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或早期的爱情故事里,通常都是男人驯服女人,但《美女与野兽》这个故事是透过爱情,以贝儿这个喜欢读书的女性,让野兽转变为一个关心别人、会为别人牺牲的角色。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反向的驯服作用,《美女与野兽》比较具有女性中心、女性自主的意涵在其中—妳怎么样可以独立,甚至不是做一个被动者,而是作一个主动者去驯服男人。
虽然这个故事跟〈丘比特与赛姬〉一样,也是一个以限制行动做为开端的爱情故事,同样有着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影子,但最终《美女与野兽》的男女主角能够让这段关系有个好的结局,是透过相处、彼此认识,突破外在与外型的限制,有爱情的力量,也有女性主动的力量与角色。
这一段落提到的《美女与野兽》主要依据二○一七年迪士尼的电影版本,因为时间较近,一般人对这故事的概念也大多来自于此,而且二○一七的电影版也更加呈现了女主角贝儿的个性与力量。
爱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
在讨论《美女与野兽》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社会心理学或人际关系社会学常提到的「相似论」(Similarity)与「相辅论」(Complementarity)。这两个理论是在探讨:你要跟自己类似、喜好接近的人在一起,还是跟自己差别比较大的在一起?看到这里你就知道社会学其实没救了,因为这是五十五十,跟丢铜板一样嘛!
相辅的概念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Heraclitus),对立物相一致,最美丽的和谐来自对立,所以美女跟野兽在一起也是一种对立,是种反差;反差的效果越大,有时候越吸引人。
所以说得细致一点,两个人刚开始认识的时候,「相似」是很重要的,因为你跟他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才会想跟他在一起。然后等到两个人走入关系之后,如果希望这段关系长久,你要慢慢学会去欣赏、接纳他跟自己互补的部分;如果永远只执着要求彼此相似,你大概只会把这段关系搞到破裂吧!
在《美女与野兽》中,贝儿喜欢野兽有几个关键原因,一是她喜欢看书而野兽也喜欢看书,这就是「相似性」(但贝儿不喜欢加斯顿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加斯顿不看书)。
另一个则是贝儿生病时,野兽照顾她。在故事里,这是喜欢一个人才会去做的事嘛,又不是他的职业。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脆弱或生病时会爱上陪伴者,因为被照顾会让人产生一种「啊,你对我真好」的感觉。
只是在很多情况下,照顾是出于同情或职业,并不是因为出于爱。有些人就是因为人家对你好,误以为别人爱上自己,把全部感情如潮水一般地涌向对方,最后把对方吓到,这也是很常见的故事啊。
那么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因为他缺乏爱、期待爱,但不知道有时人跟人之间的善意不一定会发展为爱情。其实爱很广泛,那种照顾、帮助可能是做为一个朋友的关怀,还不到对你这个人的爱。我们通常会对一个情境有感,比如看到路边有个人很需要帮忙,就去帮忙;但那还不是爱啊,因为你还不认识那个人。
至于如何区别善意与爱情,还是需要理性观察啦!感性与理性在一段关系中都是互相的,我认为一个人的感情处理好了以后,也就会比较理性一点。要是感情没处理好,理智都是用来骗自己跟骗别人的啦!
