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许多父母,已经把“穷养儿子富养女”奉为孩子教育的圣经,对儿子“穷养”固然未必真能做到,对女儿“富养”却是过犹不及,百般娇宠。
我自己的孙女显然已经被宠坏了,但在如何纠正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孩子她奶奶言必谈杨澜的“女儿富养论”,一如既往地娇宠孩子,甚至要与孩子的父母争夺孩子的教育权。我很无奈,不想为这事去争吵,也不想去争夺孩子教育的话语权。写篇文章,讲讲道理,给你们看看,也给大家分享。
01
“穷养儿子富养女”到底何意
“穷养儿子富养女”并没有任何历史文献的准确出处,不过是对孩子教育的一种民间认知。其基本理念大致贯穿于《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幼儿教育读物中,虽没有成文的表述,但大致的意思是强调孩子品行的培养。
“穷养”强调的是男孩子要知道财富创造的艰辛和不易,要学会吃苦耐劳、艰苦朴素、自强不息,要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和谋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品格。
“富养”强调的是女孩子要有见识和文化修养,要懂礼节,知荣辱,要有贫贱不移,富贵不奢的品行,不因钱财而失贞失德。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其实讲的是同样的道理。通过“富养”,让女孩子知礼节,做淑女。
之所以强调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是因为在古代社会,男外女内,各有使命。男人若不知世事艰辛,就不可能适应残酷的社会环境,更不可能有什么出息和成就。古代的女人是足不出户的,在家以侍奉丈夫和孝敬公婆为使命。倘若女儿出嫁后被人闲话,或被夫家休妻,这在古代是一种奇耻大辱的事情。尤其是相对于名门望族而言,封建礼教莫不被奉为圭臬。
当然,“穷养”与“富养”本就是大户人家的事情。对普通穷人而言,事实上就是贫穷,说什么“穷养”“富养”都是扯淡。
02
不要错把杨澜当碑坊
杨澜的确曾在其著述《凭海临风》中讲过一个小故事。这故事大致是讲她小时候住在外婆家,她舅舅经常在领了工资后的某个周末带她去最高级的红房子吃西餐。舅舅让她坐在烛光前,用银制餐具品尝意大利西餐。舅舅这样做,目的是想让她明白,女孩子小时候要多见世面,长大后才能面对花花世界的各种诱惑不为所动。也就是所谓的不被一根棒棒糖哄走。
这就是所谓杨澜“女儿富养论”的出处。
杨澜的书出来后,在社会上揿起了一股“女儿富养论”的热潮。许多人开始对女儿百般娇宠,要啥给啥,以为“富养”就是物质方面的无条件满足,精神方面的无条件放纵。面对这种情况,杨澜自己后来在多个场合都解释了她所谓“女儿富养论”的真实含义,希望人们千万不要误解,以免坑害了孩子。
其实“穷养儿子富养女”并非杨澜的发明,而是传统社会大户人家教育孩子的一种家训或者理念。人们之所以追捧“杨澜女儿富养论”,其实是在内心里对所谓“杨澜式成功”充满崇拜,指望自己也能培养第二个杨澜出来。只可惜没有谁去探究真实杨澜的成长经历,只记住了“富养”二字,甚至只记住了一个“富”字。殊不知儿时的杨澜未曾怎么“富”过。
杨澜固然有做教授的父母,但显然不是什么富家子弟。其所谓“富养”绝非吃什么“最高级的西餐”,而是其学贯东西的学历,走遍世界的经历,是其学识和见识。
杨澜或许有某种知识女性的范儿,但这知性的范儿恐怕来自真实的知书达礼或知书达理,来自强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的行动能力,绝非简单的富有或者容颜的姣好。
03
“自古小姐爱流氓”是咋回事
“自古小姐爱流氓”也是传统社会里的民间俗谚或俚语,同“穷养儿子富养女”一样,没有什么明确的文献出处,却流行于各种民间小说和戏曲之中。如果说“穷养儿子富养女”是大户人家的教育理念,这“小姐爱流氓”却是穷人最喜欢津津乐道的民间传说。
虽然是传说和故事,但我们并不能排除历史上多有其事的。后唐皇帝李存勖死了,遣散其后宫嫔妃,柴夫人获得大量钱财后返乡。路途偶遇逃亡中的杀人犯郭威,二人一见钟情,成就了一段美妙而伟大的爱情故事,而且还造就了郭威的后周王朝。这是历史上最典型的“小姐爱流氓”故事。
柴夫人出身名门望族,又来自皇宫后院,当然是“富养”之女了。郭威一介平民,还杀人在逃(据说应该是鲁智深怒打镇关西的故事原型),典型的流氓或至少是吊丝一个。这“小姐爱上流氓”之后就开始了历史的宏大叙事,揭开了伟大的历史篇章,自然就不可能不为后世所津津乐道了。实际上,关于柴夫人,关于周太祖的身世和起家夺天下,多半是做了皇帝之后,为证明其政权合法性而编造的美丽故事。其真实性到底如何,已经无从考证了。
古代小说和戏曲中多有小姐抛秀球一类的故事,还有诸如《西厢记》所描写的相国之千金小姐与落魄书生相恋并终成眷属的故事,当然还有杜十娘爱上流氓李甲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无从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姐爱流氓”是真实存在的。小姐为什么会爱上流氓呢?
问题恐怕正是出在“富养”上面。
倘若“富养”变成了娇宠和溺爱,智商先不论,情商和逆商归零了,这培养出来的千金女又能有什么生存能力可言?既不能知书达礼,更不能知书达理,没有学会识人认人的基本素养,只知自以为是,矫情妄纵,不会体谅和善解人意,没有善良之心或没有包容之心,以自我为中心,极端自私和霸道,怎么可能有未来的婚姻和生活幸福?
