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护的“滴滴”响、呼吸机的规律送气声、输液泵的滴答声……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佛山市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里,一个个患者的生命被各种管线维系着、各种线路监测着,有些患者的手腕还被柔软的束缚带固定,为了防止无意识的拔管行为。ICU外,家属的脸上交织着悲伤、焦灼与期待。
有人说,踏入这里的患者,一只脚已经迈向另一边,而医护的责任,就是拉住那些“时候未到”的人。
生命没有程序:ICU的生死时速
佛山市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四十张病床,年均收治超两千两百名重症患者,这里是医学的终极战场,收治着最棘手的病患,例如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重症感染、休克、多发伤、复合伤以及进行脑死亡供体维护、高危手术围术期监护等等。
图为:ICU医生为患者检查。
生命在此充满变数,无法像运行程序般按部就班,分秒之间,九死一生。病人的情况可能上一分钟尚可,下一分钟就遭遇断崖式崩溃。“所有病人我们都拼尽全力,各种能上的手段都上。”佛山市一医院重症麻醉党总支书记、重症医学科科主任周立新说道,与其他科室最显著的区别在于,ICU的运转核心是围绕威胁患者生命的指标预警为中心。它不仅是救治当下,更是预见病情的凶险走向,预判可能爆发的危机。简言之,ICU的使命在于从死亡边缘夺回生命,为后续治疗赢得可能。
技术,是守护生命的基石。体外膜肺氧合(ECMO)、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人工肝支持系统、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BIS神经监护、重症超声、俯卧位通气……尖端技术在此集结,成为对抗死神的利器。
这份实力也使佛山市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成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佛山市“十四五”高水平医学重点专科、重症医学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连续数年跻身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评出的国内最权威华南区专科声誉排行榜的重症医学科榜单,是华南区唯一一家上榜的地级市医院专科。
成为别人生命的“贵人”:超越现实的奇迹
“我们医生要常做‘贵人’。”这是周立新常对年轻医护人员的嘱托。在他看来,医护人员的成长,往往得益于一个又一个的“贵人”相助,也意味着他们拥有了成为他人生命“贵人”的机会,要尽可能地去帮助、救治和守护每一位需要他们的患者。
图为:周立新带领ICU团队讨论患者治疗方案。
周立新带领的ICU团队,始终在挑战医学极限,创造生命奇迹。早在2002年非典疫情肆虐之际,团队便成功救治世界首例SARS病人和其他6例重症SARS病人,创造了“无一例死亡、无一例交叉感染、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和无一例转院”的“四无”佳绩,在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树立了标杆;2006年,英雄民警吴主刚在执勤中遭重创,命悬一线。虽经手术复苏,却又陷入脑、循环、血液、肾等八大器官功能衰竭的绝境。面对近乎绝望的诊断,ICU团队没有放弃,展开了长达88天的生死守护,历经“生死大战”、“脑复苏大战”、创纪录的“人水大战”,最终将英雄从死亡边缘拉回,帮助其重返岗位。
挑战从未停止,奇迹持续上演。 2019年,ICU团队完成佛山首例儿童ECMO治疗,2020年初始的新冠肺炎患者抢救过程中,集中收治了佛山市13例全部重症、4例危重症患者,成功治愈所有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更是创下“6 秒 ECMO 换膜”中国速度,创造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ECMO治疗30天存活的“生命奇迹”……
据了解,目前佛山市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大于88%,远高全国三甲医院平均水平,整体临床水平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科室年均收治超两千两百名的重症患者,除了来自佛山本地,部分还是从肇庆、云浮等周边地区基层医院转诊而来的患者。这背后,是患者家属对佛山市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技术实力和高抢救成功率的坚定信任,他们选择将最亲的人托付于此,寻求生命的转机。
