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这个字,在古文中专指王或诸侯的帽子。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冕就专指天子的发冠。
源远流长的凤冠
和皇帝的冠冕相对,皇后也有属于自己的凤冠。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凤冠为隋朝萧皇后所有。其在隋朝灭亡后,颠沛流离多年,最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接入宫中。她死后与隋炀帝杨广合葬于扬州,凤冠也是按照唐代仪制打造,具有浓郁的初唐色彩。
【修复后的萧皇后凤冠】
这顶凤冠与大部分人印象中的“凤冠”不同,它并没有“凤凰”的存在,更像一朵金色的花丛。
这是因为隋唐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将凤凰与龙匹配的百鸟之王。当时的人认为皇后是母仪天下的人,应当更贴近自然。所以,皇后的凤冠上往往是一派花草树木、鸟语花香、飞禽走兽的场景。
【唐太宗皇后长孙氏】
宋以前的中国人,不将金色视为庸俗的象征。唐朝人的性格相对后世,十分豪迈,对自身的欲求也不遮掩。因此,唐朝对奢华的事物极尽追求。有唐一代的凤冠上往往镶嵌着大量黄金、珍珠、玛瑙。
虽然,萧皇后的凤冠因时代原因,显得有些“俗”,但制作它的工艺却一点也不简单。以凤冠上的花朵为例,需要极高的錾刻技艺。
【五代十国风格继承唐朝,以今天的审美标准,根本不像皇室】
所谓“錾刻”早在商周时期,就被广泛地运用到青铜器加工中。錾刻的工具被称为錾子(小凿子),有勾錾、直口錾、双线錾、发丝錾、半圆錾、方踩錾、半圆踩錾、鱼鳞錾、鱼眼錾、豆粒錾、沙地錾、尖錾、脱錾、抢錾等十多种类型,对应不同的雕刻对象。
【这尊佛像产出于明永乐年,乃是非常经典的錾刻技艺结晶】
工匠们需要先铸好锡制模具,再将厚薄合适的银板按需要尺寸剪裁下料,过火后夹于锡模之间,轻轻用锤敲砸,循环过火,再锤打数遍,完成全部坯片。然后,将各部件的四周毛边剪去,或用脱錾“脱”去,将各段坯片进行拼合,再用锉将合口锉平整,使它拼缝合严。最后,才是用錾子进行作画,雕刻出我们今天看到的金色花朵。如果材料本身并非黄金,那么工匠还需要对其进行“火镀”,即将薄金片剪碎在坩锅中烧红,然后加入汞熔合为“金汞齐”,涂布在鎏金之处,经炭火烘烤使汞蒸发,将黄金“鎏”在器体之上。
【出土于宁夏的波斯鎏金银壶,人物的发丝和衣服的纹理都清晰可见】
萧皇后凤冠上的饰品无一例外都是錾刻的结果,栩栩如生的花朵也像世人展示着工匠的技艺和审美。
经过五代十国的动荡后,宋朝采取全面内收的国策。审美也逐渐变得更接近现代人,崇尚淡雅又华丽的风格。同时,凤凰的地位急剧上升,成为百鸟之王。于是,赵家钦定皇后的发冠(正式场合中所戴的)必须有凤凰。明代开始,皇后的发冠被朱家命名为凤冠,一直延续到今天。
技艺的巅峰——明孝端皇后凤冠
现存凤冠大都来自明代,这也是相关技术的巅峰期。由于明朝立国的口号曾是“驱除鞑虏”和“日月重开大宋天”,因而摒弃了元代的蒙古族审美,转而大肆模仿宋代凤冠。
宋代凤冠的风格相对唐代偏淡雅,但工艺水准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的工艺犹在宋代之上,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的凤冠。只不过孝靖皇后乃是死后被追封的皇后。她本人生前并没有佩戴过凤冠,因此,严格意义上,只有孝端皇后佩戴过存世的凤冠。
明朝的凤冠需要用丝竹扎出凤冠的架构,覆上丝帛面料。然后利用錾刻技艺雕出饰品的模样,再将其镶嵌到凤冠上进行点翠。这里看似简单,实际上每一道不同的程序,都需要用上不同的工艺,里面的门道也很深。
“燕京八绝”之首——花丝技艺
达官贵人的冠冕所需要的丝帛与普通人家的完全不一样。制作丝帛的技术被称为“花丝”,乃是“燕京八绝”之首。
【将细节放大,会发现首饰其实是用花丝技术固定在凤冠上的】
丝帛在巧手的工匠手里撒发出金属的光泽,从远处观看皇后仪态的人,只会看到珠光宝气的凤冠。
