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紫鹃试探宝玉对黛玉的心意,其实是有私心的

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初读之时,容易被感动,既被紫鹃为黛玉的付出感动,又被宝玉对黛玉的深情感动。

但是,反复精读之后,这种感动渐渐消散,紫鹃虽有为黛玉的一面,但也有为自己着想的一面,宝玉的深情更与爱情无关。

而且,紫鹃试玉的方法实在是太过笨拙,不但帮不了黛玉,反而将宝黛的私情暴露了出来。

紫鹃的试探其实是分步进行的,只是先为无意,后为有意,只因无意中的一句话,感受到了宝玉的心境,于是添柴加火,想要逼宝玉一把,大有逼婚之势。

null

我们来看看紫鹃的试探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宝玉又是如何表现的。

先是宝玉去潇湘馆看黛玉,在回廊里遇见了正在做针线活的紫鹃,“见他穿着弹墨绫薄绵袄,外面只穿着青缎夹背心,宝玉便伸手向他身上摸了一摸,说:穿这样单薄,还在风口里坐着,看天风馋,时气又不好,你再病了,越发难了。

宝玉的言行很正常,既是对紫鹃的关心,又是他的习惯行为。但是,这样的言行,紫鹃突然不接受了,而且义正辞严格地说了一番对宝玉打击很大的话。

紫鹃便说道:"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打紧的那起混帐行子们背地里说你,你总不留心,还只管和小时一般行为,如何使得。姑娘常常吩咐我们,不叫和你说笑。你近来瞧他远着你还恐远不及呢。"

自从金兰契之后,黛玉确实自重了,与宝玉保持了距离。也许她也交代过紫鹃这些丫头们,但是对于宝玉来说,这太突然了,所以他的反应很强烈。

宝玉见了这般景况,心中忽浇了一盆冷水一般,只瞅着竹子,发了一回呆。因祝妈正来挖笋修竿,便怔怔的走出来,一时魂魄失守,心无所知,随便坐在一块山石上出神,不觉滴下泪来。直呆了五六顿饭工夫,千思万想,总不知如何是可。

这段话对于理解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很重要。

紫鹃话里的意思,只是说彼此年龄大了,要避嫌,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拉拉扯扯了。这么正常而合理的理由,宝玉为何伤心至此?

宝玉的这种表现,紫鹃没有看到,她也没想到随口说的几句话,会令宝玉如此伤心。

随后,宝玉的伤心之态被雪雁看到,雪雁告诉了紫鹃,紫鹃发现机会来了,于是主动向宝玉发起试探。

不得不说,紫鹃比较愚钝,她完全不了解宝玉内心的真实想法。当她问宝玉为何赌气时,宝玉是这样回她的。

谁赌气了!我因为听你说的有理,我想你们既这样说,自然别人也是这样说,将来渐渐的都不理我了,我所以想着自己伤心。

宝玉伤心的,不是黛玉不再和她拉拉扯扯,而是他从此失去了和所有女孩拉拉扯扯的机会!

在女孩堆里厮混,是宝玉的人生之乐,永远在女孩堆里厮混,是宝玉的人生梦想。

紫鹃的这一席话,打碎了宝玉的梦!

可是,紫鹃并没有听出宝玉话里的意思,只以为他仅仅是不愿意和黛玉分开,于是用了一个险招:以退为进。

只是,紫鹃编的这个理由实在不高明。

我们姑娘来时,原是老太太心疼他年小,虽有叔伯,不如亲父母,故此接来住几年。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终不成林家的女儿在你贾家一世不成?

按照紫鹃编的理由,林家接黛玉回去,是因为准备出阁。如果宝玉有心,顺口就能接话:我们贾家再去林家接林妹妹出阁,不就在我贾家一世了吗?

也许,紫鹃也希望宝玉能这样接话,更希望宝玉因此有所行动。

但是,毕竟紫鹃不是编剧,剧情不会按照她的想法发展。

null

这番话说完之后,紫鹃没来得及看宝玉的反应,宝玉就被晴雯拉走了。

这应该就是紫鹃虽然勤勉尽心但只是个二等丫头晋不了级的原因:虑事偏短视,只顾自己说完。

这是缺乏长远规划的表现。

通常来说,计划去做一件事,要把每个节点想清楚,会发生什么,如何处理,如何去引导走向等。

但紫鹃只想着要去试宝玉,至于试了的结果如何,该如何跟进,会有什么负面影响,没有考虑过。

所以,紫鹃的这次试探,弊远远大于利,唯一的利就是验证了宝玉离不开黛玉。弊端却是多方面的:

其一、宝玉差一点没缓过来;

其二、黛玉的病刚刚有所缓解,听到宝玉死了的消息,“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宝玉缓过来后,黛玉却“又添些病症,多哭几场”;

其三、被王夫人等晚辈万般保护的老祖宗受到惊吓;

其四、宝黛的私情有暴露的可能,黛玉担惊受怕,是薛姨妈及时从兄妹情深来帮忙开脱,“幸喜众人都知宝玉原有些呆气,自幼是他二人亲密,如今紫鹃之戏语亦是常情,宝玉之病亦非罕事,因不疑到别事去”,才让黛玉稍微安心。

因此,紫鹃也“着实后悔”,做了件可以用愚蠢来形容的事。

null

那么,紫鹃为什么突然会有这样的心思来逼宝玉呢?

