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实现全球首次商业载人发射!中国何时有自己的SPACE X?

北京时间 5 月 31 日凌晨,马斯克创办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实现了全球首次商业载人发射——龙飞船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两名宇航员还有一只恐龙玩偶将前往国际空间站。

中国是否会出现类似SPACE X的公司?中国商业航天市场现状和前景如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了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技术顾问陶建中研究员。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将达8000亿元

“商业航天市场主要包括三方面,运载火箭、小卫星和航天应用。” 陶建中说。根据市场预测,到2020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将超过1.7万亿元规模,中国市场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等将达到8000亿元。

“在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可分为‘国家队’背景企业和民营企业。”陶建中介绍。2019年8月17日12时11分,捷龙一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捷龙一号运载火箭,正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所属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研制的一款小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型商业运载火箭。火箭总长19.5米,起飞重量约23.1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200公斤。

这枚商业火箭成功首飞后,2019年10月19日,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中国运载火箭新系列——“龙”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计划和未来发射计划。这是继“长征”系列后推出的又一运载火箭系列,包括“捷龙”固体运载火箭系列和“腾龙”液体运载火箭系列两大类。

根据规划,到2020年12月,将完成捷龙一号研制批任务5发,具备在国内各主要发射场实施发射的能力;从2021年起,进入成熟批任务阶段,为每10发一批,实现较高的国内发射占有率,打造“捷龙”国际品牌。除了捷龙系列,还将研制“腾龙”系列液体商业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液体推进剂,预计在2025年前后实现可重复使用,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腾龙系列的液体推进剂运载火箭,每千克的发射价格约5千美元,与SPACE X公司差不多,而国际上每千克的发射价格是1到2万美元。”陶建中说。

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市场前景看好

美国去年进行了34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一半来自SPACE X这家民营公司。中国的纯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发展得如何?

“当下,许多地方政府和一些大型企业对于航天应用的需求量非常大,光依靠‘国家队’背景企业是不够的,需要民营航天企业来做补充。”陶建中说。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也是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商业航天领域。

2019年7月25日13时00分,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按飞行时序将多颗卫星及有效载荷精确送入预定300公里圆轨道,实现了中国民营运载火箭成功入轨零的突破。

此前,由蓝箭公司自主研制的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于2018年10月27号发射升空。火箭发射后飞行正常,一二级工作正常,整流罩分离正常,但三级出现异常导致未能正常进入轨道。作为国内最早的民营商业火箭公司之一,蓝箭公司是世界第三家掌握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的民营企业,另外两家是美国SPACE X和Blue Origin。据悉,就在前不久的5月13日,朱雀二号火箭控制系统与“天鹊”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匹配验证成功,顺利完成第三次摇摆试车点火试验,点火时长200秒。

“相比火箭,卫星研制难度更小。很多高校都在从事微小卫星研究,北京、上海也相继成立了一些微小卫星公司。”陶建中介绍,500千克以下的是小卫星,100千克以下的是微纳卫星,通过发射几百颗微小卫星可以组成星座,用于遥感、通讯和对地观测,目前市场需求旺盛。

除了运载火箭和小卫星,航天应用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就拿微纳通讯卫星来说,地面要建设多个基站来接收卫星信号,这都给民营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中国何时会出现类似SPACE X的公司?“先要有马斯克这样的人出现,敢想敢做,既懂技术又懂管理。中国航天人才很多,估计再过10年到20年吧!”在陶建中看来,我国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刚刚起步,虽然会遇到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但前景看好。一方面,国家政策予以导向支持;另一方面,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汇集了不少优秀的人才。

来源:上观新闻

私人公司的8000名航天人,何以创造出人类航天史上的17个第一?

北京时间5月31日凌晨,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eceX, 这个词前面的Space是太空的意思,后面的ex是单词explore的缩写,即探索的意思)成功将两名宇航员送上了国际空间站,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私人公司将宇航员送入太空,标志着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请记住这一天,这一天将载入史册。

图为SpaceX公司总部

SpaceX由马斯克于2002年创立,马斯克出生于南非,在17岁的时候移居加拿大,19岁的时候进入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目前拥有南非、加拿大以及美国的三重国籍。

SpaceX坐落于加利福尼亚,公司的目标在于减少人类往返太空的费用,并最终殖民火星。

图为SpaceX公司的猎鹰重型火箭

自公司于2002年创建以来,SpaceX已经拿下了人类航天史上17的个第一,几乎每年一个。这样的显赫成绩和进步,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

