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观点面对面:楚人黄立平

观点地产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

观点地产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一首流传千年的唐诗《黄鹤楼》,里面还有现如今能在武汉看到的不少地名,黄鹤楼、晴川阁、鹦鹉洲、汉阳……这背后,承载着武汉数千年来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代,这里属于“楚国”。鼎盛之时,楚人自立为王,和周天子分庭抗礼。此后,荆楚大地慢慢形成了有别于中原的文化,也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湖北人,中电光谷董事长黄立平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爱思考、善言语的特点,这可能和他第一份工作是留校担任大学辅导员有一定的关系。

采访是在黄立平办公室旁边的书房里进行,书房面积不算小,差不多50平米左右,四面墙都是从天花板到地板的书柜,分门别类放满了各种书籍。

沿着墙边静静走上一圈,哲学、心理学、美学、建筑艺术以及历史方面的书占据了不少空间,和房地产相关的书反而并不算多。

书房中间,一张可以容纳10余人相对而坐的长桌,浅黄花梨色,周边放着10多把明式圈椅。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有专人管理,平时公司员工开放,如果想借书阅读,只需登记一下即可。

惟楚有才

“我每天一定会花两个小时读书,有时在这里,也可能是在家看。”黄立平穿着白底细黑条纹的POLO衫,从书房与办公室相连的另一扇门推门而进。

“最近几天在看公共艺术方面的理论和一些在全球若干城市的实践。”在这样一个场所进行采访,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从读书开启。

楚人重文,被称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的“楚辞”便诞生于此,楚辞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荆楚大地上,对文化的学习和重视古已有之。往近了说,现代的武汉在高等教育方面也是表现突出。

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个上市公司领导人有着阅读的习惯,并在公司办公室旁开辟了一个不小的书房,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海经商之前,黄立平曾经还是一位大学辅导员,创办过杂志,当过主编。

这段往事已经被很多人知晓。

1983年,当时22岁的黄立平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即现在的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留校担任辅导员。第二年,他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就读政治系研究生。

毕业之后,黄立平做过政工干部,当过教师,搞过科研。1988年,黄立平与谢圣明等创办了湖北省青年心理研究所,并面向社会公开出版发行《青年心理咨询》杂志,由黄立平担任主编。

据悉,该杂志是全国第一份公开发行的青年心理类杂志,还曾被誉为“十年内最畅销”的刊物之一。

为什么会对公共艺术方面的内容感兴趣?黄立平给出了回答。

“文创产业,包括城市更新是我现在比较关心的问题。”一方面,因为有很多这类的项目找到了中电光谷,但公司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经验;另一方面,黄立平认为,传统的房地产模式以及产业地产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寻找新的、更适合未来城市建设所需的产业地产模式。

用创意、文化赋予城市新的动能,激活城市的活力,在黄立平看来,是一条可以借鉴、值得探索的道路。

这个方式的源头在纽约,黄立平带领我们追根溯源。

“没有人能够理解我为什么对当代艺术会感兴趣,其实我想用当代艺术的方法来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要营造有吸引力的空间环境和适合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必须有艺术的眼光,所以去年我们提出口号,叫做让艺术为产业发展赋能。”

据黄立平透露,目前中电光谷有30多个产业项目,其中只有1个文创产业园项目,即目前集团办公所在的武汉创意天地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武汉创意天地于2009年12月11日在洪山区野芷湖畔开工,该项目占地面积近300亩,规划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是国内新建规模最大、以创意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主题产业园区。

除了一般产业园会有的办公空间外,武汉创意天地还围绕文创主题,在项目中建设了美术馆、实验剧场、创意市集、艺术家工作室、动漫生产车间、雕塑博物馆等内容。

对于这个唯一运营的创意产业园,黄立平颇为满意,称许多知名美术大师都在这个设立了工作室,并一再推荐要去美术馆好好逛逛。

像这样的文创项目,黄立平认为是公司未来很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具体而言,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网络信息产业占公司项目一大半比重,信息服务大概占到30%左右,未来有可能把文创在园区逐步增加到20%。

“我不是开发商”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领导人,黄立平却不太关心自己公司的股价。

2014年3月,当时的光谷联合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彼时有媒体将这家公司称为“市场化产业园第一股”。

