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皇天信仰
文|黄晨光
“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许慎《说文》
女娲,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女始祖。汉代文献中始有女娲为人类始祖的传说。开天辟地之初,女娲抟黄土作人,炼石补天。
抟土造人
炼石补天
(一)位列三皇
女娲又称娲皇,是因为远古神话中女娲位列三皇。《世本》记:女娲,“女氏,天皇封娣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水经注》载:“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春秋运斗枢》载:“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汉魏文献中说,伏羲之后,女娲为皇帝,故称女皇。我们常说“三皇”,分为“天皇、地皇、人皇”,具体为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加上后来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并称“三皇五帝”。
“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无为,设言而民不违,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
古人认为,三皇就是皇天。所以女娲也可以称为皇天。
(二)后土之祀
《左传》:“君履后土而戴皇天”。中国古代的观念认为,天阳地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汉武帝专门建立后土祠,亲自祀拜,“如上帝礼”。从此成为定制,历代皇朝都列入祀典,后土和皇天一样,岁时祭祀。所以后土神在汉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为女神。据唐代杜祐的《通典》记载:汾阴后土祠,为妇人塑像。民间又称之为“后土娘娘”。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宋代以后,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宣称后土神执掌阴阳生育、大地山川。民间多建有后土娘娘祠,每于农历三月十八日,祭祀后土。
(三)皇天后土
伏羲为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女娲开世造物,也位列三皇。大地如母,孕育万物。如此,古人就将大地女神后土与女娲联系在一起。伏羲女娲也逐渐演变成为皇天后土。皇天后土之所以相连,一是因为他们代表天地。二是因为伏羲、女娲本是兄妹。远古之时,人类几乎毁灭殆尽。当时的伏羲、女娲二人,于是结为夫妻,繁衍后代,遂为华夏始祖。
(四)甘谷皇天庙
甘谷皇天庙,就是华夏皇天后土信仰的生动体现。甘谷皇天庙坐落于城西十里铺史家村,是甘谷境内现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天后土庙。
皇天庙南依火龙山,北顾渭水。撷山川之钟灵毓秀,汲日月之朝夕华彩。
火龙山,属朱圉岭,山势高峻挺拔,巍峨俊秀。山顶以前常有积雪成冰,半年不化,六月尚能见冰,是当地一大景观,号为雪岩。如今气候变暖,三月已不见积雪,更不能六月见冰。
彩散晴空染碧苍,万峰深处护斜阳。火龙山半山腰,有一条形石悬于崖壁,高达十几丈,如飞龙出水,直击云霄;似宝剑出鞘,独立苍穹。美称望天石。
皇天庙,为一座单院式古建筑群。坐南朝北,南面为正殿,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内塑“皇天爷”,实为后土女娲娘娘。正殿东西两侧为两排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内塑各种神像。
院落正北为庙门,重檐歇山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门前有两尊石狮,威严肃穆。
门前道路两旁槐柳夹道,鲜花吐蕊。皇天庙宁静清幽,神坛高擎,云幡飘飘,香气缭缭,古乐声声。
皇天庙(甘谷在线刘大保供图)
(五)皇天庙变迁
山陵谷变,移易有迁。皇天庙也随时光流逝而变迁。旧时皇天庙在樊家村南的龙王坡脚下,里面供奉的神就是女娲娘娘。清志载,十里铺(樊家村)“庄外有皇天庙一所”。清末,海子沟发生山崩,形成堰塞湖,皇天庙遂遭倾覆。十里铺人称这次山崩为“走山”“山移”。至今,当地人都还知道当时发生的事。据樊家村樊龙娃讲,海子沟山崩后,洪水狂泄,将山下的皇天庙冲毁,人们在东2里处的史家村南显龙洞下发现了被洪水冲走的女娲头像。人们感怀神恩,于是请一木匠将女娲残像补塑完整,并将其迁至显龙洞石窟内,以便供奉。此后,在显龙洞石窟下,重修皇天庙。
一般来说,皇天后土就是天地之神。实际上就指的是伏羲和女娲两个天神和地神。甘谷皇天庙,“皇天爷”是女神形象。究竟为何?一种可能是皇天庙遭洪水倾覆,只留下后土塑像,重塑时,因为没有皇天形象依据,所以就只塑了后土形象。另一种可能是,皇天庙本来就只塑后土女娲形象。根据老人们描述,旧时皇天庙也称为女娲祠,只有后土形象。事实真相如今已经无法还原,留待以后探究。但从女娲的地位来讲,称为“皇天”也并非不妥。一是女娲本就位列三皇,皇者,即天。二是女娲的女神形象,也符合“后土”的称呼。这样一来,甘谷皇天庙无论称为“皇天后土庙”,还是“皇天庙”,都是可以的,无需纠结。
皇天庙内景(王满斌供图)
今天的皇天庙,恢复了古时面貌,是甘谷境内唯一的后土祠,也是仅有的女娲祠。后土女娲为大地之母,人文始祖,惟愿福佑冀川,物阜民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