目前,SpaceX公司所取得的成就包括:

1. 在2008年成为第一家将液体推进火箭送入太空轨道的私人公司;

2. 在2009年成为第一家将商业卫星送入轨道的私人公司;

3. 在2010年成为第一家成功发射、入轨并回收太空船的私人公司;

4. 在2012年成为第一家将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私人公司;

5. 在2013年成为第一家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的私人公司;

6. 在2015年成为第一家在火箭点火的情况下回收火箭的实体;

7. 在2015年12月成为第一家在陆地上回收第一级火箭的私人公司;

8. 在2016年成为第一家在海洋上成功回收第一级火箭的私人公司;

9. 在2017年成为第一家使用回收火箭的实体;

10. 在2017年3月成为第一家成功回收受控制的整流罩的实体;

11. 在2017年6月成为第一家重复使用商用货运飞船的实体;

12. 在2018年成为第一家发射轨道绕太阳运行的物体的私人公司;

13. 在2019年成为第一家向太空发射可以载人的飞船的公司(没有载人);

14. 在2019年3月成为第一家使飞船与国际空间站自动对接的私人公司;

15. 在2019年成为第一家在飞行器上使用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发动机的实体;

16. 在2019年11月成为第一家重复使用整流罩的实体;

17. 然后就是今天,成为第一家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私人公司。

图为在海上无人平台上成功回收火箭,火箭垂直降落在平台上

而取得了如此耀眼成绩的SpaceX公司,有多少人呢?截止2019年11月,仅有8000名员工(Wikipedia数据),这8000名员工并不全是工程师、科学家等。还包括整个公司的所有部门的员工,比如法务部门、财务部门、人力部门等。

图为SpaceX公司的工程师团队,都是年轻的面庞

如此巨大的进步,是靠马斯克集中力量干大事得来的吗?并不是,马斯克除了有这家SpaceX公司外,他还有Tesla,Boring,Hyperloop,OpenAI,Neuralink等公司,而这些公司都在它们的领域里成为了佼佼者。马斯克不靠集中力量,相反,他的力量很分散,他的资本,很大一部分流入了特斯拉。他靠的是创新和效率,创新是需要一定环境的,橘生淮北则为枳,并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孕育出伟大的创造家。在将发明创造视为奇技淫巧、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地方,是不会有发明创造的。在一个工程师和科学家只想尽早走上行政岗位的地方,也不会有发明创造。俄罗斯的航天人的数量是SpaceX这家私人公司的几十倍,但是这些年来,也只能吃老本。创新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在人人畏手畏脚、噤若寒蝉的地方,是不能滋生创新的土壤的。在一个外行领导内行且外行还要指手画脚的地方,也是不可能诞生如此巨大的成就的。

图为北京时间2020年5月31日,当地时间5月30发射的载人太空飞船的内部图,如同好莱坞的科幻大片

在一个完全成熟的自由市场经济体里,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也不会在铁饭碗NASA(美国太空总署)和SpaceX这样的私人公司之间左右为难,况且,NASA根本也不是什么铁饭碗。对于这些工程师和科学家而言,选择很简单。没有几个人会想着进入美国太空总署捞个一官半职,即使是技术官职,也没有多大吸引力。在这样的社会里,私营企业往往更具竞争力,人们往往也愿意进入私营部门,因为政府部门并没有什么特权,所有的机构都是平等地竞争。即使是在NASA里工作的工程师们,也不会被迫去应付那些没完没了的官僚性事务和形式主义。

图为正在制造中的猎鹰9号火箭

NASA相对于SpaceX而言,它的优势在于技术积累,在于联邦政府雄厚的财政资助,在于完善的整备系统,在于和各大学经年累月的合作关系。但是NASA的工作目标,却得和联邦政府保持一致,肯尼迪总统可以下定决心,使得NASA可以在1969年将人类送上月球,奥巴马总统也可以一纸禁令,取消NASA重返月球的计划。

而新生的SpaceX则可以自己制定自己的太空探索计划,可以自己去拉投资,找商业合作伙伴,用赚来的钱继续自己的事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且,这样的私人公司往往更加大胆,更富有创造性,也更具理想主义。

而理想主义在现在是一个常常被人嘲笑的词语,在我们的这个社会里,具有理想主义的人往往被批判被不现实、不脚踏实地、脱离社会。但是我们在SpaceX这样的伟大公司上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力量。

我相信:我们永远不会看到SpaceX地产部,如果有,那一定是SpaceX火星地产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