“自古红颜多薄命”,原因恐怕不是因为红颜祸水,而是红颜之外,别无其他应有的品行和素养。
04
历史上的知识女性怎么诞生的
古代真正知书达理的女性,多数都出自青楼。别误会,青楼可不是妓院。
古代青楼其实是专门培养知识女性的地方。尽管有“穷养孩子富养女”的理念,但古代人对女性的“富养”其实更多是强调封建礼教的培养,是培养知书达礼,而不是知书达理。这导致古代的读书人多数都难有红颜知已,妻子再贤淑,终归是只知“礼”而不知“理”的。
青楼女子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基本都是出自大户人家。因某种原因家道中落,就被卖到青楼。青楼不是妓院,而是一种特别高级的教育和服务场所。这里不仅教女性四书五经,更教棋琴书画,专门为功成名就的科举进士们培养红颜知己。
所以历史上最有名的那些知识女性,多数都出自青楼。比如南齐的苏小小、唐代的薛涛、宋代的李师师、明代的梁红玉、柳如是、董小宛、陈圆圆、李香君等等,没有哪一个不是如雷贯耳的名字。当然还有杜十娘。
这些青楼女子都有了不起的精彩故事,有些是皇上的红颜知己,比如李师师,有些是知识名流的红颜知己,比如薛涛,有些是权臣的宠妾,比如陈圆圆,有些甚至自己做了将帅,比如梁红玉。用今天人们的眼光看问题,这些人当然是最功成名就的知识女性了。
当然也有非常不成功的,结局异常凄惨的杜十娘。
不管这些知识女性命运如何,有一点我们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出自名门大户,而且都受过真正的“富养”。不仅是物质的“富养”,更是知识和文化的“富养”。
青楼之外的知识女性,最有名的当然是李清照了。李清照虽然没去青楼,但其家世非凡,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进士,著名的经学大家。后因金兵进犯,家道中落,李清照遂嫁给金石学家赵明成,经营古玩的同时还能诗词歌赋,名留千古。
我们要注意这些知识女性的一个共同特点,无论是否进过青楼,她们基本都是家道中落的名门望族之后。她们的成名或成功,固然有家庭的“富养”,或者还有青楼更严格的“富养”,但更有家道中落或生活落迫后的艰辛与历练。既有“富养”,更有“穷养”,才是她们的真实经历。
今天的成功女性当然也很多,又有哪个有所成就的女性没经历过苦难就能功成名就的呢?古今中外,无论男女,“富养”与“穷养”都是必须的。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特别的“富养”或者“穷养”的经验或者铁律,该学的要学,该经历的要经历,智商、情商、逆商都得具备,才能适应社会,才能过得好。成功名就与否,其实并不重要,德能配位,该来的迟早会来,来不了的强求也没用。
05
孩子的信心与底线意识
强调所谓“富养”者,经常把培养孩子的信心挂在嘴边,似乎娇纵出孩子以自我中心,不可一世地自高自大就是有了人生的信心了。
其实,信心这东西并非虚妄的自我感觉。任何时候,任何人,信心只能来自自己的实力。
你懂,你经历过,或至少你能够认知,你才会自信。面对你不懂,面对你无能处理的事情,你再有钱,再自以为是,都不可能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自信的。
孙子的奶奶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天天夸孙女漂亮,甚至不断地告诉孩子,你爸可有钱了,你是世界上最漂亮、最聪明、最有钱的孩子。我不知道孩子听到这些会是什么感受。我听了是无地自容,哭笑不得,恨不能找个地缝立马遁世。
现实是,孩子越来越不听她母亲的话了,越来越讨厌她爷爷这个“臭老头子”了。因为母亲和爷爷不会天天夸她,对她的毛病和问题会严厉批评,对她犯的严重错误会进行处罚,该打还是要打。
总有人相信孩子不能打,只能夸。这是什么狗屁道理?
孩子儿时的智商,其实就同狗差不多,并没有成熟的理性和完整的认知能力。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培养什么自信,她哪里懂得什么叫自信不自信啊?孩子越小,越应该培养其底线意识和行为习惯。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让她去感知。毕竟人类社会是法制社会,自由有边界,行为有底线。
应该做的,做得好,要赞赏、表扬和鼓励;不能做的做了,要批评;绝对不能做的做了,该打就得打。不打她怎么知道那是不能逾越的底线?
不要讲什么打孩子会留下心理阴影,没心理阴影怎么会长记性啊?矫情能出霸王,但绝对出不了心智的成熟。这世界上完全没有心理阴影的,恐怕只有苍蝇蚊子或者神仙和上帝。
儿时没有底线意识,长大就不可能有法制意识。儿时靠小聪明小伎俩讨赏,长大就会自欺欺人,甚至会欺诈和欺世盗名。
学前孩子的教育,底线意识一定比自信重要,因为底线难有也难守,而自信会随着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一定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孩子需要夸奖不错,但绝非毫无原则地一味夸奖。孩子需要自信也不错,但自信来自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长进,不是来自夸奖。农村人初进城,面对城里人通常不太自信。但过了一段时间,看穿了城里人那些表面精致生活背后的拮据和各种装,自信就开始有了。因为他们最终会发现,无论是勤奋还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他们丝毫不比城里人差,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比城里人更有钱,过得更好。财大才气粗,有知才不恐惧,无知才胆怯不是么?
无知的矫情,自私和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狂妄,那不是自信,恰恰是彻头彻尾的虚妄和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