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
过去的一年里,你读了几本书?
4月16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32本。这一数字与2017年基本持平,依旧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均每天接触不同媒介的时长
当你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时候,是否每天给读书留出一小时的时间?
今天,给大家讲两个关于读书的小事。
希望新的一年里,每个人都可以“多读书,读好书”,珍惜有书可读的每一天。
捡来的“图书馆”01
最近,在河南周口市太康县杨庙乡陈庄村,村民汪素兰家着实有些“忙”。她家原本只有100多本书的小房间,一下子填充进几百本书,还搬来了崭新的书架,有了“图书馆”的模样。
这一切要从汪素兰的两个外孙女“捡书”说起。
汪素兰家生活拮据,为了补贴家用,时常外出拾荒。每逢节假日,12岁的吴楠楠和10岁的吴适可便跟着姥姥一起出门,给姥姥搭把手。
就在这捡垃圾的过程中,小姐妹随手捡到了不少图书,有《十万个为什么》《雷锋的故事》《儿童学唐诗》等等。回到家,爱读书的小姐妹俩舍不得把书卖掉,就把书擦拭干净,给封面破损的书包上牛皮纸书皮,摆在家里的桌子上。她们邀请村里的小伙伴到家里读书,还可以免费借阅。
没多久,来姥姥家读书的小伙伴越来越多,姐妹俩暗下决心,要给小伙伴们建个“图书馆”。
从那时起,姐妹俩开始有意收集图书。她俩跟着舅舅去县城,看到卖旧书的地摊,挑了几本买下来。摆摊的老爷爷听说她们在家里自建了“图书馆”,象征性的收了她们一元钱。
后来,邻村拾荒20多年的热心老人张列心,总会留心把旧玩具和书本留下来,先让姐妹俩挑选,放到“图书馆”里。
2016年初,汪素兰收拾了一间闲置的房子,安了旧的木床,摆好捡来的书,姐妹俩小小的图书馆正式“开业”了。
十几天前的4月7日,大河报记者去往陈庄村,见到了小姐妹吴楠楠和吴适可。
听到有人夸赞图书馆,吴楠楠赶忙摇着手解释,“现在图书馆有100多册书,其实还算不上图书馆,并且这里也没有啥好书。”
4月9日,大河报报道了小姐妹的“图书馆”,引发社会关注。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梦想必须支持。”
评论区里,网友一片点赞。不少网友提出要给小姐妹邮寄图书,帮她们一起建设图书馆。
“小小的行动,也可以带来大大的改变,这对小姐妹为我们做了一个很棒的示范。”对读书的渴望,对书籍的珍惜,让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动容,报道刊发的当天,决定奖励小姐妹一万元,用于“图书馆”的建设和升级,粉刷美化墙壁,添置书桌、书架,购置崭新的儿童读物。
源源不断的爱心向这个捡来的“图书馆”涌来,郑州市第十六中学的老师们驱车数百公里,送去500多本课外读物;教体局、妇联以及爱心志愿者,纷纷给小姐妹捐款捐物;还有无数爱心人的图书正在发往村庄的路上……
书,到底意味着什么?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我们希望小姐妹的生活里,每天都充满阳光;希望小姐妹捡来“图书馆”的故事,能够让每个人懂得珍惜书籍,珍惜有书可读的日子。
在广场诵读经典02
五年前,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启动了一项与读书有关的公益活动——广场经典诵读,希望通过诵读经典的方式,让大众重拾传统文化,找回阅读的乐趣。
2014年,广场经典诵读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云南、广西等地发起,目前已延续五年,拓展至17个省市。“广场”和“经典”两大元素,引起了广泛的文化共鸣。
在楚天都市报记者朱蕾看来,2018年的广场经典诵读,是一场国学、诗歌爱好者的切磋与交流,年龄不同、行业各异的一群人聚在一起,或轻吟或高歌,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武汉地区年龄最小的表演者是4岁的聂堃同,他一身古代小书生的打扮,用稚嫩的声音背诵《千字文·格物》,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场的所有人都给小家伙竖起了大拇指。”
鲁迅文学奖得主、诗人张执浩说,中国是一个“诗教国度”,通过诗歌教育传承文化,汉字本来就充满诗意和节奏感,朗诵出来别具韵味。“广场经典诵读的活动,是让中国经典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生根发芽,就是传递正能量。”
每年夏天,广场经典诵读就像一缕清风,给酷暑增添凉意。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广场经典诵读迎来萌娃幼童、青葱少年,还有耄耋老人;吸引醉心创作的诗人,热爱朗诵的学子……这正是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一直以来希望看到的: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诵读者,成为经典传承人,
在诵读中荡漾诗意、浸润书香;
在诵读中愉悦身心、提升修养;
在诵读中净化心灵、感悟人生。
除了广场诵读的表演和比拼,诵读融入到更多场景,在四川成都,诵读融入景区“小小讲解员”的活动,打造了一场“行走的经典”。
2018年7月31日,“广场经典诵读”走进杜甫草堂。从杜甫草堂正门的匾额开始,到草堂两侧悬着的对联,从大门到大廨,穿过诗史堂,走进柴门,迈入工部祠,在碑亭留步,在茅屋吟诵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解草堂历史典故的不是景区讲解员,而是十五名学生,小小讲解员们轮流讲述,让在场的游客豁然开朗,纷纷点赞。讲解结束后,来自四川电视台的海光老师进行逐一点评,将诵读融入实践,给孩子们上了生动一课。