然而,第一股的股价表现颇让人意外。

按观点地产新媒体此前报道,光谷联合的招股价为0.83港元,挂牌当日开市股价报0.79港元,而后,公司的股价基本没有超过此价位。

最高点是2016年2月29日,股价为0.755港元,最低点为今年2月28日,仅0.475港元,近段时间股价有所上涨,为0.6港元左右。

黄立平看来,这是因为香港资本市场对公司的认知不正确。

“我看冯小刚拍的一部电影印象很深,那部电影叫《我不是潘金莲》,我忍不住想说‘我不是开发商’,不要老用开发商来理解我们。”

黄立平回忆起2014年的上市过程,用了“糊里糊涂”四个字来总结。

光谷联合的上市开始于一次考察后的玩笑话:2013年7月,当时主管金融方面的湖北副省长,带着几家湖北企业一起去香港考察学习,结束之际,大家玩笑称,作为考察学习的结果,应该把一两家企业到香港做上市。

本以为只是一时戏言,没想到回到武汉后,政府方面开始过问此事,知名投资银行法巴也找上门来,黄立平只得叫人跟进处理,开始准备材料,没想到材料很快就通过了。

“叫我去路演的时候,我才觉得这件事成真了。”后来,黄立平觉得大家为此事辛苦了那么久,总不能没个结果,于是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不惜降低招股价,也要完成港股上市。

虽然最后还是顺利挂牌,但黄立平对香港资本市场的印象并不太好,尤其是来降价了还得不到资本市场认可,更是让黄立平有些“耿耿于怀”。

“香港一上市就让我们受到打击,然后我就不愿意去关心股价、市值管理这些事了。”

这句有些像小孩子赌气的话,却也表现出黄立平率直的一面。

“考虑过估值过低干脆退市吗?”

“没有。”

“所以股价低就低,您也不太关注?”

“对!”

黄立平毫不讳言,表示退市太丢人了,自己可以接受股价被低估。

不能接受的还有路演这件事,已经对路演非常厌倦的黄立平,并不准备再去资本市场讲一个新的故事重新吸引投资者。他觉得重复讲很烦,关键的是别人也还未必能理解。

即使不太关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黄立平还是在为公司未来发展积极谋出路。

上市后第二年年末,光谷联合宣布以7亿元收购中电科技100%股权,将按每股0.8港元发行代价股份支付,占光谷联合截至公告日期已发行股本约26.5%。

完成后,中电控股将在25.5亿股光谷联合股份中拥有权益,占光谷联合配售股份扩大后的已发行股本约31.9%。这也意味着,中电控股将成为光谷联合的控股股东。

资料显示,中电控股的最终控股股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最大的国有综合性IT企业集团。中电控股主要从事设计及销售集成电路芯片,以及开发及管理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已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第一大股东更替完成后,公司也于2016年更名为中电光谷。

作为创始人,要将第一大股东的位置让出来并不容易。黄立平笑了一下,说“那种情结可能大多数人都有,当然我也有”。

不过,黄立平表示自己并没有做太久的思想斗争,因为要从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个人的虚荣的角度。

中电光谷再创业

在此前的诸多报道中,黄立平身上有一个明显的标签,创业者。

自毕业之后,黄立平一共有四次创业的经历,而且每一次都是在全新的行业。

1988年,黄立平与谢圣明创办了湖北省青年心理研究所,并同时面向社会公开出版发行《青年心理咨询》杂志。

1993年,又开始新的一次创业,这一次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卟啉铁生产补血剂,生产的保健品名为“红桃K”,后来成立了红桃K集团。

1997年,黄立平收购濒临倒闭的港资企业南宝物业,尝试进入地产开发领域。

2008年,黄立平创办光谷联合,决心把主题产业园作为主营业务,并逐渐退出住宅开发领域。

大部分人的一生中,创业一次都不一定会成功,像黄立平这样成功创业四次的经历更是罕有。

当我们询问是否有再一次创业想法的时候,已近花甲之年的黄立平没有丝毫犹豫,称自己创业的精神并没有改变,但未来会在中电光谷这个平台上创业,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去一个全新的行业。