要做到这一步,并不容易,工匠需要将银线放在札条机机上,通过肉眼观测,将银线札成恰好适合拉丝机的粗细。每个拉丝机都有40-50个空洞,其中最细的空洞堪比人的发丝。最后再通过拉丝机,同时操作几十根银线,将其表面杂质磨光,散发出贵金属的光泽。
【凤冠上的云龙簪(左)和桃牌(右)】
到这一步,基础材料的准备就算完成,可以进行编织工作了。以云龙簪为例,先用炭粉和白芨加水调和出龙形胎体。然后,将花丝压成弧形纹样,再将花丝用白芨粘在龙形胎体上。之后用专门的药剂粘在纹路的结合点上,再将胎体烧毁,并将花丝补完。以此类推,龙首、簪脚、云体也用一样的方法拼接在一起。
【花丝与人手的对比】
皇室的特权——点翠技术
为体现孝端皇后的尊贵,工匠会在凤冠上缀黄金、珍珠、红色尖晶石、蓝宝石、翠鸟羽毛等饰品。由于明代审美观已与唐朝迥异,纯粹的金黄色泽被视为庸俗的象征。如何将这些五颜六色的首饰完美地契合到凤冠上,让皇后显得有皇家气派,十分考验古代设计师的手艺。
【一些典型的点翠作品】
凤冠上的首饰部分与唐代工艺一般无二,皆采用传统的錾刻工艺。只不过相对柔软的黄金,宝石的硬度更大,錾刻的难度也更高。在那个没有机械加工的年代,工匠们无法凭借人手雕刻出宝石花朵。所以,宝石往往保留较多的原貌,直接镶嵌在凤冠之上。这是一道难题,如何将珠宝与凤冠结合起来,十分考验工匠的审美。
【宝石与首饰的结合是一道难题】
为寻求首饰与凤冠完美地契合,心灵手巧的工匠们发明了点翠技术。即利用翠鸟羽毛的亮泽和首饰的颜色结合。蓝色或天蓝色的羽毛可以与其他各种颜色搭配。当翠蓝色与金色结合时,即保留了黄金的富贵气息,又不会显得庸俗。
工匠们先画好的设计图,再将金或银制的薄片放在下方作为托底,用小刀或者小铲子一点点地沿着设计图雕刻出细槽。这里十分考验工匠的手艺,因为底托必须有鲜明的层次感,这样才会显得立体。彻底完工后,将翠鸟的羽毛粘在刻好的托底上,最后用金属丝将其固定在凤冠上
【凤冠上的点翠效果】
另一方面,为体现出皇室特有的富贵感,工匠所需要的翠鸟羽毛必须是活翠鸟身上刚取下的。只有这样,羽毛才会光泽、鲜亮,有流光的富贵感。通常来说,以雪蓝色或者翠蓝色的翠鸟最佳。一只翠鸟身上只有28根羽毛可以用来点翠,分别是左右翅膀上的20根,被称为“大条”,以及尾部的8根,被称为“尾条”。行将病死的翠鸟身上的羽毛,被称之为“暗条”,通常不会给皇室使用。
【点翠过的金色首饰,不再有暴发户的感觉】
经过点翠后,工匠们用金属丝线把珍珠和宝石穿在上面,再用金色的丝线配色。孝端皇后的“翠凤”就是“九龙九凤”冠的点睛之笔,整个凤冠因此变得十分大气,又不失皇家的典雅、气派。
【凤冠上的翠凤】
由于点翠技艺在古代属于少数人才能掌握的高档技术。因此,从事点翠的匠人被称为“点翠匠”,清代以前他们只为皇室服务。后世有人出于动物保护,选择不用翠鸟羽毛,改用染色的鹅毛点翠。但实际效果不佳,直到今天,染色技术依旧无法取代天然的翠羽。
孝端皇后的凤冠有两顶,分别为“九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其中九龙九凤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15块,珍珠4414颗,每一粒,每一颗都需要用上述技巧完成,可见其难度之大。
孝端皇后与凤冠
孝端皇后的凤冠如此美丽,其主人的结局也很不错。由于一生无子,孝端皇后对王氏之子朱常洛如亲生儿子,保护他免遭郑贵妃的毒害。也正是因为她的庇护,朱常洛顺利长大、继位,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孝端皇后死后与明神宗合葬,凤冠也被埋入陵墓。
1957年10月20日下午,明定陵被考古人员打开。由于年代久远,作为凤冠的架构开始崩坏,导致珠翠散乱。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紧急修复,这才让这两件传世珍宝得以恢复往日神采。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大,孝端皇后的凤冠也被列进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