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与孙膑,究竟哪个是“孙子”?

《孙子兵法》是享誉海外、家喻户晓的军事名著,其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都是琅琅上口的经典名句。作者孙武也因此被后世称为“兵圣”和“兵学鼻祖”。不过,孙武其人的真实性,从宋朝开始就一直受到怀疑。然而,随着20 世纪一件文物的出土,这个问题似乎变得“毋庸置疑”了。

1

孙武存在吗?后世文献写了啥?

关于孙武的故事,我们最熟悉的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记载: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这篇关于孙武最早的传记,提供的信息却非常简略。《孙子吴起列传》的“孙子”包括孙武、孙膑两代齐国人,但孙膑的事情详细,而孙武的事情简略。这篇传记大概只说一件事,就是孙武因《兵法》十三篇为吴王阖闾接见,然后为吴王练兵,杀死不听令的两个宠妃。最后吴王让孙武担任将军,之后阖闾“西破强楚”、吴王夫差“北威齐晋”,孙武都有参与的功劳。而孙膑则是孙武的后人。

如果以《史记》及更早的史料去检讨孙武的出生地、隐居地、归葬地,会发现有明显的“古史层累”过程。

实际上,《史记》关于孙武的记载非常简单,核心内容只有吴宫练兵一件事,其他的都来自后世发挥。然而,《史记》的成书距离春秋末年也长达约四百年,《孙子吴起列传》是否可靠?我们只能从春秋战国史料去寻找。

2

孙武不存在?原始文献缺乏记载

先秦文献中并无“孙武”其人的记载。

那么,既然《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一起从银雀山汉墓显现于世,是否能证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两部作品,孙武与孙膑是不同的两个人?其实,先秦文献流传并非这么简单。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只是整理者的区分,原始竹简上并没有书名,只有篇名。那么也可以视为一系列《孙子》著作。除了对应传世本《孙子兵法》的十三篇外,还有《吴问》《见吴王》等五篇佚文。而除了《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四篇确凿的《孙膑兵法》篇目外,其余各篇“孙子”并不能确定是谁。整理小组仅凭“内容书体都与银雀山汉墓所出孙武兵法佚篇不相类,所以可以肯定是孙膑兵法”,似乎过于武断。

实际上,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可以视为同一系列作品,也就是战国流传的和《吴子》齐名的《孙子》,其中“孙子”尚无孙武、孙膑之名。汉简《孙子兵法》说“燕之兴也,苏秦在齐”,表明在孙膑之后还经过整理。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即诸子之书并非成书一时一人。明代吴兴松筠馆主人指出“按《史记·列传》称武为膑之祖,膑之兵法传于后世云,则书殆传于膑,而本与武者欤”,认为《孙子兵法》为孙武、孙膑共同所著。

3

孙武为伍子胥:探求历史最大可能

《左传》记载伍子胥“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潜夫论》说“孙氏者,或王孙之班,或公孙之班也”,证明一部分孙氏来源确实是王孙氏。孙氏到齐国居住,世代相传武学,至孙膑因击败魏国而名声大噪。

伍子胥在《离骚》作“伍子”,而“武”“伍(五)”又可通假,如《墨子》“武观”在《国语》作“五观”,《尉缭子》的“武子”未尝不能说是伍子(胥),那么“孙武”的“武”名也有可能来源于“伍”氏。有人还怀疑孙膑是否存在,如郭必恒先生认为孙膑、庞涓都是传说虚构人物。这样一来就更复杂了,不过《战国策》也提到了“孙子”看《吕氏春秋·不二》更是直接说“孙膑贵势”,可见齐威王时应该还是有孙膑其人。当然,“膑”这个名字是与其受膑刑有关,并非此人真名。

至此,我们可以从史料中勾稽出《孙子兵法》的大致传承:《孙子兵法》肇始于吴国的伍子胥,之后经过后人齐国孙膑的发扬,再经过战国兵家后学的增补,遂有了《孙子》系列若干篇。吴孙子、齐孙子最初尚无其名,至战国末孙膑始有其名。到《史记》时,太史公根据传说,把吴孙子加上名字为孙武。西汉后期刘向父子整理《孙子》系列,将其分为《吴孙子》《齐孙子》;曹操将《吴孙子》十三篇摘出作注,是为今本《孙子兵法》前身。

笔者以为,相对于完全抹杀孙武存在,或者完全认可孙武存在,承认孙武的原型是伍子胥,反而可能更为折中合理。一方面,《左传》《国语》没有孙武其人记载;另一方面,《孙子兵法》《史记》又言之凿凿孙武存在。如果在春秋末年吴国大臣中找一个人对应孙武,那么伍子胥自然是当仁不让的唯一人选。孙武为伍子胥分化一说,尽管从古至今都算小众,但相对而言或许却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