调悠扬的科尔沁叙事民歌、旋律古朴的蒙古族四胡音乐、绚丽优雅的蒙古族服饰……这些带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日的通辽仍保有强大的生命力[16]。

通辽独特的地理位置,给它带来的不止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更是政策扶持和发展的可能。

通辽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区和东北亚三角经济区,是东北与华北的交汇中心。因此,它的交通也足够便利。

目前通辽境内有5条铁路交汇,而且已开通“通满欧”国际货运班列,列车途经满洲里,直达圣彼得堡。通辽火车站,也是全国36个铁路枢纽编组大站之一[17]。

在交通便利的同时,东北和内蒙古两边的政策都没落下通辽。

就像是2023年推出的《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便将通辽纳入整体规划之中,进一步提升通辽与东北主要旅游目的地之间的通达能力,也会促进通辽本地旅游业的发展[18]。

而内蒙古在2024年10月底推出的十大新能源市场项目,其中就有通辽的一席之地。落地通辽的市场项目的整体规模,占据了项目总规模的近五分之一,通辽将被配置10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19]。

△ 内蒙古风能富集,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发展基地之一。(图 / pixabay)

△ 内蒙古风能富集,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发展基地之一。(图 / pixabay)

但通辽却没有留下通辽的年轻人们,它和其他东北老工业城市一样,面临着人口流失问题。

2010年,通辽尚有约314万常住人口,但到了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常住人口已跌落到了约287万[20][21]。内蒙古的流出人口,有17.2%都流入了隔壁的辽宁省[22]。

通辽人和城市中生产的煤矿一般,被运往更东北的地方。

这座城市仍然在不断地找寻出路,尝试在草原之上重获生机。好在草原本就是一片旷野,去哪个方向都是坦途。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