看起来,关于创业这件事,黄立平仍有热情。

其实,湖北人在创业这件事上颇有一定渊源。

现在很多时候用来形容创业艰难的成语“筚路蓝缕”,就是出于前秦楚国。《史记·楚世家》上写:“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管子》记载的“士、农、工、商”,代表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地位高低,其中商人敬陪末座,反映了崇尚农业而抑制商业的传统;楚国地区恰恰相反,商人的社会地位跃居首位,因此自古以来,楚人也非常看重商业。

即便到了现代,武汉也出现也许多著名实业家或企业家。

比如房地产界比较熟悉的九龙仓前主席、世界船王包玉刚,祖籍宁波,但自祖父开始都是在汉口开鞋店的,他本人则在汉口上中学,后来还在汉口胜利饭店的安利洋行工作过。

因此,湖北人血脉里的商业因子在黄立平身上得到了极大的体现,而他看起来也并不像已近花甲之年,仍十分有活力。

黄立平表示,自己并不认为这个时代已经结束,而且也看到了很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只是在“寻找一切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环境,去把这个事业推成一个真正被公认的事业”,黄立平说,这是他现在真正想做的。

“在中电光谷的基础上创立更多新的公司,然后把这些创新资源嫁接到更大的资源当中,从而推动公司的持续增长。”

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全新的行业再创业?黄立平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聊到引入中国电子做第一大股东时,黄立平曾表示,他认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重要的支柱就是电子信息产业;中国电子是必须依托的资源。

所以,已经身处未来数字经济的支柱之中,又怎么会舍近求远去其他行业?每次创业都踩对了时代风口的黄立平,显然对此深具信心。

作为一个资深创业人士,黄立平对年轻的创业者们却是意外地谦虚,他轻轻摩挲了一下手边的水杯,表示所有上一辈对下一辈的忠告基本都是徒劳。

“我只是坚信下一代比我们强。一代人需要真正相信下一代人。”

以下为观点地产新媒体对中电光谷董事长黄立平先生的采访整理: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有这么大一个书房,最近在看什么书?

黄立平:最近几天在看公共艺术方面的理论和一些在全球若干城市的实践。文创产业发展,包括城市更新是我现在比较关心的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有好几个地方政府来找到我做城市更新项目,但我们还不是太有经验。当然我看过世界上很多项目,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的,也有香港的。

香港可以说是多次更新,从二战后、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乃至到现在,对历史古迹非常重视,这一切几乎都走的是纽约、伦敦路线。

纽约的城市活力在哪儿?在于创意、在于新文化,要用新的文化、用创意的工作去为城市赋予新的动能,这种方式我觉得中国也将要面对,现在其实已经开始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出现了。

过去我们有过不少这样的实践,比如北京的798、上海的M50、广州的红专厂等,但它们都是被动的,都是因为那个地方租金便宜,做文创的人喜欢租金便宜的地方,哪怕环境比较差。

有些是原来的功能已经不需要了,新的功能还不知道是什么的时候,这些做艺术、做文创的人重新定义了这些地方。

2000年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全球创意城市联盟,我当时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就是因为创意城市联盟的一些主张,我觉得可以做新的尝试。当然我们做的是一个新的项目,不是更新的项目,但看到的是这样的需求和趋势。

差不多从2015年开始,我有这样一个判断,就是大规模城市建设,包括功能建设在主要城市里面已经完成了,比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甚至是一些规模大一点、人口100万以上的地级市。我们已经城市化30多年了,城市发展、产业发展方向是什么?应该探索什么样的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在哪里?

如果用过去那种房地产开发方式,或者产业地产的方式来参与城市建设,并且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在后城市化时代,在服务产业的过程中仍然用这样的方式,很可能是南辕北辙的事,。

在新的时代,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基本完成以后,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路?这是我们从上市以后就面临的课题。

最早的挑战在于,我们起初对此并不自觉。我们很偶然地上市了,上市以后并不像过去想象的那样,资本市场对我们这样的企业、对这种业务模式能认同,他们仍然把我们看作是房地产企业,其实我们自己觉得不是。

我们就得问,为什么别人会这样认为?不能说有一批人做这个业务的人就不是,交易结构、收入结构、利润结构、价值链究竟跟房地产模式的区别在哪里?其实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当然,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前提必须是要对整个经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想清楚。无论怎么讲,产业地产是为产业服务的,不能脱离这样的本质,它是以房地产的方式为产业服务,房地产本身的方式是否也应该有变化?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如何为新的产业服务?如何去推动房地产本身的经营方式创新?对我们来讲两个问题同时存在,如果不能够把握好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的方向,就不可能准确地为目标客户服务。如果不能够找到一种新的房地产模式,也不可能更好地用房地产模式来为这些目标客户服务。

我们这几年就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所做的一切选择、一切决策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来的。应该说,经过4年左右的努力,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本目标实现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引入中国电子作为大股东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吗?中国电子进来之后主要的支持或者贡献会体现在哪方面?