我们希望,五年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对诵读经典的坚持,影响和带动更多人爱上经典,爱上阅读。
今年,广场经典诵读还将继续。相约7月,为每一个爱诵读的你,送上清凉一夏。
读书,也许是这世界上最简单、最没有门槛的事,时间会犒赏“偷偷读书”的人。正如董卿曾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所有在日晒雨淋、风吹雨打中的辛苦,你所有偷偷地在书店里背下的诗句,都会绽放格外夺目的光彩;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无论是河南周口捡来“图书馆”的小姐妹,还是我们坚持了五年的“广场经典诵读”,阅读可以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吃饭和睡觉一样简单。希望今天的两件小事,触动你拿起手边的书,给慌乱繁忙的生活留一小时空白,只为读书。
当你抱怨没时间读书时,
有一些人,
如海绵一样挤着时间的水分,
从未停止在书海中徜徉。
万事开头难,
但拿起书,就是好的开始,
只要坚持,就是成长。
世界读书日前夕,
我们邀请了
十多位正能量合作媒体的社长、总编辑,
为大家推荐他们的手边书。
(按姓氏笔画排列)
正能量媒体大咖集体荐书!
影响着他们人生、也影响了无数人的书,
你看过几本?
《扬子晚报》总编辑 王文坚
推荐手边书:《静静的顿河》
作者:【苏联】肖洛霍夫
作者是我最喜欢的俄罗斯(含前苏联)文学中的杰出作家,该小说堪与《百年孤独》媲美,是彪炳20世纪的文学杰作和不朽经典。
他没有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那么浓厚的宗教意味和理性说教,也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那样阴郁艰涩。他把哥萨克人的生活场景描摹得熠熠生辉,激荡人心,更把主人公葛里高丽•麦列霍夫充满矛盾的感情纠葛与生活道路抉择描绘得出神入化,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深刻隽永。
《燕赵都市报》社长兼总编辑 王建军
推荐手边书:《全球科技通史》
作者:吴军
人类历史中最精彩的部分其实是科技史,拜科技所赐,世界才有了今天的模样,但我们却很少像对政治军事经济一样梳理思考科技的历史性作用,阅读本书,可以从中获得科技的历史感,会对历史增一种感叹,对科技多一份思考。
没有科学方法论和正确的科技史观就没有科学技术的今天,这是科技历史的逻辑,更对当今中国诸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钱江晚报》总编辑 邓崴
推荐手边书:《思想史》
作者:【英】彼得·沃森 胡翠娥 译
刚刚揭晓的2019博库·钱江晚报春风悦读盛典“金翻译家奖”,授予了翻译家、南开大学教授胡翠娥的这部译作,这本书也是我今年来常翻常读的。
历史学家彼得·沃森着迷的历史,不是成王败寇,而是人类如何认识世界与自我。于是,他写下了这部《思想史》,探索 “从火到弗洛伊德”的人类思想历程。胡翠娥的翻译,为汉语读者打开了看待人类历史的另一种视角。这个视角是世界的,也是西方的;是世俗的,也是宗教的……全书洋洋数百万字,宏大而丰富,但对人类思想的大海而言,也只能是沧海一粟。所以,译者与作者共同的期待是——“去激发那些勇于探索心灵的人”。
《南国早报》总编辑 甘伟珊
推荐手边书: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于我而言,《〈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书很旧,我2006年在北京新华书店买的,封面、封底和侧面都发黄了;书很新,16年了,放在我办公室的案头,隔三差五就翻看,“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也许,我的记者生涯不结束,这本书就一直没有读完。
爱不释手,是因为书写得平实,翻译得也通俗,让我每次开卷都获益良多。这书通篇只讲一件事——关注所有读者的一个最普遍的要求: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
在当今的时代,虽然人人都有麦克风,但来自主流媒体生产的新闻产品,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那么,把故事讲得有趣,不板着面孔说话,则是媒体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报纸、广播、电视、微信微博客户端都不例外。现在,打开这本书,依然觉得很新,值得分享给大家。
《青年报》社长 李清川
推荐手边书:
《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
作者:潘向黎
诗经有云,“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潘向黎把这种美好带进了新作《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她一边以款款姿态隐入古代,又一边以古典气息回到日常,作者来去自由的那道出入口就是一首首诗词,似乎她就是诗词本身,又似乎诗词是一种活法,从而形成一股感染力和传染力,把中国式的诗意行云流水般地植入你的身心。
《重庆晨报》总编辑 刘长发
推荐手边书:
《五分钟商学院》系列丛书
作者:刘润