在生命的门口:推开一扇更人性的窗
ICU里的时间,最紧迫也最漫长,封闭环境滋生着孤独与恐惧,“ICU综合症”如影随形,常导致患者陷入精神错乱,其中最严重的是谵妄状态,患者可能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四肢挣扎。
因重症肺炎转入ICU的黄阿姨,便是被谵妄攫住的其中一人。清醒的间隙,她口中反复呢喃的,只有三个含糊却执拗的字:“转出去”。黄阿姨与鼻咽癌缠斗已逾三十载,病魔早已剥夺了她经口进食的能力,维系生命的是腹壁上的胃造瘘口。像黄阿姨这样的患者,对至亲情感支持的需求,比常人更加强烈。门内,她渴望亲人的情感慰藉;门外,家属的期望清晰而沉重:最好能在七到八天内离开ICU。
“转出去”——这既是病人混沌意识里最本能的呐喊,也成了ICU医疗团队为她量身定制的、最直白的治疗目标。然而,她的生命体征,尚未达到转出的安全阈值。希望并未断绝,一间特殊的过渡病房,一张允许家属探视的床位,便是通往普通病房的“中转站”。但前提是,黄阿姨必须积聚起足够的呼吸力量,挣脱呼吸机的束缚。
围绕这一核心,多学科协作机制启动,重症医学科医生联合呼吸治疗师、康复师制定动态方案。最终,黄阿姨成功转至过渡病房,精神状态也随之大大好转。
图为:ICU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精细护理。
黄阿姨的故事只是佛山市一医院ICU人性化医疗实践一个缩影,在这里,医护人员正尝试在流程化的医疗规程里,撬开一道更人性的缝隙。佛山市一医院ICU的夜晚,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总是灯火通明。当病情允许、无紧急操作时,医护人员会悄然调暗灯光,换取患者珍贵的睡眠。 翻身、拍背、细致入微的口腔清洁、及时的吸痰处理、严防压疮的精心照护等,护士和护工日复一日的这些“基础动作”,构成了维持生命体征之外,对患者身体最基本的维护。面对许多依赖呼吸机或因气管切开无法言语,只能翕动嘴唇的患者,医护人员甚至练就了读唇的本领,从微弱的唇形变化中解读需求。
此外,医护人员会与清醒的患者聊家长里短,为新冠肺炎患者陈姨举办生日庆祝,与康复患者郭先生对弈象棋,或者让他们写下ICU日记……这一切努力的背后,是佛山市一医院在全力挽救生命的同时,让那些被密集治疗“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患者的感受,被看见,被回应。
图为: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锻炼。
目前,ICU里的患者与亲人的沟通以视频探视为主,医生们也都明白,家人的沟通,是消解患者“孤独”的最佳方式。周立新表示,今年下半年,科室计划推进弹性探视制度,根据患者的清醒状态、治疗阶段,调整探视时间和方式。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团队也充分理解患者家庭对ICU治疗费用的关切,优先考虑疗效,同时兼顾费用合理性。对于像ECMO耗材、监护费等关键支出,团队会主动、细致地向家属解释构成,力求透明。“家属的担忧我们理解,害怕医生不尽心,其实医生比谁都希望患者好。”周立新说道,2025年上半年,重症医学科收到了锦旗20面,退还的12500元红包,也无声印证着这份初心。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团队同样倾注心力,将逝者容颜打理得妥妥帖帖,妥善处理创口等,尽可能满足家属要求,给予最后的关怀与温暖。
冷静的“局外人”:相信希望的力量
从事呼吸内科、重症医学临床工作39年里,周立新和他的团队创造奇迹的同时,也见过了太多人生百态。他见证过不惜一切代价、最终成功挽救亲人生命的案例,也见过太多“人财两空”的挣扎。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病情反复发作的患者,曾三次被送入ICU, 第一次抢救,家人卖掉了大女儿的嫁妆;第二次,二女儿的嫁妆也填了进去;当第三次复发时,家属找到周立新寻求建议。周立新坦诚相告,第一次治疗后患者维持了两年多,第二次治疗后只维持了一年多,第三次抢救效果可能更差,生存期或许不到一年,甚至只有半年。
面对生死,家属常陷入“理性休克期”,情感压倒了判断,此时,医生必须成为那个冷静的“局外人”。周立新相信希望的力量,“大家努力不一定创造奇迹,但创造奇迹一定是大家努力。”这是他常对家属说的话。
然而,当面对确无治愈希望的患者,他和团队会用循证数据说明残酷预后,在尊重家属情感的同时进行理性引导。周立新曾遇到家属坚持为多器官功能不可逆衰竭的患者持续ECMO治疗,最终,经过艰难沟通,家属接受了姑息治疗,避免了无谓的消耗。
ICU是比教堂聆听更多祈祷的地方,医护人员承受着巨大的情感冲击。周立新坦言,尤其对一些年轻患者的离世,他至今仍难以释怀。
在这道独特的生死闸门之后,数据是冰冷的,但守护的心是滚烫的;技术是理性的,但关怀的触角是有温度的;抉择是撕裂的,但对生命的敬畏始终是唯一的锚点。
凤凰网广东佛山频道 李佳佳
通讯员:林铭、吴剑
图片来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