黄立平:当然是。

还是回到问题的核心,如何去寻找这个时代城市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为什么用房地产的方式来做这样一件事情是有缺陷的?当然房地产主要的住宅市场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只是变化的动力没有那么大。

十九大把这件事情从政治高度说明白了,也就是整个国家的经济是从高速增长要走向高质量发展。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宏观上可控、微观上有活力;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整个经济增长可持续。这应该是比较系统的一个表达。

因为产业地产跟城市发展有关系,是用地产的方式在服务,所以我们就得看过去的城市是怎么发展的,城市跟产业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城市跟产业的关系所决定的城市经济又是怎么样的。

这个结构脱离不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驱动力在于土地金融,前提是土地具有金融价值了以后,政府可以将土地变成放大信贷的工具,开发商拿到地就可以抵押贷款,个人买了房就可以拿资产去抵押贷款,所以最终都是跟金融服务有关。

金融在过去几十年发展得非常快,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土地是公有的,政府可以代表国家来动用土地,然后划一个红线,可以拿到银行去抵押。所以金融作用是提前的,在没有确权的时候就有权了,这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动力。

这个动力的副作用就是地价不断地涨,地方政府把土地收益当做经济发展的最大的资金来源。当然,我们现在提发展高质量,就不能完全靠土地收益来推动地方的发展。

房价不断上涨带来的问题就非常大,第一个问题是金融风险增大,第二个问题是产业成本提高。那产业竞争力就会有问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系统金融风险就可能会积累,可能会出现对经济很大的伤害。

当然,房地产的金融属性也不可能很快消除,我们的目标是体现住宅“住”的功能,而不是金融的功能,但现在已经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调整、消化、解决。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房地产肯定要变革。当然,产业地产应该是首先变革,应该提前体现出综合性的敏感。

未来的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动力在哪里?什么样的产业是有更大的影响力,或者有关键性作用?我认为还是电子信息产业,在中国的所有产业中,它是最具有带动性的。

因为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信息化也是智能化的基础,中国的工业要经过三化融合,走向智能化,首先必须要有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基础。所以我觉得跟中国电子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整体的产业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性作用的认识。

中国电子的战略,也是希望把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中国电子作为网络信息产业国家队的作用更好地发挥,能够发挥中央企业的带动作用。

中国电子有一个理念,就是中央企业带动大中小微企业联合创新。正好跟我们的产业园作为一个载体、一个平台,整合中小微企业的战略结合到一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的必然。我们选了这样一个目标,中国电子有这样一个战略,大家一拍即合。

对我个人来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我们必须进入到这个产业的内核中认知这个产业,进而认知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如果认知停留在表皮,服务这个产业是服务不好的,一定要有命运的共同性,有这样的选择和基础,能够知道这个产业发展的真正问题在哪里,包括这个产业发展对什么地方有可能,对什么地方没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

只有深入进去了才能够有深刻的认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光谷联合来讲,加入中国电子,或者引入中国电子,是深化对产业认识,站到新的发展高度上的一个战略性选择。

观点地产新媒体:光谷联合是您一手打造出来的,中国电子进入了之后您个人退居到第二大股东,当时有没有觉得很不舍?

黄立平:你所说的那种情结,可能大多数人都有,当然我也有。

观点地产新媒体:有斗争过吗?

黄立平:我没有太多的斗争,当然有过思考,但这里面仍然是理性的选择,不是情感的选择。之所以觉得有冲突往往是情感上有冲突,理性上没有什么冲突

刚才讲了,我们走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口,要继续走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必然的。对我来讲,要把这个企业推到更高的高度必须做这种选择。

既然是必须要做的选择,这是一个事业选择,不是我个人的选择。我个人是这个事业的带领者,就更得有理性,更得为实现这个目标去做出努力。

观点地产新媒体:中电光谷现在做的也是类似文创类的产业园,未来会不会在做城市更新过程中,把这些也带入进去做后期的运营?