最近在看刘润先生的“五分钟商学院”系列丛书。这套书分四册,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典型生动的案例、平实又富有哲理的语言,讲述了新经济时代的商业常识和运行逻辑,被称为“商业的新华字典”。在被商业深度浸淫的时代,在无法人人获得专业商业技能培训的时代,这套书通过系统的专业梳理和大量的案例收集,把深奥难懂的商业知识,以平民化、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值得一读。
《潇湘晨报》总编辑 伍洪涛
推荐手边书:
《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作者:罗新
我喜欢行走,因为工作繁忙,走路是我少有的胡思乱想的时间。当我读到《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时,似乎找到了同行者。
作者罗新是北大历史系教授,他说,只有我的双腿迈开时,我的思想才开始流动。元朝皇帝如候鸟一般,每年往返于大都和上都之间,春去秋来。
在这条辇路上行走,是罗新心心念念15年的心愿。450公里的山川河流和人文市井,尘封了800年的历史记忆被重新唤起,罗新的游记就像历史散文,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前尘远景,娓娓道来。历史叙述也可以是诗意的,在书里面,历史的丰富和生命的意义交织,呈现出迷人的光影。
另外,历史学者的徒步也是一种抵抗,对于书斋里闭门造车的抵抗,对历史常态书写的抵抗。历史终是暧昧和复杂的,唯有行走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历史,重新认识道路的意义,这就是我推荐此书的目的。”
《西藏商报》总编辑 杨军录
推荐手边书:
《围城》
作者:钱钟书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小说。整部小说中最为精彩的,当属《围城》的比喻,辛辣犀利,幽默深邃,这也是本书最独特的风格。作者借助寓怒骂嬉笑于讽刺的比喻方法,勾划群丑的画像,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恶俗横流的社会,腐败不堪的政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虽然《围城》被很多人归结为爱情小说,但我个人认为,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给予人多方面的思考。
凡真正出色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一种抗理论分析力,任何自认为深透、精彩的理论都会在它们面前显得干瘪又捉襟见肘。尽管《围城》本身并不朦胧,但我们读后的感觉仍然是大于思想、大于语言的。读了《围城》,你会觉得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原先颇为热衷的一些东西,都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
《兰州晚报》总编辑 高冲
推荐手边书:《百年孤独》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范晔 译
这本书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这本以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著称的小说,幻想和虚构的情节于小说中无处不在,作者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致敬辛勤地转化为文字,邀请大家与他一起体验,身体如此旺盛而繁杂,灵魂却如此虚弱而孤独。一百年可以是平静安定,也可以是狂风暴雨般的动荡。
《辽沈晚报》总编辑 徐晓民
推荐手边书:《德川家康》
作者:【日】山冈庄八
山冈庄八写的长篇巨著《德川家康》叙述了德川家康崛起三河、扫平群雄、统一日本的曲折、传奇的一生,也展现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政治、历史、文化、军事等丰富的内容,代表了日本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美国前驻日本大使赖世和曾说过:“事实上,每一个日本人都是另一个德川家康,要了解日本、超越日本,必须先了解德川家康。”《德川家康》这部书可以让中国人更深刻地了解日本历史文化以及日本的民族性格和气质。忍耐力是德川家康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之一,他的忍耐不是懦弱,他的忍耐是巨人才有的忍耐,忍耐力是德川家康由弱到强的精神之魂,这也构成了今天日本人性格的一部分。细读此书,一定对人的心灵成长大有裨益。
《齐鲁晚报》总编辑 廖鲁川
推荐手边书:《苦难辉煌》
作者:金一南
这本书是案头常翻的,史料翔实,叙事方式也很有特色,我已经读了两遍,很受启发。这本书从对时局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人物入手,将个人命运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错综复杂、恢弘壮阔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和剖析。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为了心中理想和信念而将个人得失、甚至生死置之度外的情怀。没有当年的苦难,何来今天的辉煌?通过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我们能够更加懂得敬畏,并从中获得力量和能量。
时间会犒赏“偷偷读书”的人。
从现在,开始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