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学家颜宁成网红、被围观:女人想要事业成功,真的必须不婚不育吗?

· 点击上方“晚睡”将我们设置为星标哦 · 本文作者 | 一朵 01 今年央视的五四晚会上,聚集了当

本文作者 | 一朵

01

今年央视的五四晚会上,聚集了当前娱乐圈最红的小生、小花,在这一轮顶级流量“厮杀”中,朱一龙因演唱《英雄赞歌》时台风稳健,得以突出重围“杀”进微博热搜前十。

爱豆进榜,自然离不开粉丝的支持。但略为尴尬的是,在朱一龙的应援团中有位粉丝比偶像的来头还大,吸走了不少关注,她就是刚刚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女士。

最近颜宁的风头正健,被热议的程度堪比一线明星,话题直接冲进热搜榜前五,还横跨微博和知乎,娱乐和科普这两块瓜田。

颜宁的话题性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她能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证明其学术能力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美国国家科学院是非政府组织,能成为该院的院士代表已经登顶全球学术界的最高荣誉,含金量极高,诺贝尔奖命中率更高,曾有190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这个组织十分高冷,入选人不需要自己申请,只要科研成果够牛,自然有学术大牛注意你,给你提名,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不受外界人为因素干扰。

所以颜宁在院士名单公布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拿奖了,醒来就被无数恭喜信息搞到蒙圈,还纳闷自己到底出了什么事。

目前仅有30名中国籍学者进入入选名单,个个都是学术界的大神级人物,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等。颜宁能和他们比肩,学术成就可想而知,没准就会成为下一个屠呦呦。

另外一点是她颠覆了大家对女科学家的刻板认知。

按照刻板印象,大家认为如此成就卓著的女科学家应该是严肃沉稳、不苟言笑,一心扑在研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高冷知识分子,结果没想到,颜宁让大家吃了一惊又一惊。

什么,她长得还挺好看的?

什么,她还挺风趣幽默的?

什么,她居然还追星?

虽然出生于1977年的她已经42岁,不过依旧眉清目秀,像个邻家女孩。她登上央视的《开讲啦》,长卷发披肩、一袭红裙的知性装扮让人眼前一亮,主持人撒贝宁调侃称,她可以不叫颜宁,直接叫“颜值”。颜宁则幽默地回应:“谢谢啊,那‘宁’送你了!”

逗贫是颜宁藏不住的本性,开微博之初,她甚至认真考虑过不做科普博主而要勇当八卦段子手。

再忙也不忘记关注娱乐圈的各种动向,《极速前进》热播的时候,她还冒出拉着闺蜜李一诺去参赛的念头,认认真真去微博上给节目组写了好长的评论,结果人家没搭理她——现在看真是节目组好大的损失啊。

翻翻颜宁的微博,除了学术科普就是朱一龙。

尽管她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只是欣赏朱一龙的敬业态度,好奇他的发展轨迹,但平均10条里就有3条有关居老师(朱一龙的昵称)的转发或点赞。频率之高还是暴露了迷妹的本质,是真爱粉无疑了。

一个走下神坛的女科学家,让普通人感觉到无比的亲切:原来我和科学之间就差一个朱一龙了,不远不远。

02

明星都爱说自己,“我就是个普通人。”颜宁也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只不过恰好进入了学术行业。

但所有自认为是普通人的,都有自己不普通的一面,科学更是一个艰苦、枯燥的行业,容不得半点虚假。

看着嘻嘻哈哈、举重若轻的颜宁,实际上早就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

就在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前两天,她在微博上郑重庆祝自己获得“魏兹曼女性与科学奖”(Weizmann Women and Science Award),认为这是自己“迄今获得的最有分量的奖”。

在此之前,颜宁已经凭借各种开挂的“学霸”事迹,多次上过热搜,堪称“明星学者”。 一路从清华读到普林斯顿的博士后,还成了领域内的知名青年学者。

她最早震惊学术圈的惊人之举,是还不到30岁的时候,受聘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37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半个世纪以来,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科学难题,为人类疾病开发药物做出至关重要的贡献。

2015年,获得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2016年,因为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

曾有人在微博上问过颜宁,为什么你可以有这么多学术成果,颜宁调侃式地回答:因为不用做饭做家务。

这个并非玩笑,颜宁在国内的时候,父母一不催婚二不要求她“入世”,生活上的事儿统统帮她搞定,颜宁说自己过着“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生活,所以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