黄立平:这件事是我现在在研究的。我们在武汉的创意天地这个项目,目前作为文创园,在国内也是规模比较大的,但我们也只有这一个。

之所以现在研究,是因为我们既取得了经验,也觉得未来有普遍的需要,所以我们把这个事放在比较有战略意义的层面上来看待,但跟我们过去所做的工作来比,还是很小的部分。

我们现在的30多个产业园,只有一个是文创产业园。不过从结构上我有一个预判,文创未来会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增长点。

过去几年,我们涉及到已有的产业园类型基本分三大类,第一类是以研发为主,第二类是以信息服务为主,第三类是以制造为主。以研发为主的产业园如何跟写字楼区别?以信息服务为主的产业园如何与以贸易、金融服务为主的写字楼区别?这是我们要正确地把握产业园本质比较重要的内容。

我认为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过去写字楼是舶来品,我们讲的写字楼是从香港学来的,香港可能是从英国来的概念,写字楼指的是金融、贸易、中介服务为主的一种工作环境,或者为这些工作者提供的城市空间,这样的场所主要都在城市中心,过去所讲的金融、贸易、中介服务,基本是工业时代的特征。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进入到移动互联网走向物联网的时代,今天看过去十多年的演变,变化还是非常大的。

我可以比较具体地讲产业园和写字楼区别在哪儿,但我觉得市场中大部分的人是不去甄别这种区别的,因此产业地产的出发点是什么可能就千差万别,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能都看不出区别。

比如选一块地建好房子之后,要不就是拿出去卖,在地产的逻辑中我们只能看这两个地段的区别在哪儿,但结果往往是差不多的,所以仍然是地产方式来解决一切问题。

香港资本市场把这种公司都叫做内房股,我觉得人家也没叫错,反正是提供房子的,也没告诉我你有什么新的办法。

要不就是拿出去租,内地对租赁式物业、投资性物业也是跟香港人学的,香港人舍不得把房子卖了,因为地方小所以愿意拿在手上等房子升值。其实如果房产全部是用银行借款买来的,租金能覆盖利息是不容易的,至少过去香港人算账是这么算的。

为什么李嘉诚要把内地的物业处理掉?是因为他已经不能覆盖资本的成本了,他这时候觉得有风险了,这就是纯粹地产的思维在考虑问题。

我们怎么考虑问题呢?我们考虑的是,服务的对象不是传统的贸易公司,不是传统的金融服务公司,也不是传统的中介服务商。我们现在园区里面这样的企业很少,占的比例不到5%,是因为这些地方产业发展了需要这些人来配套,他们才来了。我们需要面对的是新产业、新科技、新业态,归纳起来讲是新动能。

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新动能?如果想不明白,那规划、建设的物业怎么能说是为新动能在服务呢?所以这就需要逻辑上完全的改变。

过去房地产找的是普遍规律,这个城市的CBD和那个城市的CBD都一样,所以找建筑师设计就行了,开发商不动脑筋,只需要把金融的事想明白,销售的事情都可以委托别人。找到一块地,只要把钱找来了,甚至可以完全委托别人来做建设管理服务,所以不需要更多的能力。

当然慢慢围绕这一点大家开始建立能力,因为做的事多了,得有团队管,开始建立管理的能力,建立服务的能力,但是总体上对需求的理解基本是一样的。

产业园能这样吗?不能。当然要悟出这里面的真谛,是必须要有多个项目的经验、多个城市的经验才悟得出来,没有人教会我们。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像中国这样发生产业和城市的变迁。

在19世纪末有一门学问叫工业经济学,中国社科院现在还有工业经济研究所,是研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结合的一种应用学科,这门学科在早期就研究过城市经济和产业的关系,比如说发展什么样的经济规模,什么样的制造业规模需要多少土地。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里面,尤其是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候,一般要用工业经济学的理论。

