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还是“加命”!互联网公司加班文化触目惊心

互联网曾是人人艳羡的行业,意味着高增长高回报,而不知何时起,“加班到头秃”乃至各种非正常死亡案例,成为互联网行业的阴影。

除这次引发关注的B站员工猝死事件外。比亚迪、拼多多、饿了吗等科技互联网公司均出现过员工猝死:2021年11月5日,比亚迪第十一事业部一名36岁员工在12小时工作后猝死。2020年12月29日凌晨1:30,拼多多员工在回家路上离世。2020年12月21日43岁的饿了么外卖骑手永远倒在了第34单外卖配送途中。

历数互联网企业近年发生的员工猝死案例,不少都与高强度工作存在关联。这不得不令人反思互联网企业激烈竞争下形成的加班文化。

“较高的收入实际上是用时间换来的。”有企业员工表示,互联网企业是“一个人干三个人的工作给两个人的钱”。

去年8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就曾明确表示,996的上班模式,严重违反我国法律。

在国家法律以及舆论的压力下,多个互联网大厂纷纷取消大小周工作制、禁止员工加班。如腾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众多互联网大厂均取消了这样的“压榨制度”。

但是在互联网企业中,常常存在项目和进度压力,变相加班到目前仍然无法很好解决,很多员工只能默默的接受,用身体的健康换取生活上的稳定。

从“自愿加班”到“996福报”

加班文化始终贯穿互联网行业发展的20余年。但早期互联网公司并没有“996”制度,但那时大家都自愿加班,早期互联网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员工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公司也很少限制。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梁萌长期关注互联网技术与劳动。2012年,还在读博士的梁萌在国内一个知名互联网公司产品部门(以下简称Z公司)兼职,完成了4个月的参与者观察与访谈。Z公司是国内外互联网主流公司的一个典型代表,倡导“技术改变世界”的工程师文化。兼职期间,梁萌每天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公司对工程师文化的推崇。这里实行弹性工作制,程序员是公司最“神秘”的一帮人,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程序员还有更多特权,比如在工作时间打游戏、有丰厚的团队建设基金。工程师还在产品设计中有很高的决策权,甚至是产品经理需要去争取的资源。

在梁萌看来,第一代深耕PC端精英互联网公司管理控制模式中最具特色的一点是,程序员有权决定工作时段和工作时长,出于责任心和成就感,自愿加班现象普遍存在。

在这个阶段,畸形加班导致的恶性事件虽然已经出现,但科技公司高强度加班并未好转,甚至成为众多互联网公司的日常。在梁萌看来,互联网的加班工作是其创办以来的普遍现象,但在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才引发对加班的大规模控诉。

为争夺流量入口,各互联网公司竞争激烈,平台经济兴起。从BAT到美团、字节跳动等,都在这个阶段扩张业务,演变成规模上万甚至超过十万人的大厂,各个移动互联网公司也将愿景定得更为实用。

因此员工就像被困在了一张网里,弹性工作制形同虚设。劳动者失去了劳动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决策空间,造成劳动者文化资本与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之间的矛盾。

202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过案例明确指出,“996”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相关公司规章制度应认定为无效。

但一位国内人力资源专家指出,问题实质在于,工作时间缩短,但假如工作内容和考核机制不变,加班问题治标不治本。

当“人力资源”变成“人力成本”

超时劳动是在高工资激励下的一个结果,字节跳动曾在公司内部调查,仅1/3的员工支持取消“大小周”,大部分人不愿意,有员工计算过,因取消加班每年将损失近10万元收入。

无论中外互联网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都是互联网企业总成本的重要组成之一。腾讯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腾讯共有107348名员工,截至2021年9月30日三个月的总酬金成本为259.63亿元。而2020年的同一时期,员工总数只有77592名,总酬金成本为177.03亿元,上涨速度飞快。快手2021年三季度财报则明确提到,公司前三季亏损高达219亿元,源于销售成本和各项费用快速上升,其中增加雇员人数导致薪酬开支上升是重要原因。

控制人力成本对控制好总成本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是互联网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内容。互联网公司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开发模式、奖惩机制、人员淘汰等一系列软硬件,都会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调整,这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而996、大小周显然是最直接、最大化利用人力资源的方式。互联网公司的福利,就像是裹在加班文化外的糖衣,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比如,字节跳动实行多年的“大小周”制度,加班期间员工有双倍薪酬,加班到22点后,员工可以使用企业滴滴;居住在离办公地点步行30分钟内租房员工,有1000~1500元的房租补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王超则认为,互联网公司加班文化盛行,其实仍是对传统行业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模式的一种延续。互联网行业创新,并没有在劳动力方面有所创新。互联网行业的劳动力成本节省,并不是真正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而更多的是一种成本转移,劳动力本身就成为成本转移的必然选项。

当经营遇到挑战,高速扩张时期积累的“人力资源”,立刻变成了“人力成本”。企业会选择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活下去”才最重要。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用人单位,还是需要真正地从尊重员工的角度出发,确保员工身心健康,才能获得长远发展。而作为监管机构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那些违法企业给予重罚,才能为员工争取权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