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30天,Angelababy“整容式”照片流出,真相让人心疼……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自黄晓明baby官宣离婚,已经一个月有余,两个人也各自开始了新生活。

这几天,有媒体拍到,baby连续几天下班后都赶去陪孩子。给儿子买零食、陪他看电影……画面很温馨。

可能是因为工作太忙,她看起来有些憔悴,不复往日风采。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小海绵”上车的时候没站稳,眼看着就要摔倒,baby眼疾手快冲上去扶住孩子。

抛开明星光环,她也是一个尽职尽责、尽力给予孩子爱和陪伴的妈妈。

李玫瑾说:依恋是情感最初的起点。

在陪伴中走进孩子内心,建立起稳固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来源。

但有一个让人无力的现实是,很多父母尽力陪伴,却无意中变成了孩子的枷锁。

我们不得不承认,陪伴容易,而想要走进孩子内心,并不容易。

不少父母觉得,自己和孩子之间隔着一堵墙。随着孩子成长,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多少父母努力靠近

却把孩子越推越远?

读者小花最近很苦恼,因为儿子上初中后,好像在有意识地疏远她。

对于她的叮嘱和关心,儿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她想找儿子谈心,没说两句就吵起来……

她不明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她记得儿子四岁以前,每天都叽叽喳喳缠着她聊天。“只是我大部分时候都很累,所以每次都简单敷衍他几句,努力让他安静下来。”

后来孩子慢慢长大,母子俩话也越来越少。等反应过来,却已经把孩子推得太远。

在亲子关系上,父母种下什么因,就会结出什么果。

一位女性网友说:

在妈妈眼里,我永远是最差的那个;

她永远都是高高在上说教我,告诉我该怎么做;

从七岁开始没有和妈妈睡过同一张床,甚至很少呆在同一个房间;

上高中后开始住校,几乎没有和她说过心里话,交流特别少。

结婚之后回家的时间更少了,因为回避她的时候我才是最放松的。

故事下面,有条评论很扎心:小时候,父母无法走进我们内心;长大当妈后,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事实上,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想要走进孩子内心,用“蛮力”可不太行。

当然也无需太过焦虑,掌握适当的方法,这件事也没有那么难。

与孩子建立灵活的关系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把大锁挂在大门上,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

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开,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能轻而易举地打开?”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走进孩子内心的前提。

然而,很多父母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在孩子面前只有一个角色,那就是家长。在这种单一的关系中,威慑与被威慑,命令与服从几乎就是全部的互动模式。

只把自己当成家长,虽然在关键时刻能够产生威严和威慑,但也容易出问题。

有个男孩与父亲发生口角冲突之后,父亲一怒之下,把男孩珍藏多年的手办摔碎了。还警告孩子:如果以后再顶嘴,就把你所有热爱的东西都毁掉。

听到父亲的话,男孩心如死灰,望着一片狼藉的模型碎片,哽咽落泪。

我不知道父子俩的关系会走向何处,但是我知道,在父亲自以为“赢了”的那一瞬间,孩子也对父亲关上了心门。

像他一样的父母还有很多:

孩子犯错,非打即骂;

孩子与自己意见不合,就是叛逆。

孩子不上进,就要阴阳怪气、讽刺挖苦。

这样做,非但没有教育意义,还会让孩子产生敌意。

该放下身段平等沟通的时候,如果还端着身份,就容易把局面弄得很僵。我们不仅仅是家长,还可以是孩子的朋友、知己、玩伴……

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爸爸为了支持孩子跳舞,给孩子报班后,还经常在家里陪着孩子一起练。

爸爸虽然身材圆润,动作也不标准,但他和孩子在一起“不顾形象”跳舞让父子俩都很开心。

这对父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相处融洽,让不少网友大呼羡慕。

在父亲的陪伴下,父子俩的关系越走越近,儿子还把父亲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父亲说。

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家长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这样才能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给孩子充足的认同感

先请回忆一下,你之所以能和闺蜜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原因是什么?

