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渝中:国家级非遗川江号子,重庆老船工的传承,未来怎么办?

2006年,重庆全市1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榜上有名。

川江号子,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川江,指代的就是四川、重庆地区的长江流域及其支流,而号子就更好理解了,通俗一点就是吆喝、呐喊。

川江号子,就是在行船过程当中,船工们所喊的口号,用以帮助大家统一动作,也能够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韵律和节奏,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民间的音乐形式。

川江号子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

在早期的时候,水运交通是更为便捷的交通方式 ,特别是对于巴蜀之地,崇山峻岭难于行进,而长江作为天然的航道,自然是更好的选择。不过,木船时代,想要在湍急的长江当中顺利航行,就离不开船工们的共同努力,促进协作的号子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或许在其他水运航线上,也有着类似的号子,但是川江号子却因为水域湍急的特点,具有更为强烈的地域特征。

根据相关介绍,川江号子分为上水号子(逆流)和下水号子(顺流),这两者又根据不同的操作动作,划分出了不同的号子和曲目。

不仅如此,川江号子不只是表现船工们劳作的情景,还包括了很多实际的生活场景,在这些歌声当中,展现出一幅全面的民俗风情画。

这样的传统民间音乐,因为有船工们一代代传承,所以一直延续了下来。而随着机械船只的出现,航运交通进一步发展,那些依靠人力牵引的船只逐渐被历史所淘汰,船工这一职业也就逐渐消失。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川江号子也会一同消失。船工没了,但是川江号子依然还在传唱着。

曹光裕,2018年被确立为川江号子的传承人,并且一直致力于川江号子的传承与发展。而在曹光裕之前,他的师傅陈邦贵也同样一直在努力让川江号子不会失传。

和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川江号子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或者更直白一点来说,很少有人愿意传承这样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如果情况一直如此,川江号子或许就只能成为博物馆里被大家凝视的记忆。

在曹光裕的带领下,川江号子开始登上各类不同的舞台,用一种前所未见的演出形式带给观众们震撼。

参与川江号子表演的,都是非专业演员,他们大部分都是此前的船工,因此对于川江号子也有着自己的一份特殊情感。这些人年纪都偏大,其中作为传承人的曹光裕,已经57岁。

游品有幸在渝中区29中旁的山城曲艺场,现场看过川江号子的表演。整场演出分为5个章节,约90分钟,将川江号子的不同阶段都展现了出来。曹光裕作为领唱,贯穿全场的表演,一声声号子,喊得格外响亮。

正如他自己开场时所说的,或许他们的表演还不够专业,但是传承川江号子的一颗真心绝对是最为真挚的。

川江号子当中,大部分的唱词,其实游品并没有听懂,但是这也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困扰。从现场观众们爆发出的一次次掌声来看,大家对表演都非常满意。

不过,游品看到这样一群中老年人如此努力,却又会感到一丝的悲凉。要是真的没有找到下一代的传承人,等到这些人渐渐老去,再也不能传唱的川江号子,就真的只能成为一段记忆了。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社会各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很高的关注度,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扶持,希望让它们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除了组织更多的专场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川江号子,“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也正在逐步展开。

曹光裕就带着川江号子,走进了小学校园,每周一次的课程,从小开始培养大家对于川江号子的兴趣。

目前,对于这些同学来说,川江号子或许还听不懂,但是在他们之中,也许就能够诞生出下一代的传承人。对未来还是要有所期待的,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实现。

说实话,就游品个人而言,的确是有被川江号子的现场表演震撼到,但是却很难从心底里爱上这种艺术形式。不过,川江号子却有着它传承下去的必要性。

依靠船工拉纤作为船只动力的时代已经过去,川江号子看起来也变得过时,但是它所蕴含的精神却不会过时。它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是时代发展的见证,未来,也将会继续在劳动人民中传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