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弱水之源流探秘
——从“弱水三千”说起
张文生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其意是世宇浩渺无穷,既然人生短暂无法了解全部,我独独去学习一种就好了。这个词意甚好,我在大学读书时第一次读到便留下了深刻记忆。当时,只是觉得它词意好在切合了自己豁达淡然的心绪。现在看来,它则好在言浅意深通俗易懂的哲理意境和人生智慧。这世界上最易于被人们接受和传颂的名言佳句,其秘密不外乎是“简单+明白”而已。“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就是这样的佳句。
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佳句源起于佛经中的一则故事。
据说,佛祖在菩提树下欲点化一贪迷之人,便问他道:“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钱、有势、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妻子,你为什么还不快乐呢?”此人答曰:“正因为如此,我才不知道该如何取舍。”佛祖笑笑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某日,一游客就要因口渴而死,佛祖怜悯,置一湖于此人面前,但此人滴水未进。佛祖好生奇怪,问之原因。答曰:湖水甚多,而我的肚子又这么小,既然一口气不能将它喝完,那么不如一口都不喝。”讲到这里,佛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对那个不开心的人说:“你记住,你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饮。”这里的“弱水”笔者认为是虚指,“三千”则来自佛家的三千大千世界。故事主要是劝诫人们不要贪多不厌、无法专精。
故事本意是佛祖点化因为贪婪而不快乐之人,至于被点化之人是否能如佛祖所愿则不得而知,但是,“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饮”则成为警示世人戒除贪念的佛家名言而流传于世,并大放光彩。真可谓是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如此好词句,文人雅士喜爱之余就不断附会演义。于是乎弱水三千,就有了广深之意。如《西游记》第二十二回中有诗描述流沙河:“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这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第一次正式有“弱水三千”的说法。此后,弱水三千,又被解释为遥远之意。如《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提到:“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巧合的是,还是这个《红楼梦》,在其书第九十一回中:宝玉面对黛玉的戏问,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此,弱水三千的词义大变,引申为爱河情海了。
探究文学典故,从起源的本义,到借用和引申之义繁衍,就像是一棵树的生长过程。文化之园就是靠众多的这样文学树木,丰茂兴盛起来的。近年来,在网络上流行的《弱水三千》的歌曲和小说,都是借用了其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含义表达。
笔者在探究“弱水三千”时,感到其义颇杂,特别是在地理方位上迷惑多多。先说这个弱水,始见于《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后见于《山海经》:“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古人一开始,想是把那些浅而湍急不能用舟船过渡的河流,称之为羸弱之水。在中国地理文化形成过程中,一些河流的名称在具有相同特征的地域中会被广泛应用,这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因此,弱水之名,在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河流,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
早期中国历史中提到过弱水的古籍还有《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地理志》《淮南子》《尚书正义·禹贡》《后汉书·东夷传》《说文解字》《魏书》《晋书》《隋书·地理志》等。其义先是羸弱之水,在文人的笔下一点点演义成了广大渺远之水,最后成为美好的爱情之水。如同有着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从一只顽猴经过千磨万难,最终修炼成了佛一般。正因为这个变化不定,史书各表,才令我们今天搞不清楚这个弱水的所在。那么,弱水到底是指哪条河流呢?
笔者穷搜地理史籍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在五个地方有叫弱水的河流。据《史记·大宛列传》云:“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索隐》有云:“天下之弱水者,有昆仑之弱水,鸿毛不能载也。”这是古人最早按照水文特点描述的弱水,其参考方位大体应该在古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邻近的中亚地区一带。此其一也。另外,《汉书·地理志》记有金城郡临羌,“有弱水,昆仑山祠。”临羌,西汉置县名,治所在今青海湟源东南。此其二也。又《隋书·地理志》提到同昌郡常芬“有弱水。”常芬,北周置县名,治所在今甘肃省迭部东南。此其三也。《魏书》《晋书》也曾提到内蒙古阴山、狼山一带有弱水。此其四也。
然而,逝者如斯夫。时至今日保留下来仍然叫弱水的河流只有一条,也就是位于河西走廊的弱水河。这也是最早见诸史料记载中的弱水。《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孔颖达传曰:“合黎,水名,在流沙东。”后来《史记》有一处提到弱水亦引于《禹贡》。又《括地志》云:“兰门山,一名合黎山,一名穷石山,在甘州删丹县西南七十里。”《淮南子》有:“弱水源出穷石山。”《汉书·地理志》云:“道弱水,至于合藜,余波入于流沙。”综上所述,古人虽然对弱水源出有误外,弱水的大至方位和流向还是说清楚了。即,弱水在张掖一带,向西北流经高台,其中一段叫合黎水,附近有合黎山,绕过合黎山最后的河水向北流入大沙漠居延泽一带。今天的高台县黑河北岸还有合黎镇,北面还有合黎山。如果,我们要按照历史典籍记载所具体指向,古人心中的弱水应该就是今天唯一保留其名的弱水,即黑河。
那么,弱水河到底是怎样的一条河流呢?