有必要注意作者的回目名:“慧紫鹃情辞试忙玉”,说明了理由:“情辞”。

什么是“情辞”?即情势急迫,内心焦虑之时所说的言辞。

紫鹃急什么?这要从贾母有意与宝琴定亲说起。

还在清虚观打醮之时,贾母亲口说宝玉“不宜早娶”,这让紫鹃以为黛玉有机会,而且机会很大。

但是,随着贾母向薛姨妈问宝琴的生辰八字,似有结亲之意,紫鹃感受到了危机:贾母开始考虑宝玉的婚事了,但有向外求娶的意向。

所以紫鹃急了,但她并不是个有智慧的人,想不到什么办法来帮黛玉促成与宝玉的婚姻,最终想出了这个最笨拙的办法:用黛玉将回苏州待嫁的理由,逼宝玉表态。

宝玉倒是真表态了,但他表的态不是要娶黛玉,而是说了一些正常人无法理解的疯话。

我只告诉你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

这句话听起来好吓人: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喂,宝玉,人家只是想问你娶不娶,你都没想要怎么办呢,就拿死来吓唬人,这样做真的好吗?

这是不是表示宝玉非黛玉不娶?单独从这句话来理解,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但如果结合宝玉一贯的言行和上面的表现,其实宝玉想要表达的是:我只希望有女孩能永远陪着我,但与婚姻无关。

宝玉是恐婚的,因为婚姻意味着长大,意味着责任。他只想永远做一个被祖母庇护且能名正言顺在女孩堆里厮混的宝宝。

在宝玉心中,一直以为,黛玉和她是一样的想法,所以当她是知己。比如他反对仕途经济,黛玉就从来不对他说那些读书上进的混帐话。

也因此,当他听说这世上还有一个和他一模一样的甄宝玉,不但名字模样一样,连性情都一样,简直是捡到宝了——又多了一个知己。

所以,宝玉和黛玉之间,一直有着阴错阳差的存在:黛玉认宝玉是知己,以为他和自己一样深爱着对方;宝玉认黛玉是知己,以为她和自己一样不愿意长大成婚。

当然,贾母也有宝玉一样的想法,他只希望这两个玉儿在她有生之年都不要长大,永远是会在她怀里撒娇的乖宝宝。

这便注定了紫鹃的试玉只是一场闹剧,什么效果都没达到,反而引人疑猜,实在非明智之举。

那么,既然如此,为何作者曹先生还要给紫鹃

冠以“”字?

紫鹃自己给出了答案。

我并不是林家的人,我也和袭人鸳鸯是一伙的,偏把我给了林姑娘使。偏生他又和我极好,比他苏州带来的还好十倍,一时一刻我们两个离不开。我如今心里却愁,他倘或要去了,我必要跟了他去的。我是合家在这里,我若不去,辜负了我们素日的情常,若去,又弃了本家。所以我疑惑,故设出这谎话来问你,谁知你就傻闹起来。

紫鹃是贾府的丫头,如果黛玉出嫁,她做陪嫁的可能性非常大。做为奴才,她只能顺从。这是客观因素。另外,从主观上来看,出于与黛玉的感情,如果黛玉出嫁,她也没理由不跟着去。

所以,于情于理,黛玉外嫁,紫鹃也深受影响,她心里多少有些不情愿,因为她“合家在这里”。两全的办法,就是黛玉嫁宝玉,她也就不为难了。

由此可见,紫鹃试玉,并非全是为黛玉着想,也有她的私心存在。这便是她的“”,通“惠”,仁惠之意,既想成全与黛玉的仁义,又想成全与家人的惠爱。

null

紫鹃试玉之后,又向黛玉吹风,希望黛玉“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这不是废话吗?黛玉能有什么办法?徒增伤感而已,“心内未尝不伤感,待他睡了,便直泣了一夜,至天明方打了一个盹儿。”

这件事过后,宝玉没有任何表示,贾母也没有任何表示,一切都风平浪静,足以证明紫鹃试玉的方法毫无用处。

但是,作者却用这一个章回为紫鹃立传,突出了她对黛玉并非那么一心一意,她内心有亲情与友情的挣扎。

如果有机会让她二先一,选黛玉还是选家人,紫鹃会选谁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