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疫情出现外溢!确诊已超3600例!无疫苗和特效药,上海尚未发现病例,提醒

近期

广东省本土基孔肯雅热疫情

呈现上升趋势

引发关注

7月24日,佛山五区卫生健康局发布情况通报。根据通报内容,佛山全市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645例,均为轻症病例。新增450例,疫情仍处在高位平台期。

需要警惕的是

疫情已出现外溢

澳门已报告接获2例基孔肯雅热病例

均有佛山旅居史

专家提醒

基孔肯雅热疫情易造成跨省传播

疾控专家介绍,传染病防控的三个关键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在控制传染源方面,主要是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目前,佛山市的医疗机构在患者核酸检测阳性当天,就在中国疾控中心的网络直报系统填报,填报后区、市、省三级在2小时内可以完成审核。珠三角地区城市之间人口和货物往来流动性大,容易造成跨区域甚至跨省传播,专家建议应加强区域间的数据和信息共享以及跨区域预警机制。

图片

医生介绍,基孔肯雅热最典型的三个症状就是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目前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采取的都是对症治疗,比如使用退烧、缓解疼痛的药物。这种感染的最大特点是伴随着明显的关节疼痛,此前的研究显示,部分患者的疼痛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

在病区现场,记者采访了一名确诊基孔肯雅热病毒的女性患者。该名患者称,她于7月19日下午在公司不慎被花蚊叮咬;当日下班回家后,她隐隐约约感到被叮咬处产生持续的痛痒,患处出现小红点。次日下午三时许,该名患者发现自己的手脚出现皮疹:“我一开始以为是过敏,没太注意,过了两小时,皮疹范围扩大。”她这时才引起警惕,当时测了体温,是37.5℃。于是,她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后确诊为基孔肯雅病例。

该名患者还表示,在发热过程中,还会伴有关节痛。据介绍,她当时发热持续了约一天,而随着治疗起效,发热症状褪去,她身上的皮疹和关节痛逐渐消退或减弱。目前,她的病情已趋于稳定,待检测结果变为阴性、经医生评判后即可出院。

顺德区乐从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群:“关节疼痛目前观察的主要是这些小关节、手掌、手指、腕关节、踝关节。比较少见大的关节,像我们的髋关节、肩关节这些关节就比较大,比较少累及,他的疼痛主要是以肿痛为主,病人回家一是可以使用一些对症处理的药,就是止痛的药物,大部分人都能够缓解的,目前我们收治观察的时间也不长,所以我们也在做相关的一些研究,后续有没有关节方面的长时间疼痛。”

上海的情况如何?

市疾控:尚无本土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

出现这些症状请及时就医

↓↓↓

对于许多上海市民来说,基孔肯雅热这个名字非常陌生,担心是不是又出现了新发传染病?24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发布消息称,截至7月23日,上海市无本土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

首先要明确的是,基孔肯雅热并非新发传染病。这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52年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首次被发现,1958年在泰国首次出现城市疫情。2008年我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今年1月至6月,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共报告病例超22万例。

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以突然发热、皮疹及关节痛为主要特征。基孔肯雅是坦桑尼亚的swahili语中Kimakonde一词的英译,原意为“弯曲”“发生弯曲”“变成歪扭”或“屈肢疼”之意,形容患者因关节疼痛而弯腰曲背、蜷缩身体的特征体态。目前,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南美洲、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如巴西、印度、法属留尼汪岛、泰国、马来西亚等。

据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吴浩介绍,人体感染病毒后一般3天到7天会出现症状,典型表现为“老三样”:高烧不退,体温升至39℃,退烧药效果可能打折扣;关节暴击,手腕、脚踝、膝盖最遭殃,一动就疼,有人形容如同“被锤子砸过”;全身出疹,脖子、胸口冒出小红点,有点痒但不算太严重。

“这病和感冒、登革热容易搞混。但它不太会出现登革热那样的牙龈出血、呕吐咖啡样物,也不会像流感那样咳嗽鼻塞没完。”吴浩说,要是发烧时关节疼得特别厉害,又有感染地旅居史或相关接触史,别硬扛,赶紧去医院检查。

基孔肯雅热的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动物宿主和病人,主要通过带有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天到5天可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被伊蚊叮咬后,伊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急性期采取支持治疗,包括休息、补液及使用抗炎药和镇痛药等。预防是关键。

市疾控中心医师提醒,预防基孔肯雅热需从控制蚊媒、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个人防护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意,清晨或傍晚前往蚊虫聚集地时需着长衣长裤,涂抹趋避剂(含有驱蚊胺的花露水等);室内可使用蚊帐、蚊香或驱蚊液,尽量避开蚊虫活跃时段(白蚊伊蚊主要活跃时间为17时-19时)。

其次,保持家庭环境清洁,避免花盆、水桶、废旧轮胎等容器中的积水导致蚊虫孳生。

另外,旅行者出发前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哪些地区正在发生暴发疫情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部分旅行者(如孕妇)可依据此类信息判断是否应避免前往该地区。

在暂无疫情但存在感染风险升高的地区,计划停留较长时间或前往正发生暴发疫情的地区的人员,可前往旅行门诊或者医疗机构咨询医务人员;出行时,宜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对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并按照说明使用。也可使用经 0.5%氯菊酯处理的衣物和装备(如靴子、袜子、帐篷),使用蚊帐、穿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尽可能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

出行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并及早实施防蚊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和朋友。

图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