但是在三化融合以后的经济发展,这种理论已经不灵了。发展新科技的新人群,他们不满足于城市中心写字楼所提供的环境,这跟他们要的环境是不一样的。现在看华为在各地的研究所,看具有创新气质的园区,都跟写字楼不一样,尤其是这些企业自己建设的项目。

苹果的总部、谷歌的总部、Facebook的总部,都不是那种传统的写字楼,他们要更开放,要有更多的交流空间,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谷歌的员工要攀岩、要滑滑板,香港的那种写字楼里没有办法提供。

香港层高3米3就可以做写字楼,但这些公司的层高要4.5米-5米,要空间的体验感比较好,相关的人群要能交流,这是我们过去的经验不能覆盖的地方。

当然,大量的科技巨头可以自己去找地方建房子,今天在中国不仅是华为,包括腾讯、阿里、百度都自己可以建很好的园区,因为他们有对自己文化的坚持和传播的追求。

中小企业怎么办?其实我们一直要做的,就是给中小微企业营造有利于他们创业、创新、发展的空间,所以这就跟做写字楼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要理解客户的复杂性,要理解他们发展需求的结构性要求,才能把最早的一件事想明白,怎么做规划。看起来有的地方是大同小异的,但真正懂行的,真正能够理解的就知道,两者之间的生态、环境、气质是有很大差别的。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什么呢?城市之间是有差异的,适合上海、深圳、香港的,未必适合武汉,适合武汉的,未必适合西安、温州、重庆。所以怎么根据城市某一个区域的独特地缘文化,有针对性地提供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空间服务形态,这是需要有方法的。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词悟出来一个园区的哲学,叫“一城一法”,一个城市用一个方法。

观点地产新媒体:产业项目难度比较高,复杂性也比较大的,人才问题怎么解决?您如何培养产业地产需要的人才?

黄立平:首先我们现在就是一个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学校,通过一个项目可以带出几个人,最早做一个项目的时候出来一批人,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第三轮到第四轮,大家都是同学。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可能我比较用功,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就变成老师了,当然不是因为我是领导,关键是能否看到问题的本质。

如果不能够不断地去接受新的事物,并且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的时候往往一筹莫展,因为太复杂了。其实一般都有某种规律,把规律认识透就很容易在这个领域成为专家。

但我们这里没有专家,我起初是主张专业化的,后来发现全是专家了以后往往最容易有偏见。站在一个专业立场想问题是不行的,现在必须要站在综合的立场想问题。真正的专家做事的时候往往不会错到哪儿去,但是整体判断错了,后面根本没有机会改。

我觉得我们这个方法论的传承,过去是靠共同的讨论,靠内部的工作会议,大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综合外部的各种资源向客户学习。

我们在公司内部一直比较倡导向客户学习,所以我们面对客户的这些部门,往往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认识会更深,如果一个服务提供者总是认为自己说的是对的,那就错过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我觉得这一点我们是做得好的。

对我来讲,我希望能够有一个思想格局,这个格局是能够包含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能够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所有努力的结果就是得在这个格局上,不能在这个格局下。所以我很多年前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杂家,我的学习是没有边界的,对所有的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都感兴趣。

没有人能够理解我为什么对当代艺术会感兴趣,其实我想用当代艺术的方法来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我需要这样的方法,它是有效的。我们要营造有吸引力的空间环境和适合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必须得有艺术的眼光,所以去年我们提一个口号,叫做要让艺术为产业发展去赋能。

没有知识是没有联系的,我们强调没有边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长处,但到了我们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中来,面对工作所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向不同的人借鉴、学习,就可能变得更有综合性。更有综合性的时候,就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现在希望是这样的一种企业文化,我们叫做创新文化,但这个创新文化的本质体现的是无边界的学习,综合性的思考问题。

所以在企业战略上,我们叫“一平台、两方法论”,一平台就是产业资源共享平台。两方法论:一是系统规划方法论,用这个方法论武装起来面对所有规划的问题;二是综合运营的方法论,只有综合的解决问题才有创造性。所以我们鼓励大家跨边界的组织、跨领域的学习,跨边界的展开工作。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在这期间有过自我学习、自我摸索的代价吗?或者有什么弯路印象比较深刻的?

黄立平:如果走了非常深刻的弯路,可能现在就不在了。各种主管的误判还是不少。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多元化发展转型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产业地产,对于这个,您有什么建议可以分享吗?

