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行程日志DAY4-DAY7 | 新泰行记,在山川与烟火之间

晨光穿透薄雾,漫过掌平洼层叠的丘陵。镜头抚过村落斑驳的墙壁和满苔的老井,虫鸣裹着杏梅花香涌来——这是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新泰支队在掌平洼村驻地的第二阶段,也是聆听这片土地心跳的开始。

Part 01

寻根:汲古润新,叩访老井精神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行程日志DAY4-DAY7 | 新泰行记,在山川与烟火之间

1 晨雾中的蟠龙老井

24日上午,掌平洼村的晨雾,总从蟠龙老井缓缓升起。这口直径18米、深26米的螺旋井,是村民们一锤一钎凿了十年的成果。2014年,一条石雕水龙从井底跃出,“蟠龙老井”从此名扬四方。如今,盘踞井口的石龙如守护者般凝视村庄,井壁上的凿痕与“战天斗地”的斑驳红字,仍在诉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 龙廷红色之旅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行程日志DAY4-DAY7 | 新泰行记,在山川与烟火之间

24日下午,我们开启了一场涤荡心灵的红色之旅!在龙廷镇礼圣文化博物馆感受千年礼乐文明的厚重底蕴,于中共新泰县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馆重温1927年星火初燃的革命岁月;龙溪庄烈士陵园内长眠着为国捐躯的英烈,新泰县抗日民主政权创建展厅记录着烽火年代的抗争史诗,龙廷革命史纪念馆则用珍贵史料串起这片热土的奋斗征程。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信仰的力量,一景一物都诉说着不朽的传奇。

Part 02

对话:交流融情,播种成长新芽

25日上午,支队参访清华校友企业标杆启迪之星新泰孵化基地,深入了解企业聚焦科技创新、整合产学研资源的全链条孵化模式。在座谈会中,企业负责人对支队的实践成果寄予厚望,双方就工作难点开展深入探讨。负责人特别强调了乡村振兴的延续性,希望支队能做好对接工作,将调研数据和企业需求传递给下一届成员,让这份事业如星火般代代相传。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行程日志DAY4-DAY7 | 新泰行记,在山川与烟火之间

25日中午,支队在银河社区开展"领航计划"交流活动。实践队分为两组展开互动:一组与初高中生进行深入交流,队长王元源带领队员门通过击鼓传花等破冰游戏,与学生们畅谈成长经历,解答学习困惑,并分享实践感悟;另一组则带领低年级儿童开展"色彩觉醒"创意实验,指导孩子们通过水彩在纸巾上的随机晕染效果,观察色彩渗透的独特纹路,培养艺术感知力。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最后全体合影留念,此次社区交流画上圆满句号。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行程日志DAY4-DAY7 | 新泰行记,在山川与烟火之间

Part 03

探路:踏暮寻新,共绘山乡画卷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行程日志DAY4-DAY7 | 新泰行记,在山川与烟火之间

26日,傍晚,队员们沿盘山路抵达山顶露营基地。村书记向队员们介绍,该基地自建成便备受欢迎,假期游客络绎不绝,目前已开展音乐节、篝火晚会等多项活动,是周边村镇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从山顶观景台俯瞰,错落有致的屋舍与远山相映成趣。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行程日志DAY4-DAY7 | 新泰行记,在山川与烟火之间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行程日志DAY4-DAY7 | 新泰行记,在山川与烟火之间

27日,支队分组行动,多线推进乡村振兴实践。设计组以"井宝"IP为核心,开发明信片、伞具、文具、胸针等系列文创产品,联系厂商打样生产,让文化符号转化为特色商品;调研组深入走访村民与游客,收集关于红色文旅发展的本土见解与游客期待,为产业规划提供双向参考;宣传组精心制作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视频,传承红色记忆;活动组则全程跟拍记录,用影像留存实践点滴。各小组协同发力,从文创开发、调研走访到宣传推广,全方位助力乡村发展。

Part 04

结语

龙廷镇的这些天,我们触摸到了乡村振兴最真实的脉搏。老井边沉淀的智慧、露营地里升腾的活力、孩子们眼中跃动的光彩,还有村民们质朴的期待——这些片段拼凑出的,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具体而微的生活可能。或许乡村振兴的意义,就藏在这些重新被唤醒的日常里,在传统与现代的每一次温柔对话中。我们带走的不仅是调研数据,更是一份关于土地与人情的温暖记忆。

文案 | 阮诗婷 张宇璇 张诗奇

图片 | 黄羽佳 阮诗婷 张宇璇 张诗奇 李旻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