或许答案不尽相同,但在我看来,归根结底是认同感。互相认同,才能一起吐槽、一起分享、才有说不完的话题。

亲子关系也是如此。

孩子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的前提是,我们是否能给他足够的认同感。

然而,多少人能从心底认可孩子呢?

很多家长习惯拿孩子跟别人比,总是期待着“要是能再怎么样些就更好了”。

问题在于,欲望永无止境。

父母的怀疑和不认可,不仅有可能葬送孩子的前途,也会让亲子关系变得糟糕。

一位网友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是如何与父母慢慢产生隔阂的:

受了委屈我为自己辩解,可我爸说,我不该顶嘴。

家里丢钱了,一口咬定是我偷的;

满心欢喜告诉爸妈发生的趣事,被被泼了一次又一次冷水;

哪怕我考了班级第一,父母也只会叮嘱我继续保持……

几乎从未获得父母的肯定和认同,成为她成长路上永远的遗憾。

把三个儿子送到斯坦福大学读书的陈美龄妈妈,在书中分享了教育秘诀,其中第一条就是:“不要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认可他、给他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他找到自己的节奏……真的会带来惊喜。

朋友向我倾诉,儿子每次做错事都不敢承认,并拒绝道歉和认错。

“一次,我亲眼看见他把绿植的泥沙弄了一地,他不承认,还哭着让我不要再问了”。

万般无奈之下,她找到我,希望我能出出主意。

我告诉她,一般出现这种情况,是大人给孩子的安全感不够,孩子怕做错事大人就不喜欢他了。再就是孩子的自尊心比较强,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是好事。

回家后,她跟儿子好好谈了谈,告诉他:即使你做错事,我们还是爱你的,在妈妈眼里你永远都是最棒的孩子。

她告诉我,那以后儿子不再撒谎,还总是主动坦白他做错的小事情,什么水撒了,把饭弄掉地上了之类的。

她很欣慰,因为儿子懂得了什么是真诚和坦然,母子关系也越来越好。

不要总想着拔掉孩子的刺

很多父母总想着拔掉孩子身上的刺,结果和孩子的关系却越来越差。

一位妈妈说儿子亮亮在家很乖,在学校是个刺头:喜欢和老师顶嘴,甚至在课堂上和老师作对。

为了让孩子听话,她没少打骂。结果孩子在学校的行为没有改观,甚至在家里也不听话了。

和孩子一番沟通了解,她才意识到,这件事自己错得离谱。

几个月前,亮亮的同桌丢了一只昂贵的钢笔,老师怀疑到亮亮身上,多次找他谈话暗示交出钢笔。

亮亮努力辩解,可老师就是不相信。

后来同桌在自己家里找到了钢笔,老师却没有对亮亮道歉,好像这件事从来不曾发生。

那件事以后,亮亮开始讨厌老师。

“孩子对老师态度不好,是因为被诬陷。要不是孩子闹脾气,我也不会知道他受了这么大的委屈。”

亮亮面对不公,不委曲求全,难能可贵。他为自己辩解,讨厌老师,这些叛逆的行为表面上看是一根刺,实际是他保护自己的方式。

如果孩子没有这根刺,会发生什么?我想大概他会把委屈放心里,做一个乖学生,长大后,这件事成为刺扎向自己。

所以说有时候,孩子带点刺不是坏事。

我们要做的不是拔掉这根刺,而是通过引导探索另一种可能,让孩子更好成长。

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不缺乏胆识和气魄。

喜欢顶嘴的孩子,自我意识更强。

内向的孩子,心思更细腻。

……

换个角度看,那些带刺的孩子人生多了很多可能,这并不是粗暴拔掉孩子的刺就能实现的。

前提是,我们要获得孩子的信任,而不是恐吓与威胁。

叛逆的孩子,像是长满刺的小刺猬,表面看充满攻击性,其实内心非常渴望爱和理解。

与其总想暴力拔掉孩子的刺,还不如学习如何拥抱一只刺猬。

就像《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写的:

“当一个孩子不断挑衅他的父母,其实他就是想看看父母爱不爱自己。”

说到底走进孩子内心,还是要以爱为匙。

点亮在看,只要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总有一天,他们就愿意在你面前露出柔软的肚皮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