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是把双刃剑,打不得也打不赢,美国在极限打压中国等竞争对手的同时,也让自己饱尝因中国供应链缺失带来的物价飞涨、国内秩序不稳、抗议潮此起彼伏、股市如过山车等反噬效应。万般无奈下,美国对华态度开始变得“温和”,期待通过中美协商等方式,让自己找到台阶下。
美东时间4月22日,特朗普就关税问题做出了最新表态,称“美国目前对中国加征的关税过高,预计会大幅降低税率”。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在4月15日当天,美国对中国商品的进口关税一度加到了245%,让中美贸易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冰冻状态。
中方对此的回应只有一句,那就是奉陪到底。反映在执行环节,中国对美国输华产品加征125%的关税,对多个美国在华企业发起调查,从加拿大等美国盟友进口更多的石油、粮食作物,拒收波音客机,限制一些美国公民进入中国,对稀土、镓锗锑、石墨等战略资源出口进行严格管控……
应当讲,中国的反制必要合理,正中美国的软肋,取得了可观的效果。要不然特朗普不会承认245%的关税过高,美国财长贝森特不会坦言“僵局难以为继”。至于美国普通公民则因为中国供应链缺失,不得不为购买稀缺商品支付更高的账单,那就更不用说了。
中美贸易战进入了“深水区”,远未到决出胜负的时刻,美国就先挺不住了。这似乎证明特朗普从当选开始就祭出关税工具,是极为冒失的,是不符合美国的国情的。它也暴露出美国霸权逻辑的致命矛盾,印证了中美必须在全球化时代共存的底层逻辑。
对了,特朗普的单边霸权行为,还引发了盟友的强烈不满。4月22日,王毅外长就接到了英国和奥地利方面的电话。比如英国外交大臣就提到“中英应加强交往”,奥地利外长则直言“期待强化对华经贸合作”。两个电话都指向对华合作,都在暗示中美贸易战不可持续,不知特朗普获悉后将作何感想。
但有一点基本可以明确:美国将视中美贸易战情况作出局部性的调整,哪怕这种调整不符合“美国优先”,美国也只能硬着头皮上。美国的“朝令夕改”,在对华巨额关税问题上的“自相矛盾”,还令世人想到,美国早就不是当年的世界霸主了。
要知道,在前苏联解体—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这段时间,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美国说什么,做什么,哪怕为了对付某个敌对国家,杜撰“洗衣粉”和“白头盔”事件,都会有人听。而今,这种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只可惜,特朗普依旧活在顽固派编织的“美国迷梦”里,对于时下国际局势的演变“充耳不闻”。对此世界只需多点耐心等待,因为盛极而衰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随着美国反复折腾,轻易拿国家声誉开玩笑,这一过程只会大大加速。
于中国而言,眼下要做的事情就相对简单了:如果特朗普降低对华关税,中方就顺水推舟,让中美贸易重新达成平衡;反之,特朗普继续奉行“高关税”政策,中方就利用主动冻结美国商品和服务的机会,加速“国产替代进口”计划,让中国成为外贸和内需并重的“世界超级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