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搏斗or思维博弈?那些隐藏在武术背后的哲学

哲人和格斗家,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人群,实际上有着比普通人想象中更多的共同点。

当人们在谈论哲学时,他们的脑海里往往会联想到这样的画面:身体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与志同道合的人探讨着崇高的理想,思考那些几乎无法被人理解的难题;而当人们想到格斗家时,他们则会想到一群浑身肌肉、动作野蛮粗鄙的家伙们朝着对手拳脚相向。

但其实,这两种“刻板印象”都是错误的。

在辩论场上,哲人是最傲慢、最好斗的一群人;在生活里,许多有涵养的格斗家在下了擂台之后也都与普通人无异。

所以,无论是哲人还是格斗家,都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

辩题如下:六爷到底吃了几碗粉?

哲学与格斗,这两种概念的共通点比大多数人能想到的要多得多。

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有学识教养、文武兼备的武者,也同样有着一大群对武学热爱有加的哲学家。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同样是个拳击手;那个写出《理想国》的男人——柏拉图是摔跤手;苏格拉底的弟子,历史学家色诺芬是个军人;“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曾亲自带兵打仗;“至圣先师”孔夫子除了本人爱好射箭之外,也将射箭和驾车纳入“六艺”当中……

这群智者无论是在思想博弈还是身体搏斗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绝对称得上那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孔子》剧照

作为一名格斗练习者,我们经常会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看似简单的进攻招式背后所蕴藏的哲理充满了“禅意”。

比如,教练可以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为我们详细地演示这项技术的物理机制,但是要完全理解这项技术的用途、目的、适用目标、发动时机等要素所花费的时间却要比课程所涵盖的时间长得多。

同样,在哲学中,人们常说“好辩论始于好论点”,捍卫一个哲学命题和发现一个“好论点”中间同样隔着很长的一段距离。

格斗当中蕴藏着哲学,而学习哲学同样能够令你的格斗水平提升一个层次。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下那些在哲学与格斗当中可以相互借鉴、融会贯通的理念吧。

1、力量和速度不能代替技术

在哲学辩论中,如果你的论证方法是存在缺陷的,那么无论你提出多少论点,提出的方式多么强力,都难以说服别人。一百种声嘶力竭的谬论,都难抵一个单一但明确的论点所具备的说服力。

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热门的格斗视频评论区里,你总能找到这样一句话,“任何技巧在绝对的力量面前都是无用的”,而后跟着上百上千个点赞。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所谓“一力降十会”,此话确实不假,但是这种“力”的前提依然是要建立在正确技术的基础上的,否则那就是无用的蛮力。

相信很多人都看了最近NBA巨星内特·罗宾逊拳台上被“网红”KO的视频,作为三届的“扣篮王”、NBA顶级球员,他的力量、速度、爆发力都是一流的,但是这些都仅限于他的专业——篮球运动,缺少了正确的拳击技术加持,这些本应是优势的超强身体素质却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这便是格斗技产生并被人们广为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我们谈论的是拳击、摔跤还是柔术,正确的技术永远要比力量和速度更能提升你的实战水平。

另外,不要试图挑出某个极端的个例来试图证明你的观点,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学习格斗技术也是为了应对大多数的突发状况,为我们在意外事件中脱身提高几率。

你不可能因为一个女孩的十字固用在壮汉身上无效就否认该技术的合理性,况且谁又能证明壮汉就是没技术的呢?

2、别指望一次攻击就能结束战斗

一位优秀的哲学家不会让他的全部哲学思想都依赖于单一的哲学立场,他需要将各个论点凝聚成一个有力的整体,共同朝着一个目标而努力。第一个论点往往不太可能立刻说服听众,给予他们“致命一击”,但接二连三的有力攻击就会让人愈发难以抵御了。

在这一点上,格斗亦如此。

拳击手不会刚上拳台就指望着一拳能把对手击倒;摔跤手不可能在比赛中第一次抱双腿就能摔倒对手;柔术选手也不相信第一次尝试降服就能让对手拍地。

因为他们知道实战不同于对练,对手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旗鼓相当的对手会试图防御你的进攻,并且抵挡掉大部分的伤害,没有人能够“一击必杀”。

所以,有经验的格斗选手往往会熟练掌握各种进攻组合,每一次进攻都是为了加强后面的所有攻击,为最后赢得胜利的那一击做铺垫。

3、学会预判对手

在哲学辩论时,如果已经事先充分考虑了对手可能会如何反驳,那么就能更好地做出应对。越是事前尽可能多地组织进攻,就越是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像下棋一样,比对手多想几步总能收获好的效果。

专注于自己的技战术只是成功的一半,通过预判对手的反应来组织进攻才能填补那剩下的一半。所以,为了提高进攻招式的成功率,格斗家们常常会对自己的对手做出预判。

在柔术当中,如果你想要做对手十字固,那么就要事先想到,对手可能的反应会是身体贴向你,手臂保持弯曲;或是改变拇指的朝向并试图把手臂抽出来;再或者他会改变他的位置顺着你的方向将身体转出来等等……

所以说,如果我们在进攻之前就考虑到了这几点,并在对手反应之前做好变换招式准备,那么这一动作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升,这便是“预判”的重要性之所在。

4、位置优先于降服

在哲学辩论当中,如果你论点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就算再变着法地攻击对手的立场也不会奏效。薄弱的哲学知识储备加上过于咄咄逼人地进攻,会让你的论点轻易就被推翻。

将这一观点放置在格斗中同样可以被理解。

比如,“Position before Submission(位置优先于降服)”,这无疑是巴西柔术训练者们从教练口中最常听到的一句“咒语”,这句老生常谈的话你几乎在任何道馆内都能听到,但真正理解它的人却并不多。

当你在实战中,你可能会遇到许多人进攻欲望极强,招招都奔着“降服”去,但是真正能做到“出手即降服”的又有几人呢?

许多柔术新人由于技术储备不足,常常会喜欢绕着你转,企图通过速度压制来过腿,但是到了最后发现更累的那个人还是自己;还有些人在丢了位置后还不舍得放开手中的“靶位”,导致在降服与被降服之间两极反转……

最后的降服动作并不困难,真正难的是怎样拿到能够让你做出降服动作的那个位置。

在你没有碾压对手的实力之前,不断尝试占据更好的位置就是在无限接近“降服”对手了。

5、实战出真知

哲学之美在于思辨。中国古代各派思想百家争鸣,相互对立从未停止“对线”;而佛教禅宗的辩论激烈程度更是相当于“厮杀”。一种哲学思想不能孤立地增强,它必须与其他哲学思想(尤其是敌对的一方)相互碰撞、较量,才能真正得到完善。如果一个人试图发展他的哲学,但却不与他的对手进行论辩,在不断交锋中“补短板”,那么其观点也很难站得住脚,注定将不攻自破。

格斗也不例外,如果不能将技术和进攻策略用到实战当中,只能停留在“演武”阶段,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好的武术表演家,但绝对不是一位真正的格斗家。

一位武者可以将一种技术练习上千遍,但是如若不与真实的对手进行较量,那就无法真正了解这一技术的所有优势和弱点。

不要畏惧实战,有些感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战才能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拳击馆是红尘中的避难所!”—哲学教授眼中的拳击

从自杀边缘到全面开挂,拳击给这位哲学家带领太多改变

#花哨的打靶训练和基础的打靶训练,哪个更有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