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639《中国艺术》(437)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但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汉代的屋檐并不外伸很多,基本上不需要格外支撑,只需要坚硬的普通横梁就可以。汉代的悬臂系统的设计是为了加固柱子两边的支撑,以减少柱子数量。图97a展示了这种系统的图,基本上看不见悬檐。

图97a

柱子承受基本的,或许是残留的柱顶,这些反过来又支撑框横梁。框上,柱顶正上方,是榫卯;这种柱子正上方放置榫卯的结构是中国这之后所有悬臂结构的特征,除了日本Tenjikuyo的以外。

其造型也很有特色。每个都竖直从框升起,由暗榫和凹槽固定。一个这样的零件支撑横跨条,虽然这种条只是一个木头,却在两头起到悬臂作用。横跨条向上弯曲呈扁拱形,中国人叫做舟木(日本人叫做funa-hijiki)。横跨木的两端都有一个方形木头,木头上部开槽,边上倒角;凹槽是为了抓住纵向的零件,这里也就是抓住屋檐檩条。第三个木头并不总起到抓的作用,位于系统中央,所以整个悬臂系统受到了三点支撑。如果我们单独观察北京天安门的典型悬臂横跨木(97b),就会发现,这一元素2000年来没有发生过造型和目的上的根本变化。

图97b

一个更有趣的案例来自四川雅安的一个墓葬柱的雕刻,年代为209年(98a)。

图98a

其有趣之处在于,这种形式与西亚和印度毫无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探寻这种2点或3点船形的悬臂到底起源于哪里。柱子的柱顶支撑横梁,后者交叉摆放,其中一端刻有汉代的饕餮纹。上面则是纵向的梁,悬臂榫卯插进柱上。悬臂是三点式,看起来其提供的支撑只在墙面。在其他的汉代实例中,这些悬臂承接屋顶,其上有瓦和瓦楞。而这里,他们支撑的是被描述为“飞檐、饰带和框”的综合体。饰带上有浮雕人物,上面则是瓦和瓦楞屋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