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旁赤脚追晚霞,玻璃珠铁盒英雄卡
玩皮筋迷藏石桥下,姥姥又纳鞋坐院坝
铁门前篮框银杏花,茅草屋可有住人家
放学路打闹嘻嘻哈,田埂间流水哗啦啦
曾赤脚追过晚霞,就以为见过了最美的风景,
曾收集一颗颗玻璃珠,就以为拥有了全天下。
小小的我们不知何谓伟大,
自己,做自己小小的王。
怀念儿时,干净而清澈,欢喜就笑,难过就哭,那些泛黄的记忆融化在吉他声里。刘昊霖单纯质朴的声音,又把我拉回到了小时候那段单纯美好的时光中。
《儿时》这首歌的词曲完成于2014年,枯鱼肆成立之初。曲调源于刘昊霖一段四小节的即兴哼唱。歌词中的“大白兔、玻璃珠、二十寸彩电、磁带”等一系列具有年代属性的物件,代表了每一个80、90后的童年。儿时的斑驳回忆在浅吟清诵中娓娓道来,重新阐述每个人的童年回忆,带领着我们一同回望那些年曾经被忽略而过的小时候。
带着耳机,循环播放,总觉得旋律未停,脑海里的小时候也就不会溜走。
生在农村,长在小院子里。印象中的小时候,有山有水,有哭有笑、有太多回不去的美好。家对面的小山,一到夏天,还是满山黄灿灿的麦浪。门前的小河上面,那座铺满炉灰的短木桥,却没有人在上面蹦蹦跳跳了,孤零零的横架在小河两端。
还记得,小时候:
家门口的那条河,还是清清的。夏天的大中午,非要和邻居小孩跑到河里去捉蝌蚪,带一瓶子回来养着。每天都趴在桌子上盯着,看看它到底是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
还记得,小时候:
特别想吃草莓。也是大中午,跟弟弟偷偷跑到邻居奶奶的菜园子里摘了一株草莓,又偷偷种在自家园子的小角落里,每天都很小心的照顾它。第二年,墙角冒出了一大片草莓芽。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很了不起。
还记得,小时候:
每周五的下午,学校都会提前两小时放周末,最喜欢叫上JJ和QQ到家对面的山上烤红薯。找个小山洞,搭个木火架子,在红薯外面包上一层泥巴。等火烧的旺旺的,就用土一把一把的闷灭,然后跑到山上玩个痛快。回来后,刨出焖熟的红薯,一人一口美滋滋的回家。
幸运的是,当初跑到山上一块烤红薯的人儿都还在身边,见面依旧如初。
还记得,小时候:
闲的无聊的时候,就喜欢坐在家门口的石凳子上,捉弄正在熟睡的小狗大黄。那时候,总觉得它能听懂我讲话,什么话都会对它说,问它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
可惜,大黄不在了。有人说,它是被收狗的抓走了。不想相信,最终也信了!
还记得,小时候:
最喜欢哗啦啦的大雨天,和弟弟跑到院子中央痛痛快快的淋雨。即使在学校,放学后也不想打伞,一路狂奔回家,嘻嘻哈哈!
也记得,小时候:
家门口还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每次跟老妈走着走着就蹲下来捡好看的石头玩,用衣服擦擦干净,一颗一颗珍藏在文具盒里。
现在,
多么渴望回到小时候,跑到小卖铺买一毛钱一根的辣条,再叫上一堆小伙伴,路上捡五块石头,玩一种叫“抓子”的游戏,一玩就是一下午。没有玩具和游乐园,领花钱少得可怜,但那时的生活,过得真是简简单单,有滋有味!
如今,每每回家,最喜欢跑到村里的老人院,只因为那儿有秋千和最美好的的留恋。没人的时候,坐在上面,望着对面那座熟悉的山头......
小时候的理想是长大,而长大后儿时却成了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