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在网上冲凉浪的时候,对图片的清晰度有要求么?
每次小黑胖和差评君在对某些艺术作品进行品鉴时候,总会碰到一些尴尬的情况……比如小图看着还挺不错的,大图点开一看,惨不忍睹,如果再放大,就全是马赛克了。
这一点其实还挺影响观赏体验的,造诣再高的照片,如果不能将细节一览无遗,着实是一种遗憾。
“ 所以有没有那种可以最大程度放大,还能保持着一定清晰度的照片?现在电脑硬盘储存容量宽裕的很,只要图够清楚,图片文件多大无所谓好吧。 ”
小黑胖曾不止一次和差评君这样说到。。。
小黑胖的想法估计也是大部分差友们的想法,图大、细节多,内容看得才爽嘛,要是放大之后糊掉,真的是各种膈应。
这张《 星空 》放大几倍之后,可以清楚的看到作者梵高在作画时候的笔触,甚至是油画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后产生的自然老化,颜料之间的龟裂,让人能近距离感受到这位天才在作画时的情感流露。
当然要展现这样的细节也是有代价的,这张图片的文件本身达到了 465 MB,一张普通照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文件最大也就几十兆了。
那都有了几百兆的,有没有几个 G 、几百 G 甚至几个 T 存量的照片呢?细节会不会更爆炸?
别说,还真有。
在 2010 的时候,香港科技大学的 Pedro Sander 教授通过合成的方式,将 11000 张 1800 万像素的照片,拼接成了一张 69.5 亿像素,图片文件大小在 25GB 左右的照片。
整个场景是大学校园的鸟瞰图,望出去就是大海。( 有一说一,这靠山面海的校址我酸了 )
不知道眼睛尖的差友有没有注意到足球场边上的游泳池,划个范围的话大概是在整张照片的这个位置。
海边泳池,再一次酸了。。。▼
厉害的地方来了,差评君把这张照片放大放大再放大,竟然能看到正在游泳池里面正在游泳的人,连墙边上 3.8m 的标深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又或者是在足球场边上,放远看好像没什么人,空空如也。
然而在箭头的位置拉近一看,才发现有一个人在堤坝的边缘海钓。
更夸张的是,在远处群山环绕的避风港里停着的一艘艘游艇,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还能抓到正在海面上飞驰的快艇,一看就知道是老现充了。。。
只要照片够多,就有办法拼凑出一张细节足够夸张的图片出来,用这个方法,甚至还可以拼凑出 58699 × 20407 分辨率的 8 秒短视频。
数毛党在这精度面前,估计要数像素了。。。
相比没啥人的海边,拍城市的效果就要震撼多了。这一组 1950 亿像素的上海全景照片,容纳的信息更多了,清晰度也要好上不少。
而在全景的模式下,可以随时都定位到城市的某一点上,这样舒适的 “ 上帝视角 ” ,还挺硬核的。
这不由得引出一个问题,是不是只要够闲,就能拼一张地球的全部照片,乃至整个宇宙的照片呢?
理论上只要有足够强大的摄影器材,就可以这么干,人类也确实在尝试这么做, NASA 曾经发过一张 24 GB 的银河系照片,按照正常 8 GB 内存, Photoshop 需要 13 分钟才能完成打开,并且会用到 30 GB 缓存空间。
显然,如果你要不是天文学爱好者或是专业的天文学家,这张照片上的星星远没有地球上的照片来的有意思。
其实人类从古以来就有记录大篇幅图形信息的习惯,北宋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就以画卷的形式把北宋时期开封府汴河两岸的社会景象和民俗活动通过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是早期图像信息记录的一种模式,尽管花费的时间很长,但绘制完之后,《 清明上河图 》所展现的信息量是相当惊人的,我们可以从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以及市井风貌。
受限于当时没有摄影技术,能用这样的方式精细的记录下来,实属不易,而在今天有了高精度的摄影技术之后,能很快的就把周围的景象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
也许放到几千年之后的人再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也会像我们看《 清明上河图 》一样感慨。
一张照片里的信息存量不仅限于技术层面的容量,更多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信息,这类超大型的图片不纯粹是秀肌肉的目的,而是留存了一份我们现下生活的原始底片。
相较于传统的纸质绘画或者相片胶卷,以数字的形式或许可以留存的更久远。
1977 年,旅行者探测器携带着一张金唱片被发射到了太空,唱片里收录了地球上各种生命痕迹的声音与 155 幅图像。
假设在将来的某一天人类文明真的毁灭了,这段信息也会在宇宙空间被完整的保留下来,直到它再次被地外生命发现。
人类对于宇宙空间的浪漫畅想,能留存下几千几万年。
扯远了,差评君是想说,也许这样的记录,就是我们存在过的意义吧,照片还是我们现在最佳的记录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