黄立平:我觉得加入进来最好的方法是合作。

现在有好多企业找我们合作,合作的动机是因为想拿住宅地,但政府要求承担产业发展的义务,他们驾驭不了这样的业务,就要找一个专业公司来,这样的项目现在我们遇到很多,我们也很乐意去帮忙。

我们的优势在哪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台,这也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构建一个能共享的产业资源平台,可以为无限多的区域项目提供服务。

比如只要这个地方的生态适宜,平台上的资源都可以往这里导入,企业也可以把这里作为一个选择的目标地组织起来。更多企业参加,这个平台就更强大,因此叫共享平台。

我们未来希望经营好这个平台,能为更多的企业和项目服务。其实我们很重要的客户,就是过去擅长做住宅的开发商,这是我第一个建议。

第二个建议,如果他们要自己做,我相信肯定会有一些企业能够成功,但需要时间。当然有一些企业认识深刻以后会放弃,觉得不适合做这个事。

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经过一两个项目或者更多项目的挫折,他们就放弃了。我觉得这都很正常,最好的方式还是发挥自己的长处。

观点地产新媒体:中电光谷30个项目里面,轻资产模式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黄立平:可以看一个具体的经营数字,在2014年的时候,也就是上市那一年的运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是9%,去年占到了45%,未来的目标是到70%。

观点地产新媒体:未来的时间点是?

黄立平:2020年,去年我们编制了2019-2022的新增长规划,这个规划的目标就是到2022年运营收入要到70%,开发收入占30%,这是我们的结构性目标。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对合作企业有什么挑选的标准吗?

黄立平:不挑选企业,只看这个问题我们能不能解决,如果有的问题解决不了,比如地拿得很贵,要建的项目市场完全没办法跟需求匹配,这个我们就说请另请高明。

观点地产新媒体:公司的项目好像并没有住宅部分,是所有的园区都不做吗?背后有什么原因?

黄立平:我们现在不做住宅。这是我们的原则。我们不做通过住宅的盈利来填补产业园这种模式。

我们一切围绕实现产业聚集的目标,追求的是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因为今天已经不是区域竞争力,任何一种产业都是全球竞争力,没有这个竞争力就做不了。我们希望进入到园区能够有政策引导,进入这个园区的企业又是地方需要的战略性企业,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配套,就不可能有这种竞争力。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的产业地产运营逻辑和我们之前了解的产业地产逻辑不太一样。

黄立平:所以我们经常有一种感觉,我看冯小刚拍的一部电影感触较深,那部电影叫《我不是潘金莲》。借用剧中的一句话:“我不是开发商”。不能用开发商来理解我们。

观点地产新媒体:作为上市公司,公司的股价一直不是太高,是不是您对股价也不太满意?觉得投资者不了解您的运营逻辑?

黄立平:我们上市比较偶然,法巴来动员我们上市的时候,离去路演就只有半年。尽管我们原来就是红筹架构,但对香港资本市场却缺乏了解,本来按我这个性格,对一个事情缺乏深入了解是不会做的,但上市这件事居然阴差阳错就做了。

开始的时候好像不像是真的,我在2013年7月份随分管金融的副省长去香港考察,考察完了说得有个成果,要不要搞一家企业上市,当时就说这个任务就由我来承担了,我起初也只是开玩笑。

回来以后他们就开始过问这个事了,法巴来找我们,于是稀里糊涂就开始做,然后材料也通过了。叫我去路演的时候,我才觉得这件事变成真的了。

离上市前一周的时候决定要降价,因为已经在那里忙活了一个月了,我说这事总不能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就硬着头皮往前走。

我说你们觉得能怎么发得出去就怎么降,最后就降到一个很低的价,没想到这个价到市场还不认可。

香港一上市就让我受到打击,然后我就不愿意去关心股价和市值管理的事。

第二是我觉得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既然明白自己要怎么干,就自己坚持干就好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有考虑过退市吗?

黄立平:没有。

观点地产新媒体:反正股价低就低,您也不太关注?

黄立平:对。

观点地产新媒体:不考虑重新去讲一个好的故事打动投资者?