因此美女跟野兽的关系之所以发生是透过两人相处,慢慢地彼此认识。贝儿生病,看到野兽的图书馆,知道他喜欢莎士比亚,知道那些书不是摆在那边好看而已,光是这个部分,《美女与野兽》算是相当具有正面意义了—尤其跟《白雪公主》相比。
《白雪公主》这故事夸张的地方就是在白马王子吻了她以后,公主就爱上他了,但这两人的感情基础在哪里?没有,就是吻了她一下而已。可是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个「救赎」的故事,女人等待一个男人来拯救自己,好浪漫,然后人人都幻想自己是公主,那么救赎你的男人是谁?有人认为是父亲,有的人认为是男友或丈夫,甚至有人认为是外遇。
具有这种倾向的女性如果感情不顺利的话,可能觉得「世界上没有人比我爸爸还爱我的人」;如果进入婚姻然后也不顺利,可能又觉得「唉,本以为丈夫能救我脱离原生家庭,结果掉入另外一个坑」,那就是再等待另外一个小王来救她了—如果你不懂得自己也有力量,自己也能突破困境的话,只会落入这种状态。
爱有限制,更有力量
同样地,《美女与野兽》的故事也呈现了几个爱情中值得讨论的主题:
一、不要只看外表:
这是个人人注重颜值的时代,但电影明星长得再美也会被家暴啊!这也是《美女与野兽》再再提醒的,不要只顾颜值,眼睛看不见的地方就要用心看,你用心就会看到一个人的特别之处。
二、爱情中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为什么贝儿会爱上限制她行动自由的人?是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她有机会更亲密地认识一个人,而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的。然而绑架、胁迫或限制自由这种动机一开始就不对,更不希望有人出于这种动机来发展爱情,只是有人确实会这么做。
这并不是极端案例,胁迫也不是只有身体的暴力才算,言语的、心理的威胁与恐吓都是。在传统教育、通俗文化的影响下,女生更要意识到这种感情中的不平等。在一段关系当中,究竟是「谁先爱上的」并没有绝对的答案,也不只有一见钟情或日久生情而已。感情的主动与被动有时会被排除在理性之外,产生在不对等的胁迫之下,就像「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患者们,受害者也会恋上加害自己的人。
之前提过的吊桥实验其实也有点类似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在心情忐忑起伏的时候,难免想要有个人依靠,又刚好遇到的人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安慰与安全感,自然就容易产生「爱」的感觉。
但吊桥实验跟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不太一样,吊桥实验是趁虚而入,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不只是趁虚而入,更是让人无路可逃,没办法逃,所以只能爱他,如果不爱可能就用强迫的。
贝儿一开始也是拒绝野兽,不欣赏野兽,是慢慢靠着互相认识、找出相似、接纳互补,让爱情发生,让关系稳固。至于配角加斯顿想要救出贝儿而赢得她的芳心,用救命之恩来交换爱情,某种程度上则是一种感情勒索,也是社会交换(social xchange)的问题。
如果有个人救了你一命,你要报恩,那么报恩的限度在哪里?怎样是一个公平或合理的交换? 「既然我对你那么好,你就应该跟我怎么样」,我觉得这种感情态度就是情感的勒索。
三、「爱情可以化解魔咒」的危险:
世上很多爱情故事的价值,都在歌颂「爱能解决一切」,像是希腊神话当中,爱情连事业都可以拯救。但在真实世界里,很多问题都是爱情解决不了的,或者可能要像贝儿长得漂亮又那么机智才有机会。
只是很多人对爱情有种莫名的期待,比如期待自己被爱救赎,或者期待爱的力量能解决问题。这在某种条件下是可行的,但是在一段暴力或受虐的关系之中,单靠你自己不断忍让,是你死得比较快?还是他会顿悟比较快?乡土剧的坏人最后的确可能洗白变好人,但你也要等到最后一集。
陷在一个不对等、不快乐的关系中,同时怀抱着「他最后会改变」的想法,不是拥有希望,其实还是在等待救赎,却不认为自己有力量离开。你会找很多借口:唉,他就是心情不好啦一时情绪化啦……唉,我们都在一起这么久了……为对方找借口,为自己容受不快乐的程度找借口。这也呈现了一个人的价值问题,受苦的那个不觉得自己有价值,他的价值全在于对方对他好,自己就有价值;对他不好,或是对方离开了,自己怎么再找到另一个人?
但有时候,离开一段关系也是最好的救赎,毕竟我们在书里讨论的、寻求的不是宗教的爱,不是「神爱世人」的那种爱,那是少数人才做得到的,所以把「爱可以解决一切的想法」扩得太大会有问题的。你应该认识到爱的限制,认识到自己的限制,知道自己能做到多少、做到什么地步,才不会在感情里爱得跌跌撞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