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5 日,正值上海车展倒计时。多款新车的集中上市,不仅展现了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最新成果,更折射出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与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广汽本田 P7 作为本田云驰智能高效纯电 W 架构的首款车型,以 “不晕、不累、不卡” 的八大价值重新定义电动驾驶体验。其搭载的 Honda SENSING 360 + 系统,通过 5 个摄像头、5 个毫米波雷达和 12 个超声波雷达的融合感知,实现了高速公路导航辅助、多场景视觉融合泊车等功能。动力方面,后驱版最大马力 272Ps,四驱版飙升至 476Ps,CLTC 续航最高 650km,配合 ADS 自适应电磁减震系统,兼顾操控与舒适。值得关注的是,P7 的电池包采用 12000 吨一体化压铸铝合金壳体,底部加强横梁可承受 10 吨冲击力,配合水冷流道的水电分离设计,彻底杜绝短路风险,在 - 30℃极寒环境下仍能保持 86.8% 的电池容量。
极氪 007 GT 则以 “科技猎装” 定位推出,售价 20.29 万 - 23.29 万元,全系标配 800V 高压平台和激光雷达,CLTC 续航最高 825km。其独特的猎装造型在保证实用性的同时,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可选,配合限时购车权益(如 ZAD 完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终身免费体验),进一步强化性价比优势。这款车的上市,不仅丰富了极氪品牌的产品矩阵,也为中高端纯电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5 款小鹏 X9 在 AI 深度赋能下,座舱升级为天玑 OS 5.6.0 系统,支持四音区连续对话和方言识别。新车新增带第二排零重力座椅的过道版车型,零重力角度自动调节功能可缓解长途疲劳。续航方面,提供 610km、702km、640km(四驱)版本,支持 800V 快充,39.98 万元的预售价使其在中高端 MPV 市场极具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小鹏 X9 的智能驾驶系统采用双 Orin 芯片和双激光雷达,支持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城市 NGP 覆盖全国 90% 道路,日均触发辅助驾驶里程超 1 亿公里。
传统豪强的转型同样值得关注。沃尔沃全新 XC90 作为二次中期改款车型,新增 2+2+2 座椅布局,燃油版搭载 2.0T+48V 轻混系统,B6 车型最大功率 220kW;T8 插混版综合功率 335kW,WLTP 纯电续航 70km。其外观与内饰的革新,延续了沃尔沃 “安全即豪华” 的理念,在电动化浪潮中为传统豪华品牌提供了转型样本。
而捷途山海 L9 则以 “舒适与性能双进化” 为卖点,搭载鲲鹏第五代 1.5TD 混动系统,综合续航超 1100km,百公里馈电油耗仅 5.3L。其零重力座椅支持 116° 黄金角度调节,六座版本配备 10 点式 SPA 按摩,14.69 万元起的厂补焕新价进一步降低混动 SUV 的入手门槛。
经济实用车型方面,吉利银河熊猫 mini 元气熊则以 2.99 万元起售价,提供 210km 续航的纯电微型车,新增 “熊猫嘭嘭造型” 设计和暖暖米、竹竹青等配色。快慢充一体、无感启动等配置,以及可选配的 ESP 系统,使其在代步车市场更具竞争力。
这些新车的集中上市,与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紧密相关。2025 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 318.2 万辆和 307.5 万辆,同比增长 50.4% 和 47.1%,渗透率突破 41.2%。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 25% 关税的政策,迫使日韩车企加速本地化生产,而中国车企则通过东盟、墨西哥布局规避风险。这一政策直接影响了沃尔沃 XC90 等进口车型的成本,也为中国新能源技术输出创造了窗口期。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同样显著。新能源车均价从 2023 年的 18.4 万元降至 2025 年的 15.6 万元,而燃油车均价持续攀升至 18.3 万元。极氪 007 GT 的 20.29 万元起售价、长安逸动 PLUS 的 6.39 万元首发价,分别瞄准了中高端纯电和经济型燃油市场,反映出车企对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争夺。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政落地,最高 2 万元的以旧换新补贴叠加地方政策(如武汉额外补贴 1.5 万元),进一步降低购车成本。例如,购买小鹏 X9 可节省约 3 万元,而吉利熊猫 mini 元气熊的实际购车成本可低至 2 万元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单车智能与车路云协同成为智能驾驶的两大方向。广汽本田 P7 的 Honda SENSING 360 + 代表了单车智能的成熟,而小鹏 X9 的车路云协同试点则预示未来趋势。固态电池、线控底盘等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提升电动车的性能与安全性。而关税政策倒逼供应链区域化,如现代在美建厂、特斯拉推动零部件本土化,全球汽车产业链正从 “效率优先” 转向 “风险管控”。
多款新车同时上市,不仅是车企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更是市场格局重构的缩影。在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的三重浪潮下,消费者的选择将更趋多元,而车企的竞争焦点也将从产品本身转向生态构建与服务创新。这场由政策、技术与需求共同驱动的变革,正在书写中国汽车产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