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近期的少林寺前主持释永信突然“翻车”, 恐怕许多人还没真正意识到,少林寺,这座承载了千年佛教文化与武术传承的古老庙宇,早已不再是一座供人参拜的寺院,而是产业覆盖全球、商业版图颠覆所有人认知的全球连锁企业!它悄悄蜕变成了一张铺向全球的商业网,更令人刷新三观的是,在释永信这位“商业天才”轰然倒塌的背后,映射出如今中国寺庙经济规模破千亿,产业涵盖文化、餐饮、医药等领域,控股18家企业的庞大商业版图,中间所蕴含的能量着实惊人。
遥想上世纪80年代,一个叫刘应成的少年,拜在已然破败的少林寺门下,彼时的千年古刹一片荒芜,只有9个老僧“镇寺”,经过这个少年励精图治的商业化救赎,少林寺从一个28亩旱地到全球分寺林立,每年海外收入超过1000万英镑、注册商标达700个,产业涵盖文化、餐饮、医药等领域,连海外收入都以千万英镑计——这哪里还是寺庙?分明是个玩转资本的“全球连锁巨头”。中间所蕴含的能量着实惊人。
千年古刹觉醒的商业意识
从一座破庙到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崛起,浓缩的是一个少年的逆袭剧本在现实中上演。
上世纪80年代的少林寺,说出来你可能不信:28亩旱地围着几座漏雨的殿宇,全寺就9个老僧守着青灯香火,连像样的斋饭都凑不齐。那时刚到寺里的刘应成(后来的释永信),大概也没料到自己会成改写历史的人。
谁能想到,这个曾尝过穷滋味的少年,后来竟把破庙盘活成了“印钞机”?他像个天生的操盘手:先给少林寺穿上“品牌外衣”,700个商标从文化教育盖到珠宝服饰,连“少林素饼”、“禅茶”都成了注册商标;再带着武僧团巡演世界,每年200多场巡演场场爆满,把“少林功夫”这张牌打成了硬通货。
如今再看,当年的荒芜早成了传说:50多个海外“少林文化中心”里,洋人跟着师傅扎马步、练推手,光会员费每年就揣进300万美元;“少林主题餐厅”开在纽约街头,“禅意瑜伽馆”挤爆东京写字楼,连品牌授权费都能轻松滚出千万美元。这哪是弘法?分明是把千年香火,熬成了一锅滚烫的商业浓汤。
寺庙不念经,改学“赚钱经”?
老辈人总说,寺庙的钱该是香客自愿的功德,是游客虔诚的门票,是信众托办法事的心意。可少林寺偏不按常理出牌。
它早早架起了官网,比很多企业都先摸到互联网的门;武僧团巡演时,台下观众举着荧光棒欢呼,活像看一场顶流演唱会,单场收入从10万到50万美元不等;更绝的是直播带货,镜头前武僧耍着枪棒,屏幕下“功德打赏”刷个不停,千万粉丝捧着,这流量变现的本事,连网红都得叫声“师傅”。
有人算过账:光河南登封的游客,每年就能给少林寺塞来数亿收入;4.52亿拍下的地块要盖五星级酒店,澳大利亚的“少林村”连高尔夫球场都配好了,预计年入6.2亿;更别提那些明码标价的“高香”——普通香客20块钱请一炷,有钱人花10万才能求来“头香”,连景区商铺租金都炒成了天价。
当信仰成了生意,崩塌是迟早的事
尽管在众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少林寺是一个佛家圣地,是一个文化和信仰的载体,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商业化侵蚀,关于少林寺可能上市的传闻可谓是此起彼伏,一直从未间断。可钱赚得越多,味道好像越不对。
有人说,现在的少林寺像个上市公司:财报里写着海外收入、资产估值,却少见“慈悲”、“清净”的字眼;香客进门先被推销高价纪念品,想求个心安,得先过“花钱关”;连“开光”都成了拍卖品,佛珠、玉佩按价码论“灵性”,这哪是修行?分明是把信仰拆成了明码标价的零件。
过度商业化的烙印,早就刻进了少林的骨子里。当“少林”二字从文化符号变成赚钱工具,当武僧的拳脚功夫更多为票房服务,当古刹的钟声里混进了算盘声,崩塌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如今再看这座1400岁的古刹,人们不再只想起达摩面壁、十三棍僧,更多人会问:那个曾经代表禅意与功夫的少林寺,还能找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