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红色故事|《茉莉花》开 温暖抗战岁月

《鲜花调》来源于民间,歌词内容比较散,第一段唱茉莉花,第二段唱金银花,第三段又唱玫瑰花,不能给人鲜明的形象和统一的格调。何仿考虑再三,将歌词中的三种花统一改为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大家应该都是唱着读完上文的吧,《茉莉花》的旋律早已烙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中,不过上文歌词,又与我们如今唱的略有不同。

茉莉花采风纪念碑

其实,这是流传于南京六合民间的《鲜花调》,《茉莉花》就是在它的基础改编而来,改编者是一位年仅14岁的新四军小战士。

金牛山下 小战士采摘“茉莉花”

1942年冬,时值抗战相持阶段,在华中坚持敌后抗战的新四军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

当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不久,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张劲夫指示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要响应毛主席号召,搞民族化、大众化文艺,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于是,剧团的团员们晚上演戏宣传,白天走村串户,向人民大众学习民间艺术。

当时,剧团中有一名叫何仿的小战士,只有14岁,却已小有名气。何仿有着不凡的音乐天赋,自幼喜爱唱歌跳舞,一般的歌曲听两三遍就能记住。在新四军淮南河西联合中学学习时,他便是学生歌咏队队长兼指挥。

《茉莉花》歌词

在随剧团来到江苏的六合、仪征一带后,何仿时常与战友们前往当地的村庄采风。一次,在六合金牛山下,何仿偶遇了一位民间艺人,不仅会吹拉弹唱,而且满腹的民歌小调。

飘着雨雪的冬日里,一间茅草屋内,一位30多岁、身材瘦长的民间艺人热情地接待了何仿。艺人穿着破棉袄,戴着破毡帽,从墙上取下胡琴,娴熟地校好琴弦后,便边拉胡琴,边用模仿女声的高八度假嗓音唱起《茉莉花》的最初版本《鲜花调》。

一时间,何仿被这首婉转悠扬、优美动听的民歌深深吸引住了,如获至宝的他当场学唱起来,并一句句地记下了曲谱和歌词。

从此,旋律优美的《鲜花调》在新四军的队伍中传唱开来,鼓舞了士气,也暖了艰苦的抗战岁月。

精修细剪 “茉莉花”华丽绽放

1957年,已是南京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的何仿率合唱队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会演,演出中,由《鲜花调》改编而来的《茉莉花》首次亮相。

何仿

《鲜花调》来源于民间,歌词内容比较散,第一段唱茉莉花,第二段唱金银花,第三段又唱玫瑰花,不能给人鲜明的形象和统一的格调。何仿考虑再三,将歌词中的三种花统一改为茉莉花。

此外,何仿还将原歌词中带有封建色彩的“奴”字改为“我”,并在曲调上加入了一些转音和拖腔,使歌曲更加悠扬婉转,有余音绕梁之感。

演出结束后,《茉莉花》迅速走红,不久被正式制成唱片,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

“茉莉花”开 香飘四海

1959年,南京前线歌舞团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茉莉花》作为必唱曲目,走出国门,受到各国青年喜爱。此后,《茉莉花》相继在许多重大场合被唱响,四海闻名。

1965年,周恩来总理带团去印尼参加庆祝万隆会议十周年活动,点名要求带何仿所在的“南京前线歌舞团”。歌舞团演唱了女声合唱《茉莉花》,周恩来总理听后感慨不已,特意来到歌唱演员身边笑着说:“听到你们的歌声啊,我就想起苏北老家啦。”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

《茉莉花》在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上奏响

后来,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合,人们都能听到《茉莉花》的旋律。

从乡间民歌到世界名曲,如今的《茉莉花》,已成为一张中国文化的靓丽名片,飘香四海。

【相关链接】

《鲜花调》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