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明珠图》诞生,一场发生在上海的剃发行为艺术火了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近日,备受关注的上海终于恢复常态了。在过去的两个月内,剃头这件平常的事却显得不那么容易,很多走出小区的上海人第一件事就是来到理发店。这些在疫情期间疯长的头发在艺术家手中成为了绘画。

上海艺术家杨烨炘,以疫情期间疯长的10万根白发、黑发为颜料,在油画布上绘制了东方明珠的轮廓,将自身在疫情期间获得的感受和反思融入画中创作出了《新东方明珠图》。

疫情之下,三千烦恼丝任其生长。解封之后,这些剃掉的头发正是对上海疫情的告别。疫情期间的头发,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和情绪。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青年艺评家于奇赫的评论文章。

特殊时期的特殊创作:

进入6月以来,上海以往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进入了一个常态化的疫情防控阶段。人们来到户外迎接微风习习、鸟语花香的夏天,宣泄被压抑许久的情感。

自3月份以来,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按下了“暂停键”,采取了多种方式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全力提高疫情应急处置效率。而上海市民也自觉做好个人防护、遵守防疫规定,用自己的身体见证了这座城市发展中的一段特殊的历史时刻。

▲ 浦东美术馆外景,2021 图片来源:浦东美术馆

生活在上海的艺术家杨烨炘走出家门,自己用理发推子把自己早已张长的头发理了下来,混合在油画颜料里,绘制出一幅《新东方明珠图》

这些纤细的头发中有黑有白,还有黑白过度的灰色,具有了一种水墨的意味。艺术家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在疫情中的感受,希望人们早日走出心里的阴影。

▲ 杨烨炘与《新东方明珠图》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艺术家的这个作品并没有运用十分复杂的制作技术,所形成的图式也是简单明了,可谓是直抒胸臆。但是正因为整个作品创作的过程,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城市现场、时间截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语境当中,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意义

▲ 《新东方明珠图》的创作过程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头发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一种久远的文化意味,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烟消云散了。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孝经》托孔子所作,其中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后来三国时期的曹操曾割发代首,其原因就源于头发的特殊含义。即便是到了清代,生活在江南地区的人呐喊“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多少人为了保护头发了死在了清兵的屠刀下。

▲ 唐代《石台孝经》极其局部 图片来源:美篇

艺术家一边剃头、一边创作,这种行为也透露出头发这种材料在现代的随意性。老子曾说过“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意思是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体。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更应该关注,让我思考疫情期间生命的意义何在?

▲《新东方明珠图》的创作过程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东方明珠是上海的地标,所以这些经历过数十次核酸筛查、环境清洁消毒、聚集性活动限制等防控措施的头发,也是寓意着诸多的个体。而上海市能够恢复运转,同样也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因此《新东方明珠图》中具有“聚沙成塔”的寓意,用软性的材料铸成了一座时代的无字碑。

向艺术家问3个问题

在杨烨炘看来,人生就是一场行为艺术,每一次的行为都是一种艺术创造,选择什么的行为就创造什么样的人生,下面是艺术家围绕针对这件作品提出的3个问题,所进行的回答。

Q&A:

Q1您能详细地描述一下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吗?

杨烨炘:原地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不断打圈,原地打圈,变成了圈养的猪。

▲ 援沪医疗队医务人员乘坐的巴士 图片来源:上海发布

Q2您能谈一下疫情期间在上海的具体感受吗?

杨烨炘:上海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民间意识最国际化的城市,我热爱着这个城市。然而这一切,都被这个疫情破坏了,人们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按需分配,体验了一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换另一个角度讲,这也许是一件好事,至少人们意识到了自由的可贵。

▲ 在上海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 图片来源:上海发布

Q3通过这件作品您最想表达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件艺术作品引发的争议?