众所周知,河西走廊地处祖国内陆腹地,自古以来干旱少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主要依靠地表水,因此,这里的河流都被称为母亲河。河西走廊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三大水系,东部武威金昌地区的石羊河水系,中部张掖酒泉嘉峪关地区的黑河(弱水)水系,西部玉门敦煌地区的疏勒河水系。这三大水系中又以黑河水系流域面积最大,流域内最东面的是山丹老军境内的瓷窑口河,最西面的是玉门赤金境内的石油河,一共有大小32条支流,总水流量占到河西走廊地表径流水的一半以上。其中有两条较大的支流,一条是黑河,最大的支流,也算是今天的干流了;另外一条是讨赖河,也叫北大河。
黑河和讨赖河都发源于祁连山脉讨赖山南北坡,讨赖山也叫托来山,在青海境内呈西北东南走向。讨赖山南坡是讨赖河的源头向西北流,北坡是黑河的源头向东南流。
黑河向东南流,至野牛沟(又叫黄草梁)有萨拉河汇入,至扎麻什黄藏寺右岸有八宝河(又名俄博河)自南东汇入后,折而北西流,进入走廊南山入甘肃肃南境内。黑河向北流出鹰落峡入河西走廊,东北流至张掖市北,山丹河由东南来会。再转向西北,经临泽县,有梨园河由南岸注入。再向西北过高台县,出正义峡进入下游,过合黎山经金塔县东,入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旗。合黎山以北称弱水,金塔鼎新以北亦称额济纳高勒河(额济纳,是西夏语意为黑水;高勒,是蒙古语意为湖泊)。西北流至东风镇(狼心山)以北,分为东西两河:西河名木伦高勒河(木伦,蒙古语意为黄色),北流入嘎顺诺尔(又叫居延海,嘎顺诺尔是蒙古语,意为苦海);东河名额木讷高勒河(额木讷,蒙古语意为南方),北流注苏泊淖尔或叫索果诺尔(也叫东居延海,苏泊淖尔是蒙古语,意为有母鹿的湖)。黑河全长900多公里,是甘肃省境内最大的内陆河。
最后,笔者再来说说嘉峪关市的母亲河——讨赖河。
讨赖河是弱水河最重要的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祁连山脉的讨赖山南坡,西北流向到二只哈拉进入甘肃省肃南县境内,至镜铁山正北流向冰沟口,从西南流入嘉峪关市,再经嘉峪关市南区向东流入酒泉城北。此段因此被称作北大河,在嘉峪关市境内河长40公里。北大河东入酒泉后绕城北流,最后进入金塔境内,在鼎新汇入黑河(弱水),河流全长约430公里。
讨赖河,清人《水道提纲》中称之为滔来必拉,并言古代文献《汉书·地理志》中称“呼蚕水”。“呼蚕水”之名应该是匈奴人所称呼,其意已经不清。但是,据笔者推测,“呼蚕”应该是“呼兰”的同音异写,在蒙古语中“呼兰”是红色之意。在《敦煌佚名诗集》中记载说:“金河,亦名呼蚕水。”其中所涉诗作为晚唐时期。所以,呼蚕水是因水色而得名更近其本义,其意为“金河”大致不会错。
再说另一个名称讨赖河,是因发源于祁连山中的讨赖掌而得名。有译作“陶勒”、“托来”、“讨莱”或“洮赉”等名称。有人考证说,“讨赖”是匈奴语,意为“有树的地方”。也有人考证说,“托来”是蒙古语,意为“兔子”,因野兔多而得名。从《旧唐书》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以前的月氏、匈奴、突厥语称北大河为“托勒水”或“多乐水”。因此,“讨赖”是匈奴语无疑。有人对生活在讨赖河附近的裕固族人语言调查后发现,他们对该河流的称呼发音基本相同,其意为“有树的地方”。
一条河的命运也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在金塔境内弱水河上,随着一座当时西北最大的蓄水工程——鸳鸯池水库在1947年5月历时4年建成,北大河水与黑河水被割断。因为黑河中上游水利的开发,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而在1992年底,因为一场严重的沙尘暴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人们这才发现远在大漠戈壁滩深处的东居延海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泪水。在最高层的关心下,2002年和2003年先后注水弱水河,东西居延海才死而复生。居延海不仅仅是一个湖泊,也是汉朝与匈奴掰扯不清的伤心之地,更是中华强大的一个特殊历史文化符号。“居延”之名见诸史端当不晚于汉初,因此,居延是匈奴语的可能性更大。故《水经注》解释说:“居延,乃弱水流沙也。”有人认为,“居延”就是蒙古语“乞颜”异写,意为“隐幽”;又有人解释为奔流而下的洪流,译为“奇源”。还有人认为,“居延”是西夏语,意为流动的沙漠。据说老子成仙就在居延,留下了“流沙仙踪”的传说。由于年代久远,居延其名本义已失,但是,不论谁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无不惊异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这大漠戈壁深处,竟有如此浩渺壮丽之水,不是奇源又是什么呢。
作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尾闾湖——居延海,有谁能想得到,它曾经也是一条奔流到海的外流河。有学者研究发现,居延海盆地西南高东北低,且东北端有一狭长缺口,一直通向呼仑贝尔盆地的黑龙江上游支流乌尔逊河,其中有不少狭长的河道盐湖及已经干涸的条状盐碱沼泽地断续分布,一路各段海拔从东居延海处的902米到索图海子896米,再到巴布拉海881米,到乌兰和海776米,最后注入呼伦湖539米。笔者认为此结论还是可信的,沧海桑田,在历史上尧舜时期不是有大洪水吗,这已经被证明了的。《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只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情况,至于余波入于流沙,最后流到了哪里却没有说。至少弱水在被载入史书前,确实曾经流入过黑龙江。是不是太不可思议,然而,历史的探究往往会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这就是历史,也是一条河流的命运。
(嘉峪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