黄立平:我觉得这个故事是由别人去讲的,不是我去讲的,我已经对路演比较厌倦了,重复多遍很烦人。

我们原来有上市的想法,只是还没准备好就被架上去了,因为过去我们的收入还是以开发业务为主的。上市以后我也检讨,觉得一定要去房地产化,否则这件事在香港肯定是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

要么就退市,但退市很丢人,我可以接受股价低,但不能接受退市。

香港资本市场给我两个印象,第一个印象是水很深,我不知道这个水究竟是什么样的,跟股价有关系的事我判断不了。A股我能判断一点,香港判断不了。第二是按照香港投资者的愿望,我们持续分红。但公司该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如果觉得股价比较低你不买,我买。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四次创业,之前也说过自己一直都是在创业的路上,所以您还有这个想法吗?会继续新的创业吗?

黄立平:前面四次创业可以说都是创办了新的企业,我觉得精神没变,但是现在我不会想到离开中电光谷的框架去创新的企业。会在这个体系中做开创性的工作,当然会创办若干新的企业。

对我来讲,中电光谷是非常重要的事业目标,我在乎的是在这个方向上能达到什么高度。我觉得我看得见并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没有感觉到好像我们的时代结束了。

我只是寻找一切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环境,去把这个事业推成一个真正被公认的事业,这是我现在的心情。

其实创办光谷联合以来,我们已经做了不少事,我觉得未来也会陆续地表达这些事的意义。

我们现在的四年规划也有非常宏伟的目标,我相信现在构成的股权投资跟园区的空间结合,未来可能会走出一条新路。

这四年我们的基金规模有几十个亿,但实际投下去的钱也就2个多亿,但是现在根据再融资价格的计算,实现的溢价已经有1倍多了。而且30个项目里面,未来连续有再融资能力的项目不少,这也是我们构建培育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我们现在构建的是三位一体,就是产业空间的开发能力、综合运营能力和股权投资能力。这么一个结构要能够真正产生独特价值在于相互关联,形成动态的有机体系,相互之间发生生动的关系非常重要。我们正处在构建相互关系的这个阶段。任何一个点一旦带来整体效应,就可能会带来战略性的意义。

我非常欣慰的是我们已经能够广泛调动社会资本,我们只是用了有限的引导资金,就形成了多支基金的管理能力。这对构建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都非常有价值,未来还会不断证明这种综合能力的重要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未来我们还要创立更多的新公司。

观点地产新媒体:就是围绕着中电光谷,您还会有很多的事情?

黄立平:有很多可以做的,比如前几年大家都不是太理解我们做美术馆的意义在哪儿,现在我们就构成了能够综合艺术资源的能力,未来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觉得有很多的可能性。

比如城市的公共空间要创新、要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已经有一些地方邀请我们了,所以有可能我们去运营更多类似这样的项目,就有可能把聚集文创产业的能力延伸到城市更多可能性的地方,我非常看重其中的商机。

我们第一代园区叫软件园,后来延伸到信息港,总体也就是电子信息产业、网络信息产业,这占现在的一大半;信息服务大概也占到30%左右,剩下的就是涉及到制造的。

未来有可能把文创在园区逐步增加到20%-30%,它的成长潜力更大,因为每个城市都需要用文创成为发展的新动能,这是纽约一百多年的持续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如果我们既有各种产业的资源,又能在文创上具有解决方案的能力,未来可以干得事情非常多。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作为资深的创业者,对现在创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呢?

黄立平:首先,上一辈对下一辈的忠告基本上都是徒劳的,因为时代不一样,我坚信下一代比我们强。我们的经验对于他们未必有力量。我们这一代人最需要的观念就是相信下一代人。

另外从政府的角度想问题,只需要做好用公共财力,营造好的创业环境,提供更加便捷的创业公共服务环境。

当然更多的时候,应该是让能够提供创业服务的企业去思考,不能因为他们可能创业失败,现在就劝他们说别冒这个险,其实这么劝也没有用,因为从他们的角度看可能别无选择。创业就是一种就业的方式。如果有别的选择,这个建议才有意义。

所以我觉得,这一代的年轻人有可能未来经历更多的人生体验就是创业失败。就像恋爱失败对他们不是一回事一样。今天相恋明天就可能分手了,这对我们这一代人是了不起的大事,但对他们却很正常。所以我们不需要为他们过多的耽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