杨烨炘:昨天的东方明珠已经黯淡,但我相信,明天的东方明珠依然闪耀。一起为上海剃发,一起为上海加油!古往今来,但凡有价值的作品,都会存在争议,如果是一边倒的“叫好”,对公众是没有触动的,说明它没有提出新的观点,或者挑战一个旧的观点。

在上海的行为引人注目

艺术家杨烨炘上世纪末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之后他曾在4A公司从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创意工作。杨烨炘的很多行为艺术都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他在2021年用价格为20多万人民币的500克黄金,打造了1000粒纯金大米,然后一粒一粒扔进了黄浦江和上海的各个角落。这个行为艺术在火速冲上热搜后,很多刷到这个消息的网友心理都蠢蠢欲动,想去上海的街头低头“寻宝”。艺术家在媒体上表示想以这种行为艺术的方式,来讽刺浪费粮食的行为。

▲ “制千粒黄金大米扔黄浦江讽刺浪费”新闻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杨烨炘将自己这一类的艺术创作视为是一种“社会创意”,即让创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参与社会,并塑造社会。他曾经在不同场合中表示:“以社会为画布,以社会问题为出发点,以社会洞察为基础,通过创造性艺术手法去反映社会,改善社会,这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要为社会服务,要为时代发声”。他认为社会创意可以在商业性与公益性中切换,由个人、品牌、政府或组织发起。

▲ 《新东方明珠图》的创作过程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这种以社会为画布的论述,很容易让了解艺术的人们想起那位在社会中做雕塑的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那位给德国卡塞尔市带来7000颗橡树的人。这些橡树至今依然伫立在城市中,新枝发绿叶,成为了该市一处特殊的自然景观。博伊斯是希望通过一种人人参与的方式,让人们意识到自然的作用,从而保护自然。或许在博伊斯的眼中,个体在社会中的遭遇形成了价值,而改变社会也就是对于自己的改变。

▲ 1987年的约瑟夫·博伊斯 (Joseph Beuys) 摄影者:Gerd Ludwig

不论是用黄金铸造成大米,还是用头发拼成建筑,这些行为都发生在上海这座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上海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关注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城市,最能够察觉中国未来发展的态势。杨烨炘的行为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意味,正如策展人侯瀚如:“理想主义在今天的生活中已遥不可及,现实在失控中发展。疯狂追逐物质‘发展’的社会变得越来越现实,甚至连‘创造力’这个词眼都被庸俗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为充满创造力的心灵争取一个空间?这是‘后理想主义’一代艺术家最根本的关切。”

艺术介入社会

杨烨炘《新东方明珠图》的创作过程进入了当下这个鲜活的社会现场,成为个体生命体验独特的表达方式。杨烨炘也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头发是有记忆的,我舍不得扔,尤其是疫情期间的头发,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和情绪,所以我要把它做成艺术品,永久的保存起来”。

▲ 杨烨炘的头发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头发在艺术家的认知中是记忆的载体,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资料。头发在作品中变成了一位叙述者,讲述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周晓虹教授在讨论口述的问题时,指出个体的口述能够超越个体的限制成为带有共同体一致的精神特征的集体记忆。所以从这个意义来看,构成这件艺术作品的不是肉眼可见的头发和画布,而是记忆和事件,艺术本身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与其中文版著作《论集体记忆》

艺术家应该是社会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在缺少知识分子的社会环境中。艺术家的创作经过媒体的宣传,成为了信息洪流中的一种“奇葩”式的存在,众多网友的留言也成为了这件作品的时代注脚。人们可能理解或不理解艺术家的作品,但是这种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引起一些个体的思考。艺术家非常清楚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就是不要忘记这一段特殊的时刻。

▲ 杨烨炘与《新东方明珠图》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春辰所说:“今天的中国当地艺术之所以如此被重视,不仅是因为中国的历史巨变所致,也是因为艺术作为最感性的事物,它无法置之身外、漠然处之。今天中国之变,也绝非物质形态的变化,否则我们无以创造当代的艺术,也无以判断当代艺术。它是一种从文化传统到历史脉络到精神心理的全方位巨变,如果不是长期地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国度,是无法体会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的感觉的,更无法深深体会到这种沧桑巨变带给人们的精神感受、心理影响。”

▲ 奥密克戎病毒 图片来源:Getty Image

虽然变异的奥密克戎病毒不再像新冠肺炎病毒那样凶险,但是人类与非人类世界的互动却因此加深。这次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机,将引发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不久之后人们会慢慢意识到这段非常时期是对人类、技术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个调整阶段。在后疫情时代,相信艺术的作用会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对于心灵的疗愈与思考的唤醒。而介入社会的艺术要具有一种追问的姿态,帮助芸芸众生在生命体验中寻找人性的价值。

关于作者:

于奇赫, 艺术评论家,“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主要从事艺术批评、视觉文化、物质文化与博物馆学的研究,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南通。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撰文:于奇赫

编辑:宋婧扬

责编:宋婧扬 索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