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守望近20年——黑瞎子岛边境派出所民警徐旭的守岛故事

新华社哈尔滨1月9日电(记者熊言豪、陈益宸)旭日初升,朝阳洒在冰封的江面上,粼粼金光透着冷峻而澄澈的静谧,朝霞顺着山巅倾泻而下,为黑瞎子岛镀上了一层金色。

时近“三九”,在近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黑龙江佳木斯边境管理支队黑瞎子岛边境派出所教导员徐旭裹了裹大衣,顶着刺骨的寒风,和战友们行走在边境线上。和往常一样,他们在巡逻中迎来了照进祖国的第一缕阳光。这样的日子,徐旭重复了近20年。

岛上的守望

“走,去打卡地。”巡逻完抚远水道,徐旭对同行的战友说。

这里的打卡地指的是259号界碑,旁边有一个纪念碑,上面刻着“中国陆地最东点”几个字。在这里,徐旭和战友们向界碑庄严地敬了个礼,绕着界碑巡视一圈,小心地擦去碑上的落雪,“界碑必须保持干净,才能体现庄严。”徐旭说。

1月5日,黑瞎子岛边境派出所民警徐旭、李华、张鑫、于瀚森(从左至右)在巡逻过程中爬上一处陡坡。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 摄

“2023年,共有2.3万辆车进出黑瞎子岛、14万游客登岛旅游,我们的工作压力挺大。”徐旭说,黑瞎子岛边境管理大队登岛12年,巡逻里程超过10万公里,救助群众120余人次,打造了一个平安岛。

1月5日,黑瞎子岛边境派出所民警于瀚森、徐旭、李华、张鑫(从右至左)在界碑处留影。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 摄

江水的深情

2005年1月,徐旭被分配到佳木斯边境管理支队乌苏镇边境派出所工作,参与30公里边境线的边境管理任务。他巡逻行程超过2万公里,查办了130多起涉边案件,成功救助多名落水群众。

1月5日,黑瞎子岛边境派出所民警于瀚森、张鑫、李华、徐旭(从右至左)在封冻的江面上步行巡逻。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 摄

“天当被、地当床,喝江水、吃干粮,草棍蒿杆做筷子,泥浆尘土裹衣裳”,这是当时执勤的真实写照,徐旭回忆起曾在江边搭帐篷住,与渔民同作息的艰苦时光。“以前夏天执勤住帐篷,风一刮就跑,现在搬到了趸船上,空调饮用水一应俱全。以前下江,开40马力的飞龙艇,现在换成了300马力的,条件好了太多。”徐旭说。

“一顶帐篷望江流,寒暑几回人依旧,忍将少年凌云志,化作长滩十年秋。”这是2015年徐旭被评为黑龙江省“最美边防警察”时的颁奖词,他拍了张照片存在手机里。

团圆地奔赴

下午,徐旭和战友们结束了对江段和岛上目标的巡查,他习惯性地拿出手机,给爱人报了平安。徐旭的爱人甄冬丽在黑瞎子岛司法所工作,两人被称为“上岗夫妻档”。

徐旭老家在哈尔滨,爱人甄冬丽老家在大庆,他们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徐旭先来乌苏镇戍边,当时正是热恋期间,甄冬丽来抚远探望。

“那天我看到他额头一个新疤,赶紧问他咋回事,他支支吾吾啥都不说,我后来问他同事才知道,他开船撞上浮木,掉进乌苏里江时磕的。”甄冬丽说,那时才知道界江执勤的危险。

甄冬丽曾经和徐旭商量过能否转业回老家,但徐旭说,他守的是祖国的最东端,这是一份荣耀,肯定不能走。于是,甄冬丽决定留下来照顾徐旭,2012年,她考上了抚远市的公务员岗位。

徐旭说,在边关,祖国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形态;在东极,国家不是空洞的语言,而是身临其境的家园。代表祖国迎接每天的第一缕阳光,在他心里有着无比神圣的意义。

在徐旭的陪伴下,甄冬丽慢慢爱上了边城抚远,2007年,甄冬丽说服了大庆老家的父母,老两口搬到抚远定居。2013年,徐旭在哈尔滨的父母也搬到了边疆,就连甄冬丽的妹妹甄冬静,也被他们感染,辞去了深圳的工作,到抚远结婚、生子、定居。

近20年,从1个人戍边,到全家扎根边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徐旭坚信,流逝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