同样在科学界,并不是所有的女性科研人员都有这样的待遇,依然有很多人屈服于隐形的性别歧视和生活压力,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之前她参加《开讲啦》时,主持人介绍她为“女科学家”,颜宁随即反问道,“其实我对‘女科学家’这个说法,是拒绝的。为什么女科学家前面一定要加个‘女’字呢?”在节目中她也强调了女性的独立,称:不为悦己者容,为自己容。

颜宁曾痛心地分享过一个自己带的女学生放弃读博选择去工作的故事,这个学生非常优秀,很快就要出成果了,仅仅是因为家庭的压力,女孩萌生了“我以后年纪大了就找不到工作”的念头。

最后,尽管颜宁四次挽留,学生还是离开了。但事实上没过多久,这位学生之前的项目论文就发表了。她本可以顺利博士毕业,却从此脱离了自己很有天赋的科学世界。

有一回学院面试博士生,颜宁的男同事问硕士女孩:你现在到了一定的年龄,将来怎样平衡家庭和科研?

颜宁立即打断了谈话,跟女孩说可以不用回答这个问题,然后当场质问那位男同事,你们为何从来不问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从那时起,颜宁开始关注女科学的“问题”, 开始参与支持青年女科学家的各种活动,她在组织学术论坛时会要求女性演讲者的比例不低于20%。

颜宁在权威科学类微信公号“赛先生”作为轮值主编期间,推出了“女科学家去哪儿了”专栏,为大众介绍了一批优秀的女科学家。

03

颜宁曾说自己努力的意义就是不被外物绑架,从这个层面上讲,她实现了个人理想,无意回应任何有关她未婚、从清华“出走”到普利斯顿大学任教等人生选择的质疑,坚定地活在自己的理想国里——让个人的努力在科研的世界“永生”。

然而颜宁这样站在金字塔尖的成功女性只是少数,我们确实要问:女科学家去了哪里?

有人统计过,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女性获奖人数不足3%。

前不久东京大学入学典礼上,著名女性学家上野千鹤子在致辞中谈到了日本高校中女性教师占比率低的社会现象——这在世界范围内并不鲜见。我国女博士生仅占比38%左右,可想而知在高校任教、独立带领科研团队的女学者比例只会更少。

难怪颜宁在瑞典的学术会议上看到半数的女性参与者会感到惊讶。

是什么阻碍了女性在科研上的更进一步?

答案可能在玄妙的应届博士就读年龄大多在26岁~30岁的“黄金”生育年龄。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学生读博期间不能生育,但明里暗里对女性的束缚一直存在。

公开报道里,导师不支持女学生在读博期间怀孕生子的消息屡见不鲜。再加上社会上流传的各种恐吓式洗脑:女人年纪大了嫁不出去,女博士不好找对象,女人事业太成功不好嫁……让不少女人自己先怯懦地收回了向前一步的勇气。

这真是一场悲哀,就算是在博士这种纯拼智力和努力的层面,女人们到头来还是未能打破家庭、社会对“女性”有如公式般的人物设定。

在人生向上拼搏的路上,无论是高知女性还是“普通”女性,面对的其实是同一块玻璃天花板——被繁殖义务拖累的人生追求,以及同一块绊脚石——相夫教子打点家务的“天职”。


萧红曾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多少年过去了,摆在天下女人面前的,仍是放在天平两端的事业与家庭,能在动态中保持平衡、没有一端垫底就已然不易。

不能说颜宁的成功得益于未婚未育,但独身没有家累显而易见地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精力和时间,能够用于科研与个人兴趣。

那女人真的要不婚不育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吗?


某种情况下,答案是肯定的。除非,得到家庭和伴侣的全力支持。

比如屠呦呦有婚育,但她家中的大小事务基本由先生老李全包,全力支持她的事业,军功章的确有老李的一半。

然而,找到这样好老公的难度不亚于嫁入豪门。屠呦呦有多稀有,她先生就有多难得。

女性想要向前一步,自身的勇气与决心是先决条件,父母的认可、婚姻队友的支持以及社会的尊重都是必备条件,少了哪一环,那翅膀仍是纸糊的、行李仍是笨重的。

我们无意鼓吹女人必须义无反顾地冲事业、不婚不育保成功,也无意迎合女人应该退回家庭相夫教子的论调,我们需要的只是多一点认同和支持。

家是两个人共同建立起来的,孩子需要两个人生养教育,男人女人都可以在工作与家庭中来回切换。

上文:小暖男表白妈妈,戳中网友泪点:在一切爱当中,唯有自爱最珍贵

推荐:好婚姻,就是爱回家

- END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