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是省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时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于实现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安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高校理论战线工作者,既需要我们把握机遇、乘势而为,更期待我们深入思考、化茧成蝶。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伟大觉醒”重要论断的提出,提示全党同志必须不忘初心,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背景,尤其是全党全国解放思想的重大思想背景。
1978年,中国在经历了近二十年“左”的思想禁锢和经济衰退后,面对周边国家的迅速崛起和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大有身置其外的尴尬。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渡外。此时的中国再次面临了是否被开除球籍的严峻考验。具体国情决定主要矛盾和时代主题。中国要发展,要继续社会革命事业,必须清醒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将直接决定伟大社会革命的最高目标能否最终实现。正如邓小平所总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毛泽东逝世,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土地改革,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执政党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这种良好势头从1957年开始转变,出现了“左”的倾向。“反对资产阶级右派是必要的,但是搞过分了”。“左”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导致了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种盲目追求高速度和纯而又纯的生产关系的政治性运动,又带来了全国性的经济衰退,工农业减产,商品匮乏,以至于人民连温饱都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败。随后,党中央虽然采取了一些比较符合实际的政策、步骤和方法,但是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根除,1965年开始又开始重提党内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直到掀起“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想走到了极端,极左思潮泛滥。邓小平同志曾一语中的指出: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缺乏经验和参照的条件下,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更没有搞清楚。这是经历改革开放前二十年之久徘徊、震荡、偏移和纠错的循环往复中总结出来的问题症结所在。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奋斗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注定漫长,必然要经过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长期努力和充分积累。可以说,在没有发达的生产力,没有丰富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的素质没有大幅提升的前提下,空谈共产主义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要杜绝空想,就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客观面对中国正处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铁的事实,抓住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最终推向前进。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进行改革,改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政策,改一切与解决主要矛盾相抵触的方面,充分激发和释放社会的活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这个意义上“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更谈不上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有效的国家治理。“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正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为了更好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实现人类社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至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通过对历史问题艰难的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运动,经过大胆尝试和理论创新,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起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革命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