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 352篇推送
如此契机,正纷至沓来。在刚刚刊出的研究中,多位水文学、气象学、古典学、考古学者联手,以高精度方法,测度了北极地区多份冰芯样本的含铅量。结论有两个:一方面,如此冰封记录,确实能与货币变革、瘟疫流行、工业革命等大事件“对上号”;另一方面,部分时间段中含铅量的“出乎意料”,有助辨明并发展过往的历史研究。
铅与历史间的关联,渠道在货币。其一,长时段内,采银源头,主要是含银量颇高的方铅石;其二,冶炼过程要用铅。因此,铅排放多少,反映了当时货币的产量;同时,货币系统与经济状况、社会安定等有密切联系,铅可在更大范围内描绘社会的概貌。铅渗入冰芯,封存百千年,直到近期方才得到学术研究利用,因此可称为是对过往概貌的“冰封”。
注意到这一点的学者已然不少。不过,取用冰芯研究,局限仍然存在:一是数目不够多,测量精度也有提升空间;二是排放铅的地区很多,难以分离来自特定地区的排放。为此,在取用高精度办法的同时,本文采取北极不同地区的多份冰芯,并估计了相应样本对世界各地铅排放的敏感度。如图1所见,对欧洲以外地区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图1 取样地区对各地铅排放的敏感度。红色代表更为敏感,绿色代表不敏感。欧洲范围内的敏感度,几乎是世界范围内其它所有地区的10倍以上。原文因此断言:源于其它地区的排放对此处北极冰芯的影响,可视为“低阶”项
以上,对原文所选北极冰芯含铅量的测量结果,可反映当时欧洲的货币系统运行及社会经济状况。公元600年前后的小高峰,反映了法国西部矿冶的兴起;后续,与伐林及建造记录彼此对应,西欧的经济水平可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峰。伴随查理曼帝国崩析,冰芯含铅量亦下降。这一整体趋势,又和同期降水记录彼此吻合。
同样的重合见于1000年后。1300年前后的含铅量高点,印证了部分学者对当时欧洲生活水平及其趋势的推断;后续坠落,显然与黑死病有关。1500年前后的高点,则反映了同期撒克逊和波西米亚地区矿冶活动的兴旺。再往后,约1675年起,贯穿近现代全程,冰芯含铅量始终稳步增长(见图2)。这一观察对分析工业革命究竟有多“漫长”有意义。
图2 部分测量结果。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当时欧洲范围内铅的排放量。黑色线对德国附近排放更敏感,蓝色线对欧洲西部及南部更敏感
最后,与前面提到的敏感度一道,通过比对不同地区冰芯的测量结果,研究者还能在更细致的范围内,推断冰芯中铅的来源。譬如,1030-1070年间的小高峰,即可定位至德国地区矿冶的兴起。又如,在黑死病时期,对南欧及西欧排放更为敏感的冰芯,其中铅含量的下降幅度更为剧烈。沿这一特性出发,后续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总之,伴随冰芯样本的增加与分析手段的进步,研究者有更多解读“冰封”历史的资源;对全局趋势及局部变化的深入理解及数据积累,又助力了后续的量化分析。此外,这一研究也是越发先进的跨学科研究的一部分:骨骼、花粉、年轮、沉船、石笋、冰芯……各类新“史料”的开掘及彼此比较,必将生发更多有趣而极富洞见的研究。
文献来源: McConnell, Joseph R., et al. "Pervasive Arctic lead pollution suggests substantial growth in medieval silver production modulated by plague, climate, and conflic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30 (2019): 14910-14915.
轮值主编:熊金武